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教育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既然21世纪的社会是多种多样的彼此尊重差异、共同生存的社会,那么,就应当寻求相互学习的关系:毫无保留地提供自己的见解,并谦虚地听取他人的见解。当代的教育学以“互惠学习”(reciprocal learning)的概念在追求这一主题。[1]19从全球文化交流的视角来看,互惠学习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可逆转的趋势。教师的跨文化互惠学习是开展国际化教师教育交流合作的创新性举措。它主要强调教师要发展跨文化合作关系,批判地反思传统的西方知识霸权和欧洲中心教育,合理把握东方文化教育的优势和价值。[2]与传统的单向模式(即一方为主导而另一方依附)的不平等互动不同,互惠学习意味着学习过程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团体能够激发相互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3]师生关系是影响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4]在互惠学习背景下,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拥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去往国外学习和实习,这是教师教育发展中相互学习的主要措施。
以往对师生关系和互惠学习的研究都是就事论事的,少有将这两个关键概念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因此,基于“加拿大——中国教师教育与学校教育互惠学习项目”(Reciproc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between Canada and China,RLTESECC)的背景,①该项目由迈克·康奈利(Michael Connelly)教授和许世静教授负责,旨在探索不同地区、文化和国家学校发展的基本经验,通过相互学习使学校之间共生发展。项目团队主要包括温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以及上海、重庆等地的一些中小学教师。自2014年起,温莎大学和X大学(X大学为国内的项目合作大学之一)每年都互派20名左右师范生进行为其三个月的跨文化学习。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师范生在加拿大学校的跨文化实习、见习和学习的经历是否影响其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在此问题框架下,本文主要聚焦两个子问题:其一,在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上,参与跨国实习、见习和学习的中国师范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二,在国外的哪些经历或见闻导致了这些变化。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RLTESECC项目支持下2017年秋季赴加拿大温莎大学交换学习三个月的22位X大学的师范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师范专业,包括心理教育、地理教育、学前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物理教育、政治教育、化学教育、数学教育、历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他们都是各学院优秀的师范生,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入选了该项目。其中,女生19人,男生3人;大二1人,大三2人,大四19人。
本研究主要采取了问卷法、访谈法,并辅以实物收集法。
问卷采用的是自编的《互惠学习背景下中国师范生对师生关系认识变化的调查问卷》。问卷量表部分的维度确立经历了如下步骤:首先,查阅关于师生关系的文献,包括著作类,初步确立师生关系的认识维度;[5][6][7]133-142[8][9]再通过收集研究对象在国内听课所作的记录和反思,挖掘他们对师生关系的关注点,对理论维度进行完善;最后通过小组访谈确认量表的最终维度。在前述理论推演、实物分析的基础上先编制初始问卷进行试测,①试测问卷发放52份,回收39份;试测对象对2017年春、秋两届赴温莎大学交换学习的中国师范生。采用项目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区分度检验,基于相关性系数小于0.3为弱相关的判断标准,删除弱相关题项,正式问卷的整体可靠性为0.833。本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性别年龄等人口学信息(4题)。第二部分是核心部分,以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测试被试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分为四个维度:影响对师生关系认识的因素(5题)、师生关系的本质观(师生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9题)、价值观(你理想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7题)、实践观(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9题),共30个题项。第三部分是排序题,在师生关系的内涵、影响因素、良好师生关系的特质方面进一步探索,并在学校背景中探讨师生关系的重要程度。(4题)正式问卷的量表部分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总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833,信度系数合格),且各维度的信度也达到了标准。②在行为及社会科学领域中,分量表的信度指标值最少要在0.60以上。(表1)
本文旨在用同一份问卷测试研究对象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前后测的时间间隔为3个月,即前测是在研究对象出发去加拿大之前,后测是研究对象返回中国之后。因此,本文对问卷的量表部分的再测信度进行了检验,各分量表之间的积差相关系数均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说明本量表的稳定性较好。再测信度较佳。
表1 量表信度分析
