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早恋原因探析及对策

2020-05-11 05:54索菲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早恋现象

索菲亚

摘 要 “早戀”现象在目前中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日益凸显,老师、家长各和学生之间因为此问题经常形成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对立矛盾关系,并导致对抗冲突加剧,影响学习和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而中小学是协调和应对该现象的关键之一。因此,在中小学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实践中,如何应对“早恋”成为了其工作的一大重点领域,而传统的应对主要是说教说服或者通过强制性手段解决,这样不仅不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反而激化矛盾,是存在一定弊端的。本文将从“早恋”现象的原因入手,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并阐释该策略的实施方案,以确保在保证老师—学生—家长的三边关系稳定良好发展的情况下,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受影响,而形成一种正向反馈机制,消除家长的疑虑,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包括:加强思想教育、普及两性知识、建立学习目标导向机制、设立当事学生—双方家长—老师的三边平等对话机制,以实现在不影响当事学生的身心发展的情况下,对“早恋”问题成功且长久有效地解决。

关键词 “早恋”现象 中小学老师的管理实践 有效应对策略

1问题背景

近年来“早恋”现象已经成为中学文化的一大流行“风景”之一,并且有向低龄化转移的趋势。而目前对该现象的应对措施不仅不如意,而且还加剧了家长—教师(学校代表)—青少年学生之间的关系矛盾加剧,有时还严重影响当事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一些极端事情的发生。因而中小学作为该现象频发的场所之一,亦是应对这种现象和协调相关矛盾的关键之一。基于上述认知,作为中小学应对该现象的直接当事人和代表,对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教学管理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能正确应对,当事学生则课不仅得到异性之间纯洁的友谊,而且还可促进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最终对学习效果产生正反馈作用,安全和健康地度过成长期;一旦处理不当,则会影响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心理上的抵触和闭塞,严重时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导致未来的发展受挫。因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管理学生和应对该现象的第一负责人,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极具实践意义。

而回溯相关文献不难发现,大部分对该现象的研究多集中心理层面、性教育层面、社会层面所做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而针对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所作的分析很少且基本集中在相关应对措施之中;此外,由于中外文化差异,西方认为爱和自由是人的天性,故而西方大部分对其分析在于由于爱和性所导致的意外怀孕问题,因而对所谓的“早恋”现象采取包容态度;而中国学者也正是针对上述行为为由,批评西方社会宽容乃至鼓励早恋的不足,却忽略了本土压制早恋的诸多负面影响。

同时,由于中国目前抚养孩子的社会成本加大,社会竞争亦加剧,父母希望不会因其他与学习不相关因素而影响最终自己对孩子规划的发展路径;而中小学生大部分目前大部分都是“独二代”乃至“独三代”,其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对独立、自由的渴望,便与父母的规划形成矛盾,而中小学作为处在两者之间的当事方,其教学管理方案也影响相关双方对待该问题的态度。大部分学者也在分析中亦意识到了这个现象的存在,但却很少从教学管理层面对其进行应对策略分析,所以本文从中小学老师的管理实践研究,从而对“早恋”现象的应对策略进行分析,可以对实际的教学管理有积极意义,因而其亦具有理论意义。

2“早恋”现象的特征和原因

对于“早恋”现象,不同学者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而且基本将其看作是一种对青少年发展的不利问题。如:林文在其文中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男性年满22周岁,女性年满20周岁,准许其履行结婚手续。但是,现实中“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青少年的“早恋”问题,已呈多样性和复杂化地发展,令许多家长焦头烂额,老师谈`情'色变。而梁卓欣在《青少年的“早恋”问题与教育浅议》中认为“青少年到了18岁性发育开始成熟,因而18岁以后的恋爱也不能算是“早恋”,“早恋”应该指十二三岁到十八岁之间,即中学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性未发育成熟而过早地恋爱”。李学铭在《青少年心理学》一书中把“早恋”看作是14岁以前的青少年在心理和行动上表现单恋、自恋、两性间相互恋、相互爱等现象。什么导致了相关“早恋”现象的发生?本文认为有以下原因:

2.1身心因素

中小学生尤其是“早恋”现象频发的中学生群体,其身心正处于急剧变化中和尖锐矛盾的时期。而目前由于生活富足,营养好且由于食用含激素的食物或快餐,导致青少年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急速变化和发展,即出现“早熟”的现象。

2.2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急速发展,导致国家对相关人口由量的需要变成对质的需求,而中国人口基数大,相关竞争加剧,导致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较高,而重压之下则需要一个“窗口”得到释放。

2.3家庭因素

一些“早恋”现象是由于交往双方希望通过与对方的交往寻求一个心理发泄的渠道。例如:如果是单亲家庭的化,其家庭的情感关怀有部分缺失,而在青春期这个快速变化成长的时期,单亲往往无法有效排解其对相关异性的好奇或者对于一些心结无法有效疏导,而学校对与相关关注的缺失致使其不得不寻求没有代差和隔阂的同龄人交流心理活动,如:闺蜜、哥们等等。而一旦异性之间出现这种情况,由于经常出于同情心的关怀,其关系会迅速升级,最终演变为“早恋”。

3结论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性生理的变化、性心理也必然发生复杂的变化。这一切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过程,但“生理早熟,心理不成熟”这一特点,又使得中小学生交往过密或“早恋”,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早恋”的原因各异,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为不同原因的“早恋”分别找到解决方法,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做为教育工作者应因地制宜,结合萨拉齐镇实际情况,从接近学生、理解学生、了解学生心理与学生沟通入手,用爱心、耐心去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中学生“早恋”问题不容忽视,但只要我们深入学生,以诚相待,用爱心去感化,相信一定能够妥善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让学生健康成长,安全到达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韩宝磊,倪娜.中学生早恋的心理特征与应对策略[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

[2] 郭迎新,陈伟娟.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早恋现象[J].生命与灾害,2011.

[3] 刘录护,李春丽.校园“早恋”的中西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5.

[4] 李阳,王菲,刘艳.“早恋”概念的新认识[J].中国性科学,2007.

[5] 王万瑜.“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系列教育——谈谈我校应对初中生“早恋”的一些尝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

[6] 张朝琼.析早恋的心理特征及疏导对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

[7] 钱丽丽.面对中学生早恋的思考[J].大众科学,2007.

[8] Freud.the psychology of love[J].The Writers Publishing House,1986.

[9] Alderfer.Clayton P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Performance,1969:142-147.

猜你喜欢
早恋现象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早恋女生的依赖心理拯救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