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祝初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化城镇乡村建设不断发展,而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农村教育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教育是素质提升、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動农村长远发展的重要策略,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其中思想价值观培养的关键学科,更需要师与生的高效教与学。本文从五、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例出发,分析在农村的小学开展高效教学的策略,以期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农村教育;小学教学
农村小学教育往往因教学硬件设施难以和城市教育相匹及而落在起跑线,应用的现代教学技术与设备相对有限。《道德与法治》在农村小学生德育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关乎学生们道德意识和习惯养成,实现高效的教学,能够锻炼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前期,授课老师要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的改进,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再进一步提升小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一、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授课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否丰富影响学生们对课堂是否真正感兴趣。在根深蒂固的传统式教学思路下,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老师们将讲课视作教学的核心,单纯关注讲课的进度,师与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农村五、六年级的孩子们生性敏感,需要师与生间的有效互动,才会形成活跃有趣的思想与道德教育课堂。当下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压抑了小学生课堂的表现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
(二)教学实践性不足
很多授课老师视《道德与法治》为理论为主的学科,忽视了这一学科的实践性。学习与生活中的诸多细节都与道德与法治的内容相关,五、六年级小学生们的可塑性特征明显,有效《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培养法治观念与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实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即便学生们学习了先进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也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长远目标。
(三)考核方式相对简单
考核是对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检验的表现,学生考核是整个教学活动里极其重要的环节,是老师们了解学生们知识掌握状况的重要方式,收集信息后才能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精准的判断,是师与生完善教与学的重要参考。就现阶段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诊断功能,教师单纯的讲,学生单纯的背,对讲的效果和背的效果缺乏考核诊断,即便有考核诊断也相对表面,不利于《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实现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实现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拘泥于教材,教学方式和方法相对单一,农村的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们催化学生们课堂的积极表现,加上学生们学习能力的因素,必然会呈现出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况。基于此,授课老师要打破传统、突破拘泥,发挥五六年级学生们的好奇心优势,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当中,以现实生活情境为基础实现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刺激高年级学生们的求知欲,以明显的趣味性教学、生活化教学,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于生活当中,在知行统一中巩固知识、提升素养。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我们是班级的主人》一课时,可以设定学生是班级的“小家长”角色,每名同学轮流当一天班级的“负责人”,感受班级管理的难度,融入到班集体的建设当中。在为期一天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学生们感受到一名同学的不配合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自然而然的内化了集体的意识。在这一课题的教学中,学生们产生了班级责任感,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形成大局意识。
(二)开展趣味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们比较有童心和玩心,对趣味性的教学好感度比较明显,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更加强烈。基于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授课老师融合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或情境模拟法等等,可以激发五、六年级学生们积极参与,发挥学生们的课堂主体角色,提升学生们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我们一家人》的内容时,为让学生们读懂彼此的心,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角色扮演,在小组内由学生分别扮演家中的家长与孩子,以换位思考的角色扮演在家中的情境,授课老师引导学生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随着学生们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提升,与家人间意见与观念的不同导致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矛盾,在这样的情境扮演中学生们以家长的姿态对待问题,冷静处理,学会向家人表达浓浓的爱意,将个人最温暖的爱留给家人,培养学生们的“小家”意识,才能真正爱祖国这个“大家”。
(三)以优秀文化作品培育道德法治观念
优秀的文化作品是传承道德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还是歌曲创作,都蕴含着一定的道德与法治价值观念,用丰富的载体传承精神,有利于五六年级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是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补充,也是深化学生们知识理解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一课时,可以与学生们分享周杰伦的《梯田》歌曲,感受歌曲中“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利用对还是不对,自私的人类狼不狼狈,破坏自然的生态会不会很累,你说为了艺术要砍下一棵树,这样对还是不对,你说为了装饰请问干我啥事,是不是只能用相机纪录自然,拿给下一代下一代回味,可怜可悲,森林绿地都已成纪录片,闻不到绿意盎然,只享受到乌烟瘴气……”在歌曲的诠释中,学生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以这样的文化作品为渲染烘托,学生们养成了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的意识,在生活中自然能够节约使用资源,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在情感教育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正如前文中所言,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关注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学习,难以实现从理论知识学习到情感培养的积极转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情感态度教学与价值观教学是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关注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更好地实现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的转变。诚然,五、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乎情感渗透的内容与素材非常丰富,授课老师要悉心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德育教学内容,传递积极的情感给高年级的学生。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完善自我 健康成长》的内容时,要让学生们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反思,需要从情感态度上着手,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能够尊重同学间的差异,尊重不同角色的想法,宽容对待他人的错误,遇事先从自身找不足,团结同学,尊重长辈,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除课堂上的有效渗透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将这种意识与情感内化于心,与语文学科老师合作开展写话练习,将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说出来,写出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另一方面可以在情感渗透中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路也需要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路弊端日益明显,教学效果也不堪入目,授课老师需要重新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通过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学以致用,以趣味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吸引学生们在课堂的积极投入,以优秀文化载体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情感教育中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最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洪中.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及问题反思[J].中国农村教育,2018(03):49-50.
[2]马秀娥.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03):177-179.
[3]李璐.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8(S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