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鹭峰 高毅东 易泳鑫 张 敏 林维志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脑病科,福建 福州 350108
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量不正常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表现,也是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交替紊乱的表现。睡眠障碍会导致思维迟缓,影响人体的生物钟,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长期睡眠障碍会造成自主神经功能与免疫功能紊乱,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不利[1]。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较多,包括患者自身原因、外部环境因素等。本研究探讨导致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睡眠障碍影响因素,需要识别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等因素对睡眠障碍是否存在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 年12月至2019 年7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根据患者的睡眠情况分为睡眠障碍组(n=39)与无睡眠障碍组(n=45)。睡眠障碍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8.3±7.5)岁。无睡眠障碍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69.1±8.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患者积极参与各项评估、能够根据医护人员意见调整生活状态等。排除标准:(1)预期生存时间不足6个月者;(2)伴有精神类疾病者;(3)合并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者。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婚姻中配偶状况等。采用相关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2],使用焦虑评估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含有20个项目,4 级评分,当患者总分≥50分评估为焦虑。采用抑郁评估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含有20个项目,4 级评分,当患者总分≥50分为抑郁。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MMPI)[3]对两组患者神经质性与外向性进行评估,测试结果呈阳性者评为高神经质性与低外向性。 依据住院期间两组患者身体机能及日常行进行躯体因素和行为因素评估。
应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比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比较,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服用镇静药物、MMPI 指数阳性、躯体因素异常和行为因素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两组患者合并并发症、婚姻状况、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将抑郁、焦虑、服用镇静药物、MMPI 指数、躯体因素和行为因素进行赋值,赋值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抑郁、焦虑、未服用镇静药物、MMPI 指数阳性、躯体因素异常和行为因素异常是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睡眠障碍是指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者睡眠维持困难,导致睡眠无法满足个体需求的一种主观体验[4]。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病情复杂,多数患者伴有长期且严重的并发症,受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睡眠障碍,长期睡眠障碍将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日常生活中出现精神不济,影响了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平衡;同时睡眠障碍会加重患者病情,尤其是针对伴有心律不齐、冠心病、高血压等病症患者,睡眠障碍会造成神经紧张,并增加老年性痴呆、心脏病的风险,对改善患者预后不利[5]。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改善脑血管病患者预后,需要充分认识到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手段。
表 1 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表 2 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抑郁、焦虑、服用镇静药物、MMPI 指数阳性、躯体因素异常和行为因素异常是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自身过于焦虑、抑郁是造成睡眠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中所收集的患者均为老年人,自身身体机能下降,再加之脑血管疾病治疗难度,患者因为对疾病认识不全,容易过度担心病情,引发睡眠障碍;部分患者因为长期治疗效果不理想,进而对预后失去信心;受焦虑、抑郁等因素影响,患者长时间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影响正常睡眠。同时,日常生活环境的改变也会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因为对日常生活环境不适应,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影响了正常睡眠[6-7]。服用镇静药物,服用镇静药物也会影响患者的睡眠情况,无睡眠障碍组患者中有24例服用镇静药物,占总例数的53.33%(24/45),而睡眠障碍组患者中仅有7例服用了镇静药物,镇静药物对于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具有重要因素,而睡眠障碍组患者因为较少使用镇静药物,所以出现睡眠障碍的概率较高[8]。MMPI 指数异常,人格被认为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影响着人的性格、气质及情感、行为等,本研究结果显示睡眠障碍组患者出现MMPI 指数阳性高于无睡眠障碍组,说明睡眠障碍组患者中存在更高的神经质性与更低的外向性,表现为性格低沉、不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也无法得到医护人员及家属有效的心理支持,这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相关性[9-10]。躯体因素,由于本组患者年龄高,身体机能差,因为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出现腹泻、腹痛等问题,或者患者在夜间出现的呼吸不畅、咳嗽、鼾