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宵
摘 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我国开展了十余年,但至今仍然存在诸多困境,如学校和学生被动接受、效果欠佳,与课程体系融合度不足,教师对高雅艺术的理解不深等。究其原因,除了高雅艺术趋于衰落,还因为高雅艺术的精神内核与现代价值体系结合程度不足。文章在分析高雅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效果不佳之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解决策略:强化落实“美育浸润计划”;建议名家授课,内容创新;将校本选修课程与课外拓展课程相结合。
关键词:美育;高雅艺术;素质教育;传统文化
自2005年起,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教育部开始在全国推广普及高雅艺术系列活动。从第二年开始,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委通力合作,实施普惠艺术教育项目,即“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上海市一直走在前列。1993年,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率先启动。2002年,上海市教委投入200万元专项资金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各剧团分别到高校和中学演出380场,当年有50万人次的学生观看了演出。不但如此,此次活动还紧密配合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各学校的艺术节。通过高雅艺术进中小学校园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亦可以实现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更多强调提升大学生素质,对中小学生的关注不足,高雅艺术进中小学校园还存在诸多困境;二是对占据高雅艺术大部分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曲艺的宣传和推广不够,开发力度有所欠缺。因此,本文拟在分析高雅艺术难进中小学校园症结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困境:高雅艺术难进中小学校园
目前,高雅艺術进中小学校园,还存在诸多困境。根据长期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1被动接受,效果欠佳
国家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目标阐释很明确:首先,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切实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其次,以“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核心,学生通过了解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让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历史,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塑造美好心灵、坚定文化自信的目的,从而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中汲取力量,成为未来栋梁之材。[1]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下,每年文化系统要完成若干场进大、中、小学校园的演出活动。文化系统根据“文化配送”完成的情况,对艺术团体进行年终考核。因此,各艺术院团疲于应付完成指标,以完成国家指标为首要目标,演出剧目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和演出效果,并很难考虑到节目内容是否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及兴趣。在这种情况下,高雅艺术不但很难为中小学生普及传统文化,更难达到中小学美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中小学来说,在上级的行政指示下被动接受艺术院团的文化演出,造成了传统艺术进校园流于形式。学校作为美育的主体,缺乏主动性。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使得传统艺术进校园变成目的性和功利性很强的课外活动。艺术院团和中小学校以此当作获得各类奖项的敲门砖,并借机扩大社会影响和学校声誉的情况屡见不鲜。中小学美育应是一个非功利性的长期浸润的过程。
2与课程体系融合度不足
目前,高雅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文艺演出和各类活动主要有以下三类:艺术院团的专业演出;文化馆、博物馆组织的季节性、主题性活动,如夏令营或新年团拜会等;专业院团在中小学支持下,开办的工作室和艺术团,如苏州市吴中区少年活动中心的“小水滴”少儿评弹团,著名评弹演员盛小云、袁小良面向少年儿童的评弹工作室等。
艺术院团按照年度计划的场次和场数进行演出,但是,这些主要是面向社会各类机构和公益组织的,中小学在其中只占较小比例。夏令营等活动虽然可容纳的人数多,但是次数少,基本上每年只开展一两次。工作室和艺术团是长期开办的,属半公益性,招募的团员为学龄前儿童,他们可以接受专业演员的指导,从基本功练起,不过,受制于学业压力,以苏州为例,少儿评弹团的团员一般到11岁左右就全部退团,专心于文化课的学习。而且这类艺术院团数量很少,只有一两家,在苏州以外的吴语区还没有,并没有普及开来。由此可见,高雅艺术融入中小学校园美育课程体系的程度不够、范围狭窄,专业演出及配套活动的政策性、临时性、随机性较强,美育课程尚未实现常态化、普及化和特色化。
高雅艺术与中小学美育课程体系融合程度的不足,反映了目前中小学对美育课程体系的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高雅艺术与美育结合尚未形成培育课程体系的长效机制。前述这种以班、团为单位集体组织观赏的方式,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学校没有把高雅艺术进校园提升到一定高度,并未认识到这是中小学美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课程体系建设的缺失使美育不能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致使中小学生缺乏主动接触的意识和兴趣,只是被动接受,缺少审美情趣。
3教师对高雅艺术的理解不深
由于对高雅艺术的特征、作用等理解不深,致使教师采取了不当的教学方法,对美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往往过于重视高雅艺术的知识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学习更多的技艺。但美育与智育不同,它强调对艺术背后精神的关注和挖掘。单纯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一两种传统乐器的演奏手法,并不能让学生体悟到高雅艺术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少年儿童传统文学鉴赏水平有限,如果教师不能深入浅出地教学,那么学生会对高雅艺术更有隔膜感,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喜爱和欣赏。
