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建构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2020-05-11 05:57梁保国吴亦婷
成才之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设计

梁保国 吴亦婷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建构式教学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文章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之‘商鞅变法”为例,阐述建构式教学的路径,以助推学生知识的建构,实现历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建构式教学;商鞅变法;教学设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之‘商鞅变法”一课(下称“商鞅变法”)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这节课的内容繁多,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采取建构式教学,構建卓有成效的历史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建构式教学在历史课堂的价值引领

(1)提高学生对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建构主义教学“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倡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运用建构式教学讲授“商鞅变法”知识,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对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商鞅变法”的教学以变法的背景、内容以及变法的意义为主,与其他历史变革事件的学习方法相比,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拟定求贤令、角色串演、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后延伸等。“商鞅变法”以建构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而以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历史素养。

(2)以训练学生思维为核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核心从三个维度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提升。在“商鞅变法”的建构式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内容作为教学核心:1)通过分析变法时间、主要内容及变法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商鞅变法,促进学生持续、自主建构——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能归纳商鞅变法的相关问题,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2)正确理解商鞅变法的推动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变法成功的原因以及意义,能够正确、清晰、完整地解读本节课的内容。3)通过听、看、演等环节,认识不同角色的身份,理解不同人物对变法的评价,激发学生对变革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改革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使命感。

(3)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建构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料室、影视资料、纪录片等历史资源,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商鞅变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资源。第一是网络资源。教师播放影视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二是生活资源。教师指导学生拟定求贤令,让学生拉近自己与商鞅变法的距离。第三是情感资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串演,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性、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核心。

(4)强调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提高建构式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建构式教学课堂要强调提高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多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不仅仅只是课堂上的听众,还要做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教师可设计以下学习任务:首先,课前学生按教师要求收集部分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其次,让学生以战国时期秦国大臣的身份拟定求贤榜,拉近自己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再次,让学生进行角色串演并分享收获及感受。

二、“商鞅变法”历史课堂的教学组织

(1)拟求贤榜,营造氛围。商鞅变法上承“战国争雄”,下启“秦朝统一”,是战国时期秦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上课后教师可通过影视资料简介商鞅变法,让学生以秦大臣的身份替秦孝公拟定求贤榜,再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展示求贤榜。拟榜结束后,学生提出疑问:此次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时,学生会对求贤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还没有深入学习和理解。而小组的求贤榜展示,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角色串演,欢快游戏。在组织学生进行不同角色串演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体验变法的效果。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听评论,猜身份”的游戏,加深学生对变法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历史教学离不开学生积极的互动,借助角色体验与变革评价的共同作用,学生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也激发了相应的情感。

(3)团队合作,提升能力。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衍生出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否则就是华而不实的活动。学生学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后,教师要组织他们独立思考,并参与小组讨论合作。教师还要从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这一教学过程旨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加以运用,进而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4)经验分享,知识拓展。当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后,教师引导学生畅谈感悟和心得,再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分享,能促进学生对重点内容再次强化,使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升华。

(5)小结反思,深度构建。课堂进入尾声,教师先小结本节课的重难点,总结学生本节课的收获,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总结。课堂点评和总结,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加深学生对本次课堂的印象。然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拓展延伸,结束本次教学。

三、“商鞅变法”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改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本次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更加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课堂驾驭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两点。

(1)避免建构式教学流于形式。建构式教学的实施需要多方面共同作用,如教师的建构式教学的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接受程度等,都会影响建构式教学的效果。教师是教学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历史课堂的组织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效,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避免演化成师生之间的“表演”。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渐增加难度,鼓励学生主动地思索相关问题,会用权威的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高质量的历史课堂,需要足量的“基本训练”,为学生提供内化迁移、运用提升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变式情境中进行“拓展历练”。这就需要教师有高水平的学科素养和课堂组织能力。

(2)历史课堂应重视启发性思考。教师无论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还是解答问题,都要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和整合。但是,不管过多、过难还是过少、过易的历史问题,都会让学生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启发性思考,多设计易于学生思维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究中逐步升华。课堂教学中要过滤一些过易过难的问题,如预习阶段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认知层面,课后的问题则重视学生思维的拓展。

建构主义思想重视意义的主动建构,引导学生获取新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式的“商鞅变法”教学适用于更多的课堂,有较高的教学效率,会得到更多的肯定。建构式的历史课堂,则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这种充分归还学生主动权的建构式教学应该得到更多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汝明.历史课堂核心目标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4(09).

[2]张锴.教学提问不应流于形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

[3]韩奔.用“建构式生态课堂”体现历史教学的“活力”[J].考试,2012(11).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教学设计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