本研究的访谈是开放式访谈。我们要求22位研究对象在去加拿大之前和之后详细阐述他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尽量不提示或引导回答。我们总是从一个普遍的问题开始(例如,您如何定义师生关系?)。访谈涵盖了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本质观、价值观和实践观。通常来说,单次访谈时间一般为40分钟到60分钟。
本研究收集了22位研究对象在加拿大中小学实习的听课记录、反思日记、音频资料以及实习简报等。所有实物资料包括转录后的访谈资料都通过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中,将转录后的访谈录音、反思日记、简报等文本资料导入数据库,分为6个个案,编码节点有: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中加师生关系对比。对同一段文本可有多个编码节点。
通过对前后测的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总体上讲,22位师范生在行前行后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显著变化(量表总分的p值为0.035)。此外,被试在本质观、价值观和实践观维度的均值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即说明他们对师生关系这三个维度的认识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被试对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维度的前后认识变化不显著(p=0.569>0.05)。
表2 师范生关于师生关系认识的前后测结果
22位师范生在行前行后对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认识在总体上没有发生变化。在该维度的各个项目上,师范生的平均得分均高于3分。他们比较一致地认为,他们自学或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学院开设的教学实践课程、社会氛围、在中小学课堂观察的经历以及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等思想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从问卷分析结果来看,22位师范生行前行后对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有显著变化。赴加拿大之前,师范生倾向于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家长式的、需投注较多情感的长后辈教育关系,知识授受关系(行前得分均值为4.10)是他们关注的重点。经过在加拿大3个月的学习,他们重塑了对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关系,与此同时,也是一种以道德为重要标准的伦理关系,相较于法律而言,师生关系更是以道德为准绳(行后得分均值为4.22)。
在对师生关系的价值认识上,师范生在行前行后经历了偏于看重师生关系的近景价值——重视师生关系的近远景价值的转变。行前,师范生们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行前均值为4.07),教学的有序展开(行前均值为4.20),以及激发师生对课堂的积极情绪(行前均值为4.12)。行后,师范生们的视角更为广阔,认为师生关系的远景价值与近景价值是并驾齐驱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还是教师职业幸福感和工作价值的重要来源,也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并且对学生的人生有延迟性的长久影响。
在师生关系的实践观维度,师范生的认识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前测结果来看,师范生对师生关系实践的认识笼统而坚定,有理想主义的倾向,如认为民主平等是师生关系实践的绝对真谛,师生之间要相互关爱,犹如朋友。从后测结果来看,师范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开始细化,对一些问题能辩证地看待,如师生之间不能过于亲密,要把握一定的度,师生之间在某些方面无法做到平等,即不平等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为进一步探索师范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变化,本研究随机选取了6位师范生作为深度访谈对象,分别以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其进行40分钟至60分钟的访谈。对访谈资料的编码方式如下:师范生用TC(teacher candidate)表示,共6个对象(T1—T6);性别以英文首字母表示(F是女性,M是男性);学科以其英文首字母表示,如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为P.E,美术教育(Art Education)为A,语文教育(Chinese Education)为C,思想政治教育(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为PI,物理教育(Physics Education)为P,历史教育(History Education)为H。表3是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及编码方式。
表3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及编码方式
通过对6位访谈对象文本资料的分析发现,一方面佐证了问卷调查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显现了一些新结果。图1是在Nvivo11.0软件中生成的所有文本资料中的高频词云图。字体越大,说明词频越高;下图仅呈现了前30的高频词。
图1 a文本资料的高频词云图(最小长度为2)
图1 b文本资料的高频词云图(最小长度为3)
