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芮伊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呼吸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气管黏膜与其周围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喘息、咳痰等,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属于典型的慢性疾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治疗效果[1]。此外,慢性支气管炎长期不愈可能会引起肺心病、肺气肿等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系统性护理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5~68岁,平均(56.23±5.19)岁;病程1~5 a,平均(3.11±1.56)a。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6~69岁,平均(56.12±5.23)岁;病程1~5 a,平均(3.20±1.48)a。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点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系统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吸氧护理。给予呼吸困难患者低流量吸氧护理,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防止出现呼吸道堵塞或仪器脱落状况。(2)健康宣教。依据患者文化程度,讲述相关疾病知识,包括病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预后等,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消除患者心中疑虑。(3)心理护理。依据患者的年龄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鼓励、安慰的语言,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讲述一些治疗成功患者的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4)科学用药。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控制感染,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若出现不良反应,即刻向主治医生汇报。(5)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饮食爱好,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以高维生素、低脂肪、高蛋白等食物为主,补充患者体内热量,提高其机体功能。(6)出院指导。出院前1 d,嘱咐患者多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及抵抗力,避免出入人流量密集的场所,减少雾霾天气外出,并做好防护措施。
1.3 评价指标 (1)睡眠质量:干预15 d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分,该量表共包括19个条目,总分为21分,0~5分为睡眠质量好,6~10分为睡眠质量较好,11~15分为睡眠质量一般,16~21分为睡眠质量差[2]。(2)负性情绪。干预前与干预15 d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越严重[3-4]。
2.1 睡眠质量 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睡眠质量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n(%)]
2.2 负性情绪 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P<0.05;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慢性支气管炎为临床上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发于秋冬季节,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难治愈等特点。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原因主要为细菌反复感染导致,对呼吸道具有一定损伤,进而导致患者呼吸困难。
研究显示,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喘息,使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及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5]。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睡眠质量更好,SAS、SDS评分更低。这提示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后,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促进患者身体恢复。究其原因为,系统性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吸氧护理,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依据患者文化程度进行健康宣教,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改善其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防止呼吸道感染,有助于控制病情,防止患者用药不合理加重病情;根据患者的饮食爱好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有助于保持患者体内营养均衡,提高机体功能;嘱咐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6]。
综上所述,将系统性护理应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对患者睡眠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