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刍议

2020-05-11 22:38沈思涵沈嘉达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1期
关键词:专项训练微写作思维训练

沈思涵 沈嘉达

摘要:作为网络时代新的写作样态,微写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书写与抒发方式。它篇幅短小,却要求微言大义,而又见情见性。具体到高校微写作教学,其一是需要在“创意”前提下实施,其二要注重专项训练,其三最终落脚到思维训练。作为大学写作教学的新兴业态和补充形态,微写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微写作;高校写作教學;创意训练;专项训练;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H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01-0105-05

一、什么是“微写作”?

时至今日,何谓“微写作”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为学界所广泛认同的定义。

“百度百科”曰:“微写作”发端于微博。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就叫做微写作。其文体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那么,微写作该如何评说呢?“百度百科”列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是有人预言,微写作“生产”出来的微文学产品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民文学样式,具有强大的应用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二是悲观论调——一些人认为,这些不同文体的微作品,篇幅短小,内容零碎,结构散乱,譬如那些被称作微小说的博文,顶多就是一则小故事。

当然,有人更为极端,直接将微写作等同于“微信”,并将其区分出“心灵鸡汤型”“八卦调侃型”“专业宣传型”“智慧故事型”“生活记录型”和“常识新解型”五大类。①

学界是如何看待的呢?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张闳教授认为,唐诗、宋词、元曲、古代笔记、寓言、笑话,古典文论中大量的诗论、词论、曲论,群众喜闻乐见的楹联、格言、谜语,都可纳入微写作的范畴。② 显而易见,张闳教授更多地是从“形式”也就是“篇幅”长短上认证其是否属于微写作的。

首届中学“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生命语文”概念首倡者熊芳芳在《高考微作文》一书中,将“微写作”划分为“微散文、微评论、微小说、微剧本、微诗歌、微应用”等六大类别。而就“微应用”来说,熊老师又分出十六小类,计有“短信息、推荐信、颁奖辞、解说词、串联词、广告词、文化标语、新闻导语、编者按、微设计、微访谈、图配文、倡议书、辩论词”以及“各种致词、各种启事”。③ 不难看出,熊芳芳的侧重点同样在形式的“微”上,不同的是,其进行了文体分类,尽管这种分类显得有点芜杂。

令人怦然心动的是,自2014年开始,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文部分被分解成两块:一块沿袭传统做法,要求考生写作议论文等“大作文”,赋以60分;另一块则为“微写作”,赋以10分。微写作虽然在满分为150分的高考语文考试中占比并不是很高,但作为一种新样态,其导向价值已经一目了然。还值得关注的是,自2017年开始,浙江省中考语文试题中,作文部分也出现了“微写作”。由此可见,“微写作”已经牵动千家万户的中枢神经。

然而,微写作是否就是简单而微型的写作?微写作仅仅是古代某些文本形态的当代再现?抑或微写作就是传统写作样式在新媒体时代的“缩减版”?北京市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漆永祥教授明确指出:“微写作”不是“段子”和“微信”。④ 在他看来,“微写作,实际上是一种微型的写作或者微小的写作。它可以是一个细节的精雕,可以是局部的放大,可以是全局,可以是片断,可以是缩写,可以是略写。相对大作文,它的要求会更高一点,句子要更加凝练。但仍然可以议论,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编段子,但要有实情、实景、实效,同时要得体合理……要更加生活化、现实化,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这是其与传统的作文不一样的地方。”⑤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微写作”是一种新形势下出现的写作样态,这个新形势基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2)微写作就其文本“规模”来看,属于一种“微型”写作,篇幅有限,无需像传统大作文那样大开大合;(3)微写作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书写与抒发方式,并开始在中考、高考等官方考试中占有一席之地;(4)从学理上讲,微写作在高校文理科学生写作、大学语文等课程教学中,有着正向的应用前景。

细究起来,“微写作”虽然发端于微博,但不等于微博写作,更不能简化为微信写作。相应地,“微写作”的范围也不必囿于“百度百科”上所指代的“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这几类。微写作作为正在“发展”中的写作样态,其外延具有未确定的扩张性,正在“包罗”文学类及非文学类产品。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之所以强调“非文学类”而不是使用“应用类”语词,只是想做一个强调——并不是所有的“微型”写作都属于“微写作”,因为“微写作”除了“微型”写作(形式)外,它还是“微”的“写作”(质地)。换言之,只有具备“写作”者人文情怀和产品美学属性的,才能纳入微写作范畴。基于此,熊芳芳老师所言的“新闻导语”、“微设计、微访谈、图配文”以及“各种致词、各种启事”等,便不适宜纳入本文所言的“微写作”之中。我们也难以苟同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张闳教授的观点,他所关注的是只是形式本身,而没有考虑到“微写作”发生、兴盛的社会根源和外部生态。正如“新闻”只有在报纸出现之后才真正发挥其信息传递功能一样,在纸媒呈规模发行之前,我们只能说古代社会确有上辈(长辈)向晚辈(下辈)传授生产和生活技能这种基本活动,但不能称这就是古代的新闻传播,因为,大众传播才是新闻传播的本质属性。同理,张闳教授所言的古代微型写作(短写作)活动,虽然存有“微小”形式文本,但并不能视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微写作。因为,古代的微型写作不能借助于社会传媒产生规模效应,更不是对社会传统固有写作模式的一种自觉反拨。微写作,作为一个特定概念,具有明确的“所指”意味。