从对文本资料的分析来看,民主和平等是他们总会提及的话题,但经过在加拿大的学习后,他们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认为,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因素是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的,这是因为教师在知识和阅历上都较学生复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努力在课堂内外都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然而,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我们永远无法实现绝对平等。有时候,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TC6-M-H-2018.2.1)“师生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和不平等,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只是尽可能地做到平等,肯定存在不平等的地方,比如在知识层面,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是存在的(教师大于学生或者学生大于教师),这是一种正向的互相学习的过程。”(TC1-M-P.E-2018.1.20)“尽管老师觉得自己做到了平等,但学生还是觉得不平等——虽然你对我很亲切,但你是老师,有身份上的差别。孩子的内心从来不觉得老师和我是平等的,总会怕老师、怕大人。老师有义务去管教学生,有时候不免严格、严苛,这时就会产生不平等的印象。”(TC3-F-C-2018.1.27)
通过访谈和对文本资料的分析发现,师范生们普遍认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投入一定的情感,但不能过度,教师不宜过多地投入私人情感。一方面,一定的情感投入可以增进了解。“教师只有投入一定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关爱,从而更深入、更完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TC2-F-A-2018.2.28)另一方面,情感不是师生关系的全部,过度投入感情也是不适宜的。“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我希望我的老师能够随时随地帮助我。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当老师就是全方位照顾学生;如果学生表现不佳,我会自责,归咎于自己。但是,随着我对加拿大班级的深入、密切的观察,我开始意识到,做一名教师只是一种职业,师生关系是一种不能抱有过多私人感情的社会关系。”(TC3-F-C-2018.1.27)
尽管他们认为加拿大的师生关系有可取之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加拿大的师生关系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TC2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中加之间师生关系的差异首先在于社会整体氛围的差异,以至于在不同的土壤中成长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和加拿大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意愿上是一致的。但差异在于两国对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和解释。我们没有办法完全复制加拿大师生关系的模式,只有一些想法可以转移到我们的实践中,并稍作调整。”(TC2-M-H-2018.2.28)
此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他们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下的师生关系的理解包容。
“我曾经认为师生关系中的隐含的层级意味是绝对不可接受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完全平等。但是,我现在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师道尊严、教师尊严的合理性。教师应该保持一定的尊严或权威,延续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尊师重道’的传统,保证教师的社会地位。”(TC2-F-A-2018.2.28)“教师和学生从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朋友,教师是教师,学生是学生,这种身份差异是存在的。”(TC1-MP.E-2018.1.20)
值得一提的是,“距离”这个词在他们的采访和反思日记中经常出现(46次)。“在加拿大,师生之间的距离被规则界定了。教师和学生在身体和情感上存在严格的界限。例如,教师和学生的厕所是分开的。”(TC1-M-P.E-2018.1.20)“加拿大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段刻意的距离,老师很少碰触学生。”
(TC5-F-P-2018.1.27)这也是受社会氛围影响的。西方社会整体强调人权意识,倡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普通的社会成员。此外,教师伦理是西方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层面,师范生们基于对中国和加拿大师生关系的对比和思考,绘制了他们各自理想师生关系的蓝图。在近距离观察加拿大课堂的师生关系后,他们不仅更理性、客观地看待国外的师生关系现状,也初步形成了他们理想的师生关系观。但师范生对中国和加拿大师生关系差异的看法不尽相同。“每次和同伴分享我们对加拿大教育、课堂等的看法和感受时,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我很难与他们产生共鸣。更确切地说,基于我的观察,我得出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是有冲突的。我实际看到的和我来之前想象的不太一致。他们做得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更重要的是,我认为他们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不如中国的课堂,包括师生关系。例如,加拿大教师不如中国教师受学生、家长尊重。”(TC1-M-P.E-2018.1.20)
