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5-11 08:40沈红梅
理论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沈红梅

关键词:红岩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041 — 03

我国的革命精神将红岩精神作为主要内容,激励着一代人为崇高的理想而艰苦奋斗,为争取人民的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红梅赞》在祖国神州大地唱响,歌曲经久不衰。其中《红梅赞》的红岩精神为人们撑起了理想的天空,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进一步塑造伟大的人格,重新燃起了浩然正气。红岩精神是一代人为之奋斗的精神,推动了这代人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努力,并鼓励人们坚持不懈的追求幸福生活。

一、红岩精神的内涵

(一)精神定义

抗日解放战争是红岩精神的主要来源,具体指无产阶级革命同志在坚持不懈的抗争中,凭崇高的革命气概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及人民的幸福生活。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与歌乐山地区与嘉陵江两岸反动势力顽强斗争,逐步产生的革命精神,通过《红岩》塑造的英雄人物及在国民党监狱中创作了大量赞扬生命的歌曲,从而形成高尚的精神〔1〕。

(二)精神特征

红岩精神的特性可以从真实性、多维性和发展性三个方方面阐述。首先,红岩精神真实再现了革命英烈与反动派之间的惨烈战斗,用热情与鲜血谱写的奋斗历史,不置可否,这段历史是一笔珍贵的精神遗产,深刻影响了革命的继承与发展。其次,红岩精神选择从多个角度揭示内涵,并在大学生成长过程及接受思政教育中,对红岩精神科学评估。最后,红岩精神的发展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红岩精神体现了创新性,并散发时代的光芒。当代大学生在新时期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事业的历史责任,经过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整体教育的工作水平。大学生掌握思政教育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但高校当前的真实情况是没有集中主要精力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高校一般安排辅导员组织思政教育相关工作,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加之辅导员还要处理学校的其他事物,在思政教育工作上投入的精力相对有限,无法深刻理解这项工作的历史价值,抑制了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一部分高校在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时速度缓慢。另外部分高校选择辅导员指导大学生思政教育,学生容易对辅导员产生厌烦〔2〕。

(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比较,其得到的关注更少,学生也无法认识思政教育学科的作用。首先思政教育學科无法清晰定位、专业方向模糊、课程设计专业性不足。第一,划分思政教育学科存在问题,一部分人认为该学科属教育学,一部分人则认为该科属政治学,对该科的争论始终没有终止。第二,思政教育学科有很多的专业方向,其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方向。第三,在课程设计方面,不少高校发生思政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混淆的现象,思政教育学科不能有机整合马克思主义,只要学生得到规定的学分,教师不关心学生是否完全理解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因此,高校对思政教育课程的激励政策比较缺乏,实践活动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学生的学习讨论。

(三)社会大环境冲击校园环境

大学明显不同于中学的封闭教育方式,大学教育的开放性更强。大学环境更像一个小型社会,大学生在这个环境内产生频繁的交往。另外,社会风气与大学校园氛围不断融合,一定程度干扰了校园单纯的文化气氛。学生容易被社会大环境干扰,社会环境内的大量负面信息传递至学生,其中包括不健康的文化风气,有暴力倾向的网络信息等。大学生用网络与社会接触,相应削弱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红岩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红岩精神蕴含的教育内涵异常丰厚,包括战胜困难的信心、吃苦耐劳的乐观主义理念,教育意义巨大。首先,在我国当今经济发展中红岩精神具体指在困难面前,敢于迎难而上、越战越勇的精神。现今的大学生普遍缺少奉献精神,意志力比较脆弱,因此,将红岩精神渗透至思政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其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红岩精神的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理念突出了创新特点。只有具备强大的理想才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作用。在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弘扬红岩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远大的理想目标,坚持追求共产主义信仰〔3〕。再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红岩精神提供了前进的动力。目前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多端,面临严峻考验的大学生,应培养大无畏的精神,勇于承担历史的使命,灵活利用斗争手段。红岩精神使大学生的信念坚定,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助力。

(二)爱国爱党教育价值

红岩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爱国爱党和无私奉献,重点突出了救亡图存的精神理念。一方面,红岩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爱国思想,并保持顽强的奋斗精神。红岩精神形成的艰苦环境,与目前稳定的生活形成巨大反差,很多共产党人不惜以生命代价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国民党展开最彻底的斗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他们以血肉之躯换来的,这种巨大的反差培养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红岩精神产生感恩的情感,建立了远大的报国志向。在发扬红岩精神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铭记罗广斌同志,当生命承受巨大危险时,依然传递“狱中八条”,“小萝卜头”残忍遭遇杀害的经过,不要遗忘那些为取得革命胜利而英勇献身的英烈,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宝贵的革命精神,这部分促人进步的事迹升华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利于大学生理性看待人生和世界。

(三)道德情操教育价值

红岩精神体现出巨大的道德与教育作用。一方面,红岩精神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突出党的领导能力,促使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红岩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强调了突破艰难险阻、献身于伟大事业的无私精神,尊重科学的优良品质,时刻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准备,联合各方面的力量不断进取,并对自我积极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借助红岩精神准确判断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红岩精神的多维性,使其牵涉到社会与精神生活的若干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恪守社会道德规范〔4〕。

