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互动主要是指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产生的和谐共鸣,其中包括情感沟通,信息交换,互相影响等。笔者通过问卷、访谈与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发现,在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的课堂互动广泛存在,主要是以问答和角色扮演为主,有利于Story Time板块的知识的教学;同时也存在教学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束缚导致语言交际性不足、小学生水平差异以及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等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互动;互动活动;Story time板块
一、 调查背景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即在和他人沟通时能顺利地利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一种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则是通过互动,课堂互动则成为了学习、使用目标语必要的一种方式。正如Allwright提到,学生能否真正抓住语言学习的机会取决于课堂互动的过程是否有。因此,课堂互动的过程为学生们提供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向他人表明自己已知的知识及渴望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互动,语言习得也不可能发生。
另外,《牛津小学英语》的设计包含许多有趣且实用的语言活动,每单元分为Story Time,Culture Time,Cartoon time等板块。在生动逼真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线的帮助下,Story Time部分以对话或者小文章的形式呈现了英语词汇、句型结构、日常对话以及语言功能,这也是Story Time能成为核心部分的重要原因。通过教学内容中生动的图片,Story Time帮助小学生掌握基础的英语语言知识并发展了他们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从而提升他们的交际能力、发展其思维能力并加强其综合文化素养。
二、 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交互假说理论认为互动和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促进语言习得。Long早期的交互假说强调“会话调整形式下的可理解的输入”,Long(1985)指出,当说话者有机会接收或者参与到会话调整中,这将加大他们二语习得的机会。这就是早期的交互假说所关注的“协商”,包括意义协商、形式协商及內容协商,且意义协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话、交流和反馈调整来实现彼此的相互影响。而后期的交互假说中,Long(1996)进一步阐明在协商过程中获得的负面反馈可能会促进第二语言的提升,因为负面反馈能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输入与输出的不协调上来。由此看来,新的交互假说着重强调了理解性输入、负面反馈和修正输出对二语学习的重要性。
三、 调查方法
(一)调查内容
在以上的背景下,笔者深刻认识到课堂互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徐锦芬和曹忠凯在对二语课堂互动的研究中指出,互动研究依然是目前二语习得研究的主流。而笔者想探究的则是课堂互动在小学英语Story Time板块中的应用情况,基于此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1. 在《牛津小学英语》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有哪些主要的课堂互动形式?
2. 在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教师利用课堂互动时存在哪些问题及原因?
3. 哪(几)种课堂互动的形式能更好的促进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效果?
(二)调查对象
在此项调查研究中,3~6年级的12位市区一线英语教师会参与教师问卷调查;笔者根据访谈提纲对其中3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另外,来自3~6年级的526位小学生参与学生问卷调查。
(三)调查工具
此项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访谈及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并利用Excel处理收集来的数据。
四、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问卷的分析
教师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在教学Story Time板块时教师对课堂互动的整体运用情况。教师问卷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理解、对Story Time板块的理解、课堂互动在Story Time板块教学的现状以及在Story Time板块教学时组织课堂互动的细节体现。从问卷结果分析看绝大多数小学教师都认为课堂互动与Story Time板块教学效果存在正相关性。且大多数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的课堂互动形式更能促进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他们仍然会采用的是问答法和角色扮演的互动形式。
学生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小学生们对课堂互动和Story Time板块的态度和认识。学生问卷可分为3部分,即小学生对课堂互动和Story Time板块的整体认知、几种不同的课堂互动形式(游戏竞赛类、小组讨论类、师生问答类、角色扮演类和实践操作类)以及课堂中的非言语互动。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孩子很喜欢学习Story Time板块,也期待教师能组织多样的互动性活动。他们认为游戏竞赛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的互动形式有助于学生彼此之间信息的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而作为课堂互动主要形式的师生问答被许多学生接受,在问答的过程中新单词和句型被习得;角色扮演可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发展想象力;最后,他们认为社会实践类活动如制作海报或演讲有助于发展综合素养。
(二)对教师访谈的分析
教师访谈主要是为了掌握更多细节以便了解更多关于课堂互动在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通过三位一线教师的反馈可以发现,一方面,教师重视课堂互动在板块中的应用。他们充分利用各种互动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还提出了其他的互动形式如利用互动性的文字和评价。第三,不同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方法,但他们都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且他们对活动的设计以及在Story Time板块教学时如何促进课堂互动都有自己的方法。
(三)对课堂观察的分析
课堂观察量表从上文中提到的五种主要的课堂互动形式为出发点,主要关注Story Time板块教学课堂互动中的言语互动(问答、讨论等)和非言语互动(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两个维度。
从三个月的课堂观察中可以看出,虽然教师较少组织游戏竞赛类的互动活动,但学生在此类活动中的参与度极高,且学习效果较好;而小组讨论类的互动活动在Story Time板块应用较为广泛,通过组内讨论,孩子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与观点,这样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合作与交际意识。
根据陈柏华,高丹丹(2013),在对问答类的课堂互动活动的观察中,笔者关注互动行为中的“发问主体”,即问题是由教师还是学生发起的;“问题类型”分为展示性和参考性问题两类;“回答方式”一是指教师是直接回答、间接回答还是忽视学生的回答;“反馈方式”包括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纠错”分为何事纠错和谁来纠错以及“候答时间”。通过观察发现,问答类的互动方式在Story Time板块教学时非常常见并在改变着,如,教师会更多的提出反问来激发学生探索正确答案;教师的反馈方式也多样化,这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从对角色扮演这一互动形式的观察来看,学生参与度很高,他们不仅可以做到模仿语音语调、张开嘴巴表达展现自我,还能对文本做出相应的改编,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想象力的提升很重要。同时,非言语互动的使用也非常普遍,教师能在组织教学活动和课堂互动时利用肢体语言和与孩子的眼神交流来表现出对孩子的鼓励和赞赏。
五、 结论与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发现,笔者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一)结论
第一,在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常用的互动形式是问答和角色扮演,其余几种互动形式使用较少;第二,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过多采用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和问答的互动形式,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害羞或其他原因不能积极参与到教师组织的互动活动中。这也表明,尽管现代教师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但他们还没真正意识到课堂互动在二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性;第三,在角色扮演类和小组讨论类的课堂互动形式中,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以获取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产出更多的输出。在这样的习得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得以提升。所以,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这两种课堂互动形式能更好地促进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
(二)建议
通过以上结论,笔者认为在《牛津小学英语》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好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每种互动形式。活动是课堂互动的核心部分,它不仅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也是将教学内容和师生连接起来的桥梁。例如在使用游戏竞赛类的互动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以及课堂规模,活动进行前要讲明游戏规则、时间限制等,活动过程中保证公平、公开、公正,这样的游戏活动才更有效;小组讨论中的互动行为的目的在于通过高水平的认知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讨论问题要具有情境性、意义性和生成性等。
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要注重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可以互动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需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给孩子表达思想观点的自由;教师还要重视言语和非言语互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Allwright,R. L. 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1984,5(3):156-171.
[2]Long,M. H.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In Gass and Madden(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85:375-380.
[3]Long,M. H. 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s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W. C. Ritchie & T. K. Bhatia(Eds.).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1996:413-468.
[4]陳柏华,高丹丹.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10):70-74.
作者简介:刘彤,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市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