美育的课堂教学需将传统道德思想、价值取向转化为当代的精神追求和人生观、价值观。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在将高雅艺术的内涵充分转化为时代精神方面做得也不够,高雅艺术的价值观与当下社会的价值追求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将二者联系起来,高雅艺术与现代精神的内在联系将很难被青少年理解。在实际教学中,美育课程尚不能将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思想理念与“友善、民主、平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衔接。
二、高雅艺术难进中小学校园的原因分析
厘清高雅艺术难进中小学校园的基本症结之后,我们主要以江南地区重要的高雅艺术形式——“苏州评弹”为例,寻找高雅艺术难进中小学校园的原因。
1新时代高雅艺术趋于衰落
以“苏州评弹”为例,它是高雅艺术在江南地区的代表,其传唱的故事及蕴含的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转型使高雅艺术遭到了重大打击。以苏州评弹为例,2006年文化部江浙沪评弹领导工作小组对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书场情况做了一次调查统计,发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书场较20世纪80年代前有大幅度减少:“据不完全统计,江浙沪两省一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书场553家,现在(2006年)剩下172家,减少了381家,减幅为69%”。[2]由此可见,高雅艺术的演出场所缩减情况十分严重。
不仅如此,从事高雅艺术的专业团体和演员数量也在不断减少。以评弹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江、浙、沪地区共有评弹团37个,2006年则只剩17个。其中,上海市从8个评弹团减少到5个团;江苏从17个评弹团减少到11个团;浙江从1 2个评弹团减少到1个团。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和区级所属评弹团在编演员283档,共计317人。到2006年,仅剩168档,共计258人(包括退休及特聘艺人)。登记领证的个体演员85档,共计102人。[2]最后,高雅艺术听众的断档也十分严重。像苏州评弹现在已经成为极为小众的地方曲艺,听众几乎全部为老年人,并且没有新听众的加入,受众群体情况堪忧。
总之,高雅艺术目前面临“专业团队少、群众基础弱”的窘境,使其缺乏融入中小学的土壤;社会氛圍淡薄令教育者对高雅艺术的了解浮于表层;教育者主观上的生疏使高雅艺术与中小学之间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2高雅艺术的社会价值并未充分发掘
高雅艺术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再现。自古以来,以传统曲艺为代表的高雅艺术在社会教化方面就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不但向民众宣传传统道德和价值观,也为儿童从小树立良好行为规范提供重要蓝本。高雅艺术作为民众道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使道德规范被民众逐渐接受并深入人心。事实上,高雅艺术与德育、美育的要求不谋而合,若充分利用高雅艺术的教化功能,一定可以充分提升青少年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
高雅艺术中的传统曲艺承载了中国古典美学“静”的特点,因此,欣赏高雅艺术本身就是修身养性的最好方式。高雅艺术不但可使人心灵放松,更将育人浸润到每一句唱词中。然而,教育者对高雅艺术的社会价值了解甚少,也使得高雅艺术进校园流于表层、浮于说教。
3对美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小学对美育课程重视不足。许多学校主要基于丰富课外活动和培养学生业余爱好的目的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而缺乏将其纳入校本美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意识。有的学校即便有这种意识,但因为对高雅艺术的陌生而很难找到突破口。另外,学校对高雅艺术的工具化思维明显,有待从更高的立意开展高雅艺术进中小学校园的活动。许多学校往往满足于一时活动热闹,却不去考虑喧闹过后的效果如何,没有把高雅艺术与中小学美育的目标结合起来,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了。
只重视高雅艺术的引进,而忽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相关的配套建设不足也是原因之一。许多学校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指标,引进高雅艺术项目,吸引高雅艺术的院团来校演出、开展活动等,但校园文化艺术氛围营造不足,没有与校园主题文化、学校特色等相结合。
三、高雅艺术进中小学校园的方法和策略
如何真正地将高雅艺术进中小学校园落到实处?首先,应从政策上重视,将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真正落实。其次,从操作方式上着手,牵手行家或名家,使之与中小学生走近。最后,学校应该寻求高雅艺术与美育课程体系的充分结合。
1强化落实“美育浸润计划”
2015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形成了对中小学美育质量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科学评价体系。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小学须遵循美育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把美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程和校园文化环境三者相结合,实现三方协同发展。同时,要求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要坚持推进到基层学校学生中去,“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建设、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融合机制”。[3]建立中小学美育课程“四位一体”的融合机制,即为“美育浸润计划”的第一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各文化馆、中小学整合优质美育资源,为本地区中小学美育课程教学、艺术社团活动、美育师资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提供定向精准的志愿服务。中小学可以与各级文化馆的“东方宣教中心”“文化配送工程” “非遗传承”等文化系统工程结合起来,利用其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高雅艺术在中小学德育、美育中的作用。