二、“微写作”特征

(一)微小形式

显然,称“微”写作,就其形式来说,是与八股文、申论以及学校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等相对应的。一般意义上说,微写作脱胎于微博,由于微博有一个基本约定——不超过120个字符,因此,最初的“微写作”更多地是从形式(字数)上作了“规定”,也就是精短。北京市高考语文“微写作”就明确要求,最多不得超过200字。

毋庸讳言,微写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表征。人们越来越忙于刷屏、读图、在微信上转发各种可疑信息的时候,作为“读者”“受众”的我们,耐性将会越来越少,思维变得越来越肤浅而直接。如果不能很好地被“吸睛”,便会“转换频道”,再次刷屏。基于这样的现实,传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之“慢生活”作文模式,便显得难以应和时代诉求,无法合拍以“00后”为主体的年轻人的“快节奏”。这其实給我们提供了新的生长点,一种新的写作可能性。这就是“微写作”。微写作因其“微”而快捷、便捷和直接,不需要作通盘考量,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叠床架屋峰回路转,这也意味着在社会给予我们的碎片时间里,在有限的耐性驱动下,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断断续续接收,潜移默化吸纳。

(二)微言大义

微型作品是否就如前文所言——“内容零碎,结构散乱”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查阅北京市2018年高考语文微写作阅卷老师的“阅卷手记”,来逆向求证微写作的基本要求。该“阅卷手记”非常详实地罗列了从0分到10分的“样卷”,并作了相关说明。我们不妨探究一下。

实际上,一共有三道题,考生自选其一。

第一题: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这位评卷老师作了如下说明:第一题的题目要求中,教益是重点,排比比喻是手法要求,也就是形式,学生使用该形式的目的是为了凸显教益,因此二者要有有机关联。

由于我们重点讨论第二题,因此先列出第三题:

第三题: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评卷老师给出的评说是:这道题是选做同学最少的一题。(微写作评卷小组)组长强调了考生不能只简单写出为什么选这个人,而是要在语言上体现评语的特点。

显然,第一题较之于排比比喻手法的运用,“教益”的“凸显”更为重要;第三题强调的不是颜回本身如何,而是考生如何看待颜回,也就是要体现考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这里的对教益的“凸显”规定和对考生评议能力的强调,无疑是指向“意义”和“价值”这一端的。

现在重点来审视第二题。

第二题: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评卷老师如是说:这道题是选做学生最多的一题。题目要求是简述可悲可叹的人物形象,这里的可悲,可以指命运、身世、遭遇等;可叹的内容既可以是赞叹也可以是慨叹或者惊叹。层次方面,既可以分别写可悲和可叹,也可将二者合并,体现在同一事件上。简述的过程里要体现学生的个人认识,只是叙述情节分数自然不会高。

样卷也真实体现了看重学生“个人认识”而不是“叙述情节”能力的评分标准。下面是10分(也就是满分)作文样卷:

孙少平是一个出身贫寒、命运多舛,性格坚强、思想境界高的有志青年。自己的情侣、精神伴侣田晓霞因救人而丧命,使我们对这个到约定地点独身赴约的少年感到悲伤;当煤矿工时因救工友面部受重击而毁容,又使我们悲叹命运对他不公。然而,舍己救人这一举动本身也足以让我们叹其品格之高尚,他没有沉溺于晓霞之死的悲痛,坚强地走出阴霾,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其“历尽千辛万苦换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的认识,更使我们赞叹其高境界的苦难观。所以孙少平这一形象既可悲又可叹。⑥显然,“样卷”微作文没有纯粹“简述”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而重在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品性也就是“高境界的苦难观”进行“评说”,以显示其“可悲又可叹”。其境界“高”在何处?在于扼住命运的咽喉,以坚强不屈对抗生活和命运的不公。正是这样的“高境界”,让这篇微文具有方向性意义和发散性价值。

(三)“身”虽微型,但依然是情性写作

笔者以为,之所以有人将“楹联、格言、谜语”以及“新闻导语”、“微设计、微访谈、图配文”,还有“各种致词、各种启事”等,纳入“微写作”范畴,其实还是有意无意混淆了写作的不同层级的旨趣与意义。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写作”区分为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写作”、等而下之的“生理写作”和形而上层面的“生命写作”。所谓“生理写作”当然意谓那些以生理快感为旨归、以粗俗形式为范式的“笑话”、“段子”等。有人专门示例,以之为“微写作”产品:

老师:以后写文章不要自称笔者,因为现

在没有人用笔。

学生:那应该叫什么?