平等的沟通、相互舒适、相互尊重、互补性是在访谈中得到的关于理想师生关系的关键词。“在课堂之外,当教师与学生沟通时,没有代沟。师生间偶尔可以互开玩笑。教师要了解学生,但教师不能充当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质疑教师,鼓励理性的对话。教师相信学生是负责任的且具一定社会经验的。师生相处不能越过彼此的舒适圈(comfort zone),不让对方感到不舒服。”(TC5-F-P-2018.1.27)“一般来说,师生人格是平等的。学生和老师可以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但是据我观察,加拿大课堂所建立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为完成教学大纲而建立的公平关系。它缺乏一些情感上的沟通和互动。师生之间的界限很分明,而且常常显得有点冷淡。总之,他们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平等,但这往往是一种‘契约式’的平等,没有太多的温度。我认为,理想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应该包含相互尊重、互补性以及人情味。”(TC4-F-PI-2018.1.31)
在对中国和加拿大师生关系的差异进行反思后,他们形成了关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初步思考。
“在中国的实习期间,学生们在我面前会有点克制。他们似乎对老师有点顾忌。在加拿大实习期间,学生们更愿意与我互动。这次温莎之行深刻地影响了我对师生关系的认识。这种观察实践让我真正体验了西方的师生关系,并在比较中思考。在这次访问之前,我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多基于教条。这次旅行让我更深入实践,让我有更好的全球视角来反思我们中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过程中同样重要。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单靠一方的努力,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TC4-F-PI-2018.1.20)
也有师范生从教师的角度描述了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计划:“老师必须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并尽力为学生考虑,计划和提出建议。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意图,如此他们将能够与老师合作。在教学中,老师是班级的领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导师。此外,教师在领导时需要为学生留出空间。”(TC5-F-P-2018.1.27)温莎之行促使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该是严肃认真思考的时候了。”(TC5-F-P-2018.1.27)
本研究的首要问题是跨文化学习和实习经验是否引起了师范生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变化。从研究结果来看,这与本研究的假设是一致的:跨文化学习和实习的确造成了师范生对师生关系认识的变化。
从比较的角度来看,师范生们行前倾向于高估加拿大的师生关系甚至其基础教育的整体表现。“最初,我认为加拿大学校的师生关系相对平等、民主和完美。但是当我有机会观察和体验加拿大式师生关系时,我意识到我最初的想法是天真幼稚的。”(TC4-F-PI-2018.1.31)温莎之行消除了他们对加拿大师生关系的盲目美化,以更加发展、辩证和合理的态度来看待异国教育。
从反思的角度来看,他们基于对中国和加拿大师生关系差异的反思,形成了一些关于师生关系的稳定性认识。最普遍的转变是,他们摘掉了理想主义的帽子,变得相对现实,并确定了对某种特定形式师生关系的偏好,如平等友爱型。
从本土的角度来看,师范生们加深了对中国式师生关系的理解,对中国师生关系中一些特征的认识也有所丰富。他们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国式师生关系的合理性和本土适宜性,这对他们之后的教师生涯大有裨益——立足本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适合中国师生特点的师生关系。
1.交换生项目应强调“带出去”和“带回来”
在互惠学习背景下,应是强调双方的互相学习,不存在双方的地位高低或优劣问题。中国师范生应一方面尽可能全方位了解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对之有一定思考后方能向国外的中小学传递中国的优秀经验;另一方面将国外的能够本土化的优秀实践或理论经验带回中国的中小学课堂。这是一种平等沟通交流的过程。
2.教师培养中师生关系需得到更多重视
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乃至学校教育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因此,师生关系在教师教育项目和专业发展项目等职前职后培养中值得更多关注。在职前教师培养中,可以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增进师范生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并通过教育实践课程提供中小学课堂的真实场域,让他们近距离感受现行的师生关系。在之后教师培养中,可针对他们在师生关系中遇到的挑战和困惑,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3.交换生项目应注重激发师范生的全球化思维
交换生项目不仅为师范生提供了实地观察异国教育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实习和学习是一种催化剂,激励师范生用全球化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并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师范生交换项目在行前培训候选人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师范生的指导,明确项目的意义,以促进交换生项目的效果最大化。
4.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师生关系的意蕴和价值
中国文化中尊师重道的传统对中国师范生的师生关系观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即使在现代学校师生关系的场域下,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等理念应继续发挥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传统文化中强调教师尊严的因素。新时代师生关系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意蕴和价值,从而在教师教育互惠学习中推广中国的师生关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