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欣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近年早产儿尤其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率逐年增长。早产儿外周静脉壁薄且细小,穿刺难度极大,且留置时间短,故寻求一种能长期、稳定的置管途径,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护理问题的热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的一种置管方法,是目前护士可单独完成的一种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技术的发展为救治新生儿,尤其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一种新型静脉留置途径,能保证输液途径的通畅,为NICU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救治成功的关键。传统外周静脉需反复穿刺,给新生儿带来痛苦和创伤。陈丽莲等[1]研究发现,每例早产儿在一次住院期间,经历约(74.4±18.2)次疼痛性操作。国外研究表明,大量、频繁的疼痛刺激是引起早产儿认知、情感、运动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2-4]。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无需反复穿刺、不受输注液体渗透压限制等优点,且操作简便、感染率低,故在NICU应用广泛。PICC虽有以上优点,但也存在许多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异位等。故寻求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减少PICC并发症,降低非计划拔管率,延长留置时间,一直是NICU护理工作探讨的热点。本文就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在PICC置管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寻找有效护理措施降低PICC并发症。报告如下。
将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并使用PICC置管术的86 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每组43 例。对照组给予普通PICC置管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DCA护理控制模式。对照组中男24 例,女19 例,胎龄(30.10±1.25) 周,体质量(1.05±0.33) kg;观察组中男23 例,女20 例,胎龄(29.80±1.22)周,体质量(1.03±0.38) kg。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以上实验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预计住院时间超过2周,病情重者;吃奶差或需禁食者,需长期静脉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等高渗液体者;家长同意使用PICC置管术且自愿选择不同护理方案者。排除标准:经口能够满足每天热卡量,无须输注高渗液体者;家长拒绝使用PICC术或PDCA护理方案者;因病情危重死亡患儿或中途自动出院患儿;严重水肿者。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PICC术后护理措施。患儿均由已取得PICC置管证书且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置管。置管全过程严格按照2011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编写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进行。置管后拍床边胸片确保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DCA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计划(P):认真分析患儿病史资料,讨论置管的风险大小,分析并选择外周静脉途径(腋静脉、大隐静脉、颈外静脉等),测量需置管长度。根据患儿病情、体质量、出生情况等,制订个体化护理计划,包括PICC置管计划、置管前后生命体征监测、置管后护理注意事项等,并要求参与术后护理人员措施实施切实到位。第二,执行(D):置管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患儿的搬动及反复穿刺等刺激,可给予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镇静或安抚奶嘴非营养性吸吮(NNS),力争1次穿刺成功。穿刺过程中通过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心律、呼吸及经皮氧饱和度,如有心率明显加快或下降、心律不齐、氧饱和度下降等,立即停止操作,并检查操作的规范性。完成穿刺后,根据胸部X线确保导管尖端位置准确,导管通畅,再予以固定。在暖箱显眼位置标注PICC标识,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因护理操作导致其移位。由经科室培训的N2级以上护士作为床位护士,交接班前进行导管功能评估,在PICC记录单上详细记录导管外露刻度、穿刺肢体与对侧肢体臂周径或大腿周径,如有变化及时调整导管深度。每天冲管4次,前3次使用生理盐水,夜间使用稀释肝素冲管,防止堵管。置管成功后48 h更换透明敷贴,以后每周更换1次,如有敷膜潮湿、渗血等及时更换。第三,检查(C)。定期检查护理措施实施情况,包括置管期间无菌原则实施情况、敷贴更换情况、PICC并发症处理情况等,遇到问题及时向质控小组反映。第四,处理(A)。对护理流程进行客观评价,分析、总结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周科室会讨论、总结,分享经验及教训,进一步提出更加合理的护理方案,再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比较两组患儿非计划拔管率、置管留置时间、家长满意度等。非计划拔管率越低、导管留置时间越长,说明护理措施越有效。家长满意度评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家长满意度越高。
观察组患儿非计划拔管率(25.6%)明显低于对照组(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非计划拔管情况比较 例(%)
观察组PICC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且家长对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与家长满意度评分比较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因胎龄小、体质量轻、各个器官发育不完善,尤其是胃肠功能低下,其出生后早期大部分达不到完全肠内营养。因此,当存在严重感染或存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只能完全依赖静脉营养。因外周静脉存在许多局限性,包括不能输注脂肪乳、氨基酸等高渗液,而PICC具有保留时间长、耐高渗液等优点,且能避免频繁静脉穿刺对早产儿的刺激,因此在NICU中广泛应用。
虽然PICC具有很多优点,但因其尖端必须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若出现位移、堵塞等情况,轻者影响药物使用,重者可能危及患儿生命。结合既往NICU临床护理实践及文献资料发现,PICC护理不当时会引起导管堵塞、脱落、移位、静脉炎等并发症,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有效解决PICC的上述缺点[5-6],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有重要意义。
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方法。研究发现,将其应用于PICC置管后护理效果明显[7-8]。本文观察组患儿非计划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ICC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且家长对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PDCA将整个护理过程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步骤。由责任护士根据患儿病史、临床表现等制订详细、周密的护理方案。由专人确保整个护理过程落实到位,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每周在固定时间讨论、总结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制订整改方案,从而延长PICC使用时间,降低并发症。
综上所述,PDCA循环护理干预可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减少堵塞、异位、静脉炎、血行感染等,且可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