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国 赵培培 郑 彬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0
肺静脉异位引流(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drainage,APVD)属于先天性心脏病,可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两种,在临床较为罕见。APVD 常发生在儿童,若干预不及时可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影响甚至可增加病残率或病死率,因此,临床诊断工作需加强[1]。早期常运用胸部超声心动图检查,虽具有操作简便、性价比高、安全性和无创伤性等特点,但胸腔大血管显示中存在一定局限性[2]。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完善和改进,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开始推广使用,其能够发现血栓和局部狭窄异常,通过重建高质量三维图像,提高影像质量,为疾病判断、治疗方案拟定、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3]。本研究探讨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在儿童APVD 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03 至2019-03月收治的经CT 血管造影确诊71例APVD 儿童,男童41例,女童30例,年龄3~11 岁,平均(6.86±2.45)岁,体重8~40 kg,平均(21.85±7.19)kg;心率72~160 次/min,平均(114.86±24.56)次/min。纳入儿童具有呼吸道感染、口唇发绀、活动后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和哭闹等临床症状;儿童均无CT 血管成像检查禁忌证。
采用CT 诊断机为LightSPEED 64 层型号,检查前将机器调整为120kV,80~200 mAs 层距5 mm;层厚5 mm;扫描速度0.35 s/r。使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系统技术(SMART 技术),触发扫描阈值为100 HU,触发扫描监测点选择降主动脉支气管分叉水平,扫描范围从头侧向足侧开始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膈下。同时在检查前,需嘱咐儿童口服10%水合氯醛溶液0.5 ml/kg,随后在手背或足背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300 mg/ml 欧乃派克,流速保持0.8~1.0 ml/s,剂量为1.5~2.0 ml/kg,随后再注入5~10 ml 生理盐水注射液,扫描延迟时间6~13 s,曝光时间3 s,在扫描完毕后将所有数据传至相关工作站内,重建1/4 重叠,层厚0.625 mm,最后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图像重建。
以CT 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在APVD 儿童诊断情况(合并症及引流部位)。
采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n(%)表示。
71例APVD 儿童,其中11例合并肺动脉畸形(包括发育不良、闭锁、狭窄),22例合并间隔缺损(单心室、房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11例合并主动脉畸形(分支畸形、缩窄),1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6例合并瓣膜疾病(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肺动脉反流)。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检出率为92.96%(66/71),合并肺动脉畸形检出率为90.91%(10/11),合并间隔缺损检出率为95.45%(21/22),合并主动脉畸形检出率为90.91%(10/11),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检出率为90.91%(10/11),合并瓣膜疾病诊断率为93.75%(15/16)。
71例APVD 儿童, 14例为混合型,19例为心下型,22例为心内型,16例为心上型,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在引流部位中检出率为92.96%(66/71),其中混合型检出率为92.86%(13/14),心下型检出率为94.74%(18/19),心内型检出率为90.91%(20/22),心上型检出率为93.75%(15/16),图1A~D。
APVD 是指肺静脉的一支或多支不汇入左心房,而经其他通道进入右心房的疾病,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属于临床罕见的心脏解剖畸形疾病,常合并多种疾病,其中以室间隔合并最为常见[4]。随着对APVD 深入研究可发现其早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反复感染、呼吸急促、发绀,随着病情恶化,可影响体循环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若仅评估体征判断疾病,容易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为此还需加强影像学检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胸超声检查、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开始广泛推广于临床,其中胸步超声检查具有检查时间短、费用低、无创、无辐射等优势,能够快速准确提供肺动脉高压和心脏大血管血流变化科学依据,但此项检查方式受到操作者经验的限制,且密度分辨率不足,容易出现误诊、漏诊[6]。而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容积扫描,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减少后处理图像的伪影干扰,在几个心动周期内完成扫描,从而获取更准确、直接的影像图质量,对心外大血管和心内结构观察更为精确[7]。
图1 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检查APVD 引流情况
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主要优势为:(1)CT 血管成像技术运用性较为广泛,便于了解管腔内外结构和其与周围器官的伴行关系,有助于心脏大血管疾病的诊断,配合后处理功能,诊断技术提高更利于获得类似图像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立体效果图像,获得更多信息,便于疾病判断和诊断,同时利用容积再现的伪彩色三维图像直观立体检查,可观察任意方位的图像,为临床提供更为直观的图像[8];(2)CT 血管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检查手段,能够通过自胸廓到膈肌下5cm 范围扫描,更利于全面观察到腹部内部转移情况,可获得更高质量的三维图像,Z 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可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9];(3)CT 血管成像技术能够利用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分辨血管走行,将血管显示在一个层面中,更好反映病变异位开口和形态,展示周围血管和肺静脉关系,对肺静脉汇入处狭窄以及合并畸形情况均具有很好判断能力,展现处右心房、左心房以及门静脉、体静脉空间关系[10];(4)CT血管成像技术更适用于儿童群体,扫描所需时间较短,可降低因呼吸、心跳而产生的伪影,为疾病判断提供科学依据[12]。本研究结果显示,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诊断率为92.96%,在引流部位中诊断率为92.96%,表明64 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更为对疾病判断提供科学依据。张龙等[13]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和CT 血管成像诊断正确率,结果表明,采用CT 血管成像诊断对疾病判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利于为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CT 血管成像具有良好诊断作用,但本研究结果中,仍存在1例误诊,4例漏诊,而导致误诊、漏诊的原因为诊断医师忽略了部分静脉回流情况的观察,且受到了右上肺静脉呼吸频率的影响,为了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还需注重以下几点:(1)避免上腔静脉内高浓度对比剂引起的伪影,还需选择足背静脉注射对比剂,且扫描反向由头向足部扫描,从而降低误诊率;(2)为了提高图像质量,还需选择合适的扫描启动时间,且注意对比剂流速、浓度、方式选择;(3)为了提高诊断正确率,还需对高度疑似患者,重复检查或联合胸部心电图超声检查[14-15]。
综上所述,64 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可为手术提供更多信息,具有诊断率高、安全性高、无创性等优势,用于APVD 儿童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