老师:键人。

学生:哦。 那些只用鼠标的呢?

老师:鼠辈。

学生:可是,现在大家都用智能手机了,

都是触摸式的,那应该叫什么呢?

老师:触生。⑦

这样的写作虽然还不是那种粗俗的生理层面上的器官表达,但其追求的依然是底层的快感宣泄。这样的微写作只能是生理层面的,缺乏社会意义。

所谓“生活写作”,相对来讲,主要是生活交流、工具利用层面的文字表达。上文提及的“新闻导语”、“各种致词、各种启事”等,就属于此类。虽然是“写作”,但文字中并未充盈写作者的生命情感和独特体验。

只有“生命写作”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微写作。因为“微写作”仍然是文学意义上的生命表达。只有在自出机杼、情动于中、不吐不快一吐为快时,见情见性的文字表达才会上升为文学表达,才会具有生命价值。我们今天谈微写作,必须坚持这一底线,才能区别实用的生活写作和低俗的生理写作,才会让微写作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为什么需要“微写作”?

曾几何时,许多高校文科专业都将“能说会写”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规格,一些善于写作的毕业生也因此能够谋得一份较好的职业。时移世易,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如今,却没有多少大学教师愿意面对“天之骄子”讲授写作。究其原因,有学生基础差、态度不认真、缺乏写作悟性等,也有课程定位不准、学科属性得不到认可、工作量大、难以创新等因素。具体到新闻传播学院,一方面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开设有基础写作、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等相关课程;另一方面是,写作一如大学语文类课程,几成鸡肋。可能的现实就是,四年下来,学生学会了演讲类的“说”、摄影摄像类的“拍”、非线性编辑类的“编”、播音主持类的“配”(音)等,但还是不会“写”。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社会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在这个社会情绪越来越浮躁、抒情手段愈来愈多样化、毕业就业越来越不依赖传统写作能力的今天,人们对于写作有了重新定位——不再是基于人类思维训练、最能有效抒发人类情感的样式了。更不用说,将之提升到“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高度。我们举目所见,浅阅读催生浅思维,表象化文明更注重的是外在的谋生“技能”,相当一部分大学,尤其是非985、211大学,夸张点讲,正在有可能变成职业技术学院。据媒体报道,前几年就有某省属高校直接将“就业至上”升格为“办学理念”,甚至在《光明日报》上刊发一组文章进行宣讲,在全国引起热议。

更让大学写作教师痛心疾首的是,写作软件的广泛运用改变了许多人的思维理念。从前“神秘”的写作才干变得苍白无力,原来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式的苦吟状,变得是如此不可思议。现如今,谁还会“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呢?使用写作软件(例如汤圆创作、作家助手app、壹写作app、写作猫app等),输入关键词,只要几秒钟,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就可以出炉了。也许有人会质疑,写作软件并不是现在才问世,不应简单地归罪于之。然而,笔者要说,写作软件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今天,在21世纪出生的“00后”那里,就是一种可资有效利用的手段。写作软件,只有在当今才开始真正发挥其效用。

即便不使用写作软件,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给人们不依赖自身写作而“心想事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复制、粘贴成了这个时代的表征之一。无论是什么东东,都可以在网上寻求。一网在手,应有尽有。鉴此,每天穷于应付各种信息轰炸的天之骄子们,还需要绞尽脑汁地学习传统写作技能吗?对于“00后”来说,了解并追逐浮华表象既轻松又时髦,学习传统写作俨然不再是大学学习之“必选”要务。

我们必须求变。变则通,通则不痛。

四、高校如何开展“微写作”?

(一)高校微写作需要在“创意”前提下实施

2014年12月31日,我国首个创意写作博士点落户上海大学。2015年,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正式招收中国首批创意写作博士研究生,2019年设立创意写作博士后流动站。

葛红兵教授作为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的主持人和积极推动者,认为“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是以文字创作为形式、以作品为载体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文化创意产业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环节。那么,葛教授又是如何进行创意写作训练的呢?“16个学生,被老师要求互相捶背,找到感觉最舒服的人,组成5人小组。这是葛红兵从美国学来的教学方法,先激活人的热情和信心。”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围绕“idea”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讨论文本框架,并分工合作完成。“这就像一个电影制片厂,导演正领导大家讨论剧本写作,一部分人讨论情节,一部分人讨论结构,一部分人讨论对话,一部分人讨论场景。比如电影《盗梦空间》,每一层梦都有一个团队来设计。”葛红兵如是说。⑧