其次,要从整体、全局、长远的角度加强高雅艺术进中小学校园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建立中小学与高雅艺术团体长期合作体系,加强发挥学校课程建设在高雅艺术进中小学校园中的作用。二是在课程创新和设置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和评价反馈,积极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感。唯有如此,进入中小学的高雅艺术才会受学校和学生欢迎。
再次,将中小学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支持中小学围绕高雅艺术,加强美育课程建设、少儿艺术社团建设、知名演员工作坊建设,将教学科研与展示交流相结合,让中小学真正成为高雅艺术和素质教育普及的文化基地。在这一政策下,各中小学可以结合“创办特色中小学”活动,利用社会优势力量,将校园文化做大做强。
最后,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媒介的作用,积极宣传“美育浸润计划”,扩大其社会影响力。通过创新活动内容、载体和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从而拓宽高雅艺术进中小学校园的覆盖面。为高雅艺术进入校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建议名家授课,内容创新
将名家请入中小学课堂,是将美育与高雅艺术结合的最高效、便捷的方式。在演出阵容上,为了让正宗的、高水准的高雅艺术进入中小学,各演出团体要选用优秀演员,组织高水平的演出队伍赴学校演出。不但演员艺术精湛,而且节目制作精良,推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佳作,这样才能保证演出内容有品位、有格调,满足中小学生的精神需要。名家进校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名家授课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真正使少年儿童感受到高雅艺术的魅力。为了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内容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实行“现场演出与专家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艺术欣赏与知识普及、互动体验融为一体。以苏州评弹为例,2017年4月,苏州市吴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聘请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艺术家盛小云女士为小学员教授,并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特别编排了通俗易懂的节目。比如,将古诗词《枫桥夜泊》改编成简短的演唱篇目。这不但降低了少年儿童接受高雅艺术的难度,还大大缩短了学生与高雅艺术之间的鸿沟。通过名家口传身教,以及苏州话和琵琶弹奏等内容的学习,让高雅艺术真正融入美育课程体系中。
第二,学校需要完善配套美育课程。如开设相关的艺术类讲座、课程,让学生具备基础的艺术知识和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名家授课产生更好的效果。仅仅让学生掌握某种乐器或艺术才能,或者让学生欣赏一两次高雅艺术剧目,只能收到表面的活动效果,难以起到繁荣校园文化的作用,更难以深层次地实现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育目的。
第三,名家授课,还要注重深挖高雅艺术的思想内涵。从学生灵魂深处、从艺术教育的初衷,实现高雅艺术融入素质教育,从而实现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
3将校本选修课程与课外拓展课程相结合
为了使高雅艺术真正深入中小学校园,还需要将高雅艺术尽快纳入中小学的博雅课程之中,建立科学的课程运行机制,丰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
2013年5月,苏州市北桥中心幼儿园开设少儿评弹班,面向幼儿园中班学生招募了第一批评弹小学员。2015年,北桥中心小学成立少儿评弹班,让评弹走进了小学课堂。该评弹班的专任辅导老师李红是原吴县评弹团的老演员。为了适应少儿高雅艺术教学的需要,李红自编教材,力求艺术教育课程符合现行小学美育课程的要求,配合素质教育深入小学课程体系的目的。她创编了“铃儿响叮当”“小苹果”等学生感兴趣的曲目,这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高雅艺术的兴趣,另一方面把高雅艺术作为美育和德育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上海市则侧重将高雅艺术作为课外拓展课程或校外实践课程的内容,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为了丰富拓展课程的呈现方式,“上汽荣威儿童剧场”曾举办“宝贝来看戏”课外拓展活动,京剧、昆曲、越剧等曲艺各演出若干场次。演出根据学生观众的需要,还设有讲解、互动等环节。通过灵活多变的实践课程,使學生形象地感受到艺术的高雅与美。
目前,北京、上海等地正在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体系。将高雅艺术充分融入校本选修课程和课外拓展课程:首先,在中小学增设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其次,将大、中、小学美育课程贯通,推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方式。再次,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美育选修课程,比如上海、苏州发挥地方优势,将高雅艺术列为中小学校的兴趣课。调查显示,近年来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审美素养明显提高,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加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并掌握了艺术技能。[3]
四、结语
高雅艺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涵育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此,“高雅艺术要从娃娃抓起”,高雅艺术进中小学校园要比在高校普及更为重要和迫切。相信随着高雅艺术不断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未来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崇尚美德、懂得审美、热爱生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1201903/t20190329_376001.html.
[2] 文化部江、浙、沪评弹领导工作小组.江、浙、沪评弹演出市场的现状和思考[Z].文化部江、浙、沪评弹领导工作小组,2006:3.
[3] 焦新.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巡礼[N].中国教育报,201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