四、红岩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路径

(一)全面发展红岩精神教育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是国情教育的核心内容,故有机整合红岩精神教育和三进教育的路径,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第一,课本教材引入红岩精神。是将红岩精神引入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全面融合红岩精神和思想理论教育教材,将红岩精神上升至理论层面,令其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红岩精神对时代发展发挥的意义。第二,红岩精神进入课堂。红岩精神将思政教育课堂作为宣传媒介,在思政课堂融入红岩精神,经教师系统分析与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更清晰的把握红岩精神的内涵与特点,红岩精神与学生认知联系,内化和升华大学生所理解的红岩精神。第三,红岩精神延伸至大脑。这是红岩精神和思政教育互相融合的最终目的。高校培养学生学习思政教育的主动性,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构建一系列交流平台,安排各种不同方式的演讲活动,达到自主学习红岩精神的目的。

(二)强调价值引领,使学生重视红岩文化教育

红岩精神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需要综合把握思政教育与红岩精神的内容。首先培养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体会红岩精神的时代意义。高校安排学生参与红岩精神的修学旅游、红岩精神的体验活动,吸引学生感受红岩精神隐藏的巨大价值,并有机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利用举一反三的形式深入学习;其次指导学生体会红岩精神的关联性,高度融合目前的学习与未来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学习和看待红岩精神,目前的红岩精神高度强调了革命精神,无形帮助学生提高了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克服各种困难,进而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也呈现了思政教育思想的特点;三是红岩精神在融入思政教育過程中积极转变了学生的意识和行为,有利于学生深刻感受红岩精神的内涵,坚决抵制那些虚无的错误观点。

(三)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将红岩精神融入理论课

在宣传红岩精神的过程中,主要依赖理论知识教学,联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列宁指出“在探索认知中,方法是工具,是基于主体的某个手段,通过这个手段连接主客体。”高校思政理论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导入教学法,推动大学生积极探讨红岩精神。如紧密围绕周恩来同志的南方地区的共产党人,他们中间的不少人来自于生活条件好的家庭,有的甚至是富二代。那么他们为什么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而投身到伟大的人民解放事业?又是什么促使他们在凶狠的敌人面前抛弃自己的生命,坚持自己的革命理想?一个又一个问题连续发问,帮助大学生思考如何彰显人生的价值,怎样准确把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等,从而发挥价值导向的功能。

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来自课堂与社会实践两方面,课堂实践活动要从很多具有红岩精神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得到大量素材。比如在课堂组织“我心中的红岩精神”的主题演讲;辩论活动“将红岩精神放到现代是不是过时了?”围绕红岩英烈组织朗诵活动;仔细观看影视优秀作品,如《烈火中永生》、《江姐》等,品读文学作品《红岩》并设计报告会等。在课堂实践中,要想得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事先布置学习任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适当联系红岩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分析,一是有机联系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以红岩精神指引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大学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及不断战胜困难的精神。二是与大学生社团活动密切融合。红岩精神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强调红岩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比如参观渣滓洞、革命纪念馆等。若外出参观条件不允许,可以在校园内部安排“宣传红岩精神团体活动”,以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报告传达红岩精神。

(四)发挥媒体的作用,建立红岩校园文化

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学习环境,对其持续完善相应提高了教育水平,外部因素转化为内部因素,帮助受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全面协调直接与间接教育,教育活动中准确把握每个要素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相较于传统形式的宣传媒体,新媒体通过强大的交互性、时效性和互动性扩大了传播效果,更注重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在高校中通过新媒体全面传播红岩精神,并建立有关的宣传网站、BBS、微博等。如某宣传部建立的红岩春秋网站主要是宣传红岩精神,栏目包括抗战风云、峥嵘岁月、红岩经典等,为其他高校建立红岩网站提供了重要参考。创立红岩经典微博和微信品牌互动平台,与学生强化交流等。同时,在校园内放置红岩英烈的雕像,展示英烈的伟大形象和光荣事迹,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红岩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轻松接受思政教育,并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五)紧密联系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

现今的红岩精神依然发挥了现实意义。一方面,它与中华传统美德高度契合,如马克思主义联系了民族气概,无私奉献精神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有效传承,升华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基于红岩精神的巨大影响,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中产生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如打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等。伟大的时代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之对应的精神支撑,红岩精神不仅属于历史还属于现代,并在国民统治区域内产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优秀精神依然可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五、结束语

祖国未来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对祖国的繁荣富强发挥了决定作用。利用红岩精神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非常宝贵,从而继承发扬革命老前辈的优良传统与先进作风,树立崇高的理想,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在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中科学运用红岩精神,以红岩精神对自己的行为严格规范,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 考 文 献〕

〔1〕赖吉红.“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才智,2016,(32):139-140.

〔2〕韦红霞.红岩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91-93.

〔3〕王东明,刘姬冰.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2):31-34.

〔4〕韩立坤.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06):684-688.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