笔者以为,微写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意写作。这种“创意”,一是要求学生自出机杼,发乎内心,它不服务于某种考试,不人云亦云。学生因了这种至情至性的真挚抒发和独辟蹊径的个性表达,就能以其真挚、机巧和“个例”而楚楚动人;二是不同于传统的普遍意义上的“全文体学习”,而是找到个人的微寫作“自留地”,并探幽入微,登堂入室;三是对应社会(文化产业),让写作变成“实实在在”的有益“事务”,而不是临空蹈虚的自说自话,从而可以保证学生写作热情的持续充盈。

(二)高校微写作重在进行专项训练

相较于传统作文全方位要求,微写作侧重的是“专项”训练。因其“专项”,不用面面俱到,而显得更加“专业”。譬如新闻传播学院开设有影视作品分析、微电影创作等课程,就可以进行“微电影之微评论”训练,而不用强迫学生对一部电影的人物形象、主题、视听语言等进行全方位论说。媒体融合时代,除了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之外,异军突起且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微信公众号,我们就可以靶向治疗,精准施策,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乃至“新闻人物”进行切口精致的微评论。即便是文学院,开设基础写作类课程,也无需像中学那样进行完整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全覆盖训练。原因在于,大学之“大”除了向大学生展开无限广大之扇面外,更在于“专”也就是精深。术业有专攻,其要义就在于分流培养。不同门类、不同专业、不同方向、不同志趣的学生,其社会职业技能之需要就当然不一样。从事影视评论的学生可以不会写小说诗歌,立志走公务员之路的学生文学修养并非是其不二法门。从这个角度说,微写作,微训练,微切入,微收获,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可以看作是一种有效路径。

(三)高校微写作最终抵达的还是思维训练

可以对高校文科类课程做个粗暴分类:一是相对纯粹的理论类课程,诸如“概论”“导论”“引论”等;二是相对来说操作性强的课程,譬如摄影摄像类“技术”课程;第三就是混合类课程,例如写作。表面上看,写作写作,要写要作。正因为如此,在中小学时为应对高考作文考试,语文教师一定煞费苦心反复训练,有的学校在高三阶段甚至“每周一文”。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印象,写作就是纯粹的技艺操作,写作课重在教授学生题材选择、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技巧。细究之,我们发现,写作是一种表面呈现强烈操作属性、其实是剧烈思维运动的综合类课程。这倒不是说,其他课程不需要运用思维,这里只是想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写作的本质“规定”,它直接决定了写作学习与运用的深入程度。从这个角度讲,写作课教授的不只是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技能,而是通过文字创造性地开展作者对世界、人生、心灵、未来等视域的认知和会话。

实际情况也印证了这个判断。如果仅仅是“技艺”,那么,具备较高智商的大学生应该都能学会甚至学好写作。然而,为什么真正“会写”的人少之又少呢?秘密就在于,写作其实是作为学生的写作者,积极运用思维进行缜密组合建构文字象牙塔的复杂过程,思维的深邃与缜密最终决定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这里包含着作者的人文情怀、对世界的理性认知与合理评判、作为思想外壳的文字的逻辑梳理与有效排列、结构的有机生成等等。我们怎么能够想象,一个思维浅薄、紊乱或者极端的人,能够写出具有人性深度和历史厚度的大作来!

总之,微写作作为一种新的“业态”,显示出了一定的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微写作已经取代传统的大学写作,目前来看,还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形态,以丰富和发展大学写作教学模式。

注释:

① 李心月:《微信时代大众“微”写作现状探析》,《中国报业》2014年第10期。

② 马艳:《新媒体视阈下大学语文微写作教学探究》,《科教导刊》2017年第15期。

③ 熊芳芳:《高考微作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④ 漆永祥:《“微写作”仍然是写作,不是知识问答——再谈北京卷语文高考中的“微写作”》,《中学语文教学》2016年第10期。

⑤ 漆永祥:《“微写作”漫议——以2014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为例》,《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1期。

⑥《2018北京高考作文原题公布:微写作结合名著作品专题三选一》,《北京晚报》2008年6月7日。

⑦ 李文月、徐雪芹:《浅析微写作》,《写作(上旬刊)》2014年第10期。

⑧ 李雪林:《上海大学尝试新模式  望改“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观念》,新华网2011年9月30日。

作者简介:沈思涵,武汉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沈嘉达,黄冈师范学院教授,湖北黄冈,438000。

(责任编辑  庄春梅)

猜你喜欢
专项训练微写作思维训练
如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专项训练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微写作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分析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现代高校篮球专项训练的优化创新模式研究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培智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