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敏洁
【摘要】本文探討基于主题意义,整合英语教材,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实践的特点,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环节的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主题意义;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等内容,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本文旨在初中英语主题阅读教学实践中,探讨如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并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英语主题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英语主题阅读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语篇的主题为中心,围绕主题语境展开,以主题意义的体验与解读为目标设计相应的读前,读中以及读后的阅读教学活动。英语主题阅读教学设计应该包括主题内容,主题目标,主题形式,主题方法,主题评价和主题行为。祝新华提出英语主题阅读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问题焦点生活化,问题焦点解决化,知识运用结构化,能力迁移与知识活化。我们所进行的英语主题阅读教学的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为此,笔者结合初中外研版教材,根据阅读主题语境,在课上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首先,读前根据主题意义,让学生建构词汇网,或根据前一课故事的思维导图(配有图片和关键词)口头复述课文,让学生具有相应的语言知识储备。读中,获取语篇的表层信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书中的作者对话,了解文章脉络和深度理解其主题意义。读后,学生在分析,归纳,推理和评价的过程中训练其思维技能,从而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结合文化背景等相关因素进行思考,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主题阅读的教学活动设计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有24个话题项目,其中初中学生故事类的阅读题材比较多,学生可以在故事里得到启发,并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因此,笔者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初中外研版英语教材以及相关课外阅读资料为例,在初中学生中进行故事类主题阅读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整合教材,在课内进行英语主题阅读教学活动设计,并逐步延伸到课外主题阅读。
(一)整合教材,选取英语主题阅读语篇
初中外研版英语教材中以故事为主题的课文有以下几篇(见图2):
基于以上三篇故事类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分析课内语篇内容,对主题阅读篇目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并结合课外的文本阅读,让学生从认知和文化的角度,提升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
(二)英语主题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
1.读前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外研版英语七下Module 8 是以童话故事为题材,通过阅读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阅读殿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体验故事的语言美,并且领悟故事中的生活小道理。
本模块第二单元Goldilocks hurried out of the house这篇短文是围绕《金凤花姑娘和三只熊》这个传统的英文童话故事展开,故事语言简单,描写生动,很符合初一学生的阅读难度。笔者考虑到学生在第一单元听说课中,已经知道故事的四个角色:金凤花姑娘和熊爸爸,熊妈妈和小熊以及故事的第一部分的内容。为此,在第二单元的导入部分,教师采用“图片式”思维导图的形式(见图3),设计了一个故事复述环节,意在用图片串联故事情节,勾起学生对第一部分故事的回忆,让学生运用过去时复述故事。这种方式既生动有趣,学生也能根据关键词复述故事,适当降低难度,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语篇的理解能力。
2.读中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外研版英语九上Module 3是以“英雄”为话题,介绍了两位体育和医疗领域的英雄人物。学生通过学习,可以知道到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也能了解他们勤奋刻苦的高贵品质,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宝贵精神,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二单元的课文介绍的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诺曼白求恩的伟大事迹。本课的语言技能目标在于通过阅读My hero-Dr Norman Bethune了解英雄人物的生平,掌握和运用扫读和精读的技巧,并对重要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序。本课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在语境中感知so, so that和because引导的状语从句的用法。为此,在读中的环节中,为了更好地梳理对故事内容,老师设计相应的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阅读任务。
设计思路:任务一旨在让学生通过扫读(Scanning), 在文中找出关键词,获取文章的大意(见图4),如故事的人物,国籍以及工作信息等。
Task 2:Read and put the sentences in order.
a) wrote books
b) went to Spain
c) became a doctor
d) died
e) invented special tools
f) was born
g). came to China
设计思路:任务二意在让学生仔细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关键词和中心句,并把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序(见图5)。
Task 3:Read for the details and finish the table.
设计思路:学生已经知道because, so两个连词的意义以及基本的使用方法,但是有时会混淆because 和so的意义,而so that引导的状语从句只是刚刚接触。为此,任务三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语篇中理解句意,在做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句子的意思,从而领悟状语从句的使用方法(见图6) 。
Task 4: Retell the story.
設计思路:学生朗读课文后,明白了故事梗概,老师可以提问一些文章的细节内容,让学生思考本课围绕英雄这个话题讲了什么内容,并复述故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让他们进行互动交流,接着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及时的点拨和引导,并用图表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见图7),让学生逐步清晰文章的脉络。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3.读后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故事类的主题阅读内容后,笔者选取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作为读后的课外拓展阅读资料。以下是阅读拓展文本:
The Fence
There once was a little boy who had a bad temper. His father gave him a bag of nails and told him that every time he lost his temper, he must hammer a nail into the fence. The first day the boy had driven 37 nails into the fence. Over the next few weeks as he learned to control his anger, the number of nails he hammered went down day by day. He discovered it was easier to hold his temper than to drive those nails into the fence.
Finally the day came when the boy didnt lose his temper at all. He told his father about it and the father suggested that the boy now pull out one nail for each day that he was able to hold his temper. The days passed and the young boy was finally able to tell his father that all the nails were gone.
The father took his son by the hand and led him to the fence. He said, “You have done well, my son, but look at the holes in the fence. The fence will never be the same. When you say things in anger, they leave a scar just like this one. Make sure you control your temper next time you are tempted to say or do something you will regret later.”
通过初读“The Fence”,学生对语篇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故事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爸爸之间发生的事情,从故事中得知,言语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的,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要用言语伤害他人。
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语篇,回答两个问题What did the father say next? What about the original one?旨在让学生思考接下来故事会如何发展呢?文本是没有提供这一部分的。于是,教师让学生对照原著,思考“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 story? How do you treat your friends?” 随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把刀让篱笆伤痕累累了,篱笆再也不能复原了。就像你的言语伤害了你的朋友,表面上看伤口好像愈合了,但是你已经给他的心灵造成了伤害,这是无法用一句对不起来弥补的(见图8)。
在阅读原著时,学生可以感受本文与原著的异同之处,在讨论中学生主动探究,把“自己”带入阅读,深入思考,找寻“论据”, 挖掘语言内涵,尝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发展的过程,并根据图表复述故事,从而达到以读促说的效果(见图9)。
三、结语
初中英语主题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根据课内阅读语篇,结合课型,设计相应的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分析课内的故事类阅读语篇,引导学生学会探究语篇的结构特点,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感悟,并从故事中的人物特点,环境描述等分析作品的时代意义。
课后的拓展阅读则可以结合课内语篇的特点,选择与主题相近的题材,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加以拓展和提升,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在运用中深度挖掘语篇文化意义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袁顶国,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19-23.
[3]祝新华,廖先.通过主题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理念、策略与实际探索[J].教育研究,2013,(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