李霞丽,王永丽,张爱萍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天然药物炮制的中药材或复方制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包括肌肉、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无菌溶液和混悬液,或临用前配成液体的无菌粉末等注入人体的制剂。中药注射剂不仅具有药效迅速、作用可靠、生物利用度高的优点,在急症、重症治疗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是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且有效物质含量差异较大,近几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我国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占将近3/4。本文着重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出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18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0~72 岁。纳入标准: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使用了中药注射剂;在使用中药注射剂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患者。
对188 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是否为过敏体质,出现ADR药物的品种、剂型、有无专用溶媒,复方与单方,以及发生ADR后所累及的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导致ADR的主要原因并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
188 例ADR中男性73 例,女性115 例,男女比例为1∶1.57;年龄10~72 岁,其中40 岁以上128 例(68.09%),40 岁以下60 例(31.91%);有基础疾病132 例(70.21%),无基础疾病56 例(29.79%);既往有过敏史143 例(76.06%),既往无过敏史45 例(23.94%)。
本次调查中所涉及到的中药注射剂共有3 个剂型15 个品种,其中水针有丹红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消癌平注射液;复方苦参注射液共10 个品种。粉针有3 个品种分别是注射用双黄连;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乳剂有2 个品种分别是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和康莱特注射液。单方制剂3 种,复方制剂12 种。而引发ADR的水针剂品种前5位分别是:清开灵注射液36 例,注射用血塞通32 例,复方苦参注射液19 例,注射用血栓通18 例,丹红注射液18 例(见表1)。
表1 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品种
从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的时间看,≤10 min的有72 例,最快的是药液刚进入体内即发作,最慢的是用药10 d以后出现。出现ADR的时间多发生在用药30 min内(见表2)。
表2 中药注射剂ADR发生与给药时间的关系
应用普通输液器156 例,其中有142 例发生ADR,占91.03%;精密输液器32 例,只有1 例发生ADR,占3.13%。
本研究发现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有无基础疾病和是否为过敏体质密切相关。男女比例为1∶1.57,提示男性的免疫力较强;发病年龄从10~72 岁不等,40 岁以上占68.09%,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4]。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的发病率高于无基础疾病者,老年患者本身的肝肾功能减退,有基础疾病者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使之对药物的耐受和代谢降低,从而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无法正常排出,继而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既往有过敏史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无过敏史者,占76.06%,这与患者本身的体质有关。中药注射液中含有蛋白成分,具有产生变态反应的基础,用药后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自身为过敏体质者使用中药注射液较普通人更易发生过敏反应[5]。
本次调查中所涉及到的中药注射剂共有3个剂型15个品种,从剂型来看水针剂的ADR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剂型。这与水针剂品种多,临床应用广泛有关。从配方制剂中看,单方制剂60 例,复方制剂128 例,单方中药制剂所含药物成分单一,在制剂过程中药物质量具有可控性;复方制剂大多由2~3味中药组成,而组成的药味越多,则研制也越难;还有在使用复方制剂时开单医生即便是中医师也很少从中医理论去辨证用药。所以临床上有很多的不良反应也不全都是制剂工艺问题,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进行中医辨证而引起的[6]。
中药注射剂ADR发生时间小于10 min的有72 例,10~30 min 38 例。出现ADR的时间多发生在用药30 min内。因此在临床用药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既往用药史及过敏史,并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发现问题立即处理,避免发生严重的后果。
本次研究还发现应用精密输液器后ADR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分析原因为大多数的中药注射剂中都包含有蛋白质、多糖、胶体、聚合物、热源、鞣质等过敏性杂质,制剂中这些大分子物质作为全抗原,具有免疫活性,激活免疫系统产生免疫效应因子,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7]。这些物质的微粒远大于西药注射剂,并且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8]。我院普遍采用的是普通输液器,它的过滤介质孔径一般在15 μm左右,而这些大分子微粒<10 μm,所以普通输液器对这些大分子微粒几乎没有过滤作用,这些较大的微粒可能引起毛细血管的堵塞或供血不足,组织缺氧,产生静脉炎、水肿和肉芽肿。精密输液器的终端过滤器采用1.2 μm,3 μm,5 μm的孔径过滤介质,可以去除90%以上的不溶性微粒[9-10]。
在用药前,医护人员一定要详细询问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和家族过敏史,严格按规定配置皮试液,严格掌握皮试剂量,把握注射原则。即使是不用皮试的药物,护理人员也应当做到心中有数。对出现过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要及时上报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及时通知医生。皮试患者应卧床严密观察30 min,皮试当天严禁离开医院以防迟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皮试阳性或有症状出现,应立即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并在床头卡、患者一览表及体温单中详细标明。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加强巡视,积极主动地询问患者用药情况,告知患者不要随意调节输液速度,以防输液过快而引发不良反应。如已经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告知医生,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告知其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产生与治疗无关的有害反应,使患者对药品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认识,减轻患者恐惧的心理,同时也能减少纠纷的发生。
在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禁忌表,配药时严格遵守一人一针一管,要现配现用,配好的药物有效期不超过2 h。在配置过程中容易产气的药物应放置到气泡消失后再使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应选用精密输液器,需避光注射的药物要采用避光输液器材。由于在配置过程中配伍液体pH值的不同从而使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一定的影响,5%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较0.9%氯化钠注射液低[11],因此在配置药物时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有专用溶媒的用专用溶媒稀释后再加入相应的溶剂中应用;如果选用其他液体时,增加了溶液的不稳定性,从而极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有资料表明,联合用药品种数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成正相关[12]。如需输入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应在一种药物输完后输入生理盐水冲洗输液器管壁。输液滴数应调节在每分钟15 滴,并在床旁观察15 min,无特殊反应可将滴数调节至每分钟60滴,并告知患者不可随意调节滴数。加强输液巡视,严密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将疑似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及时上报并告知患者和家属以免再次发生不良反应。本次调查发现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输注后30 min,这与相关报道一致[13]。因此,护士应关注患者用药后30 min内的临床表现,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保证患者安全。
由于护士是参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第一人,也是唯一参与全过程的医务人员,因此护士对中药注射剂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建议每周由临床药师、护理部和药学部将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进行全院通报,定期组织学习药物知识,并将中药注射剂安全用药知识纳入护理专业继续教育范畴,使护士掌握药物的应用机制、临床用途、给药时间与给药途径及药物的配伍禁忌等药理学知识,学习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的观察、报告、预防处理等知识,提高护士用药的规范性;围绕中药注射剂安全用药问题,组织讲课、开展护理研究与实践,推进中药注射剂静脉护理给药规范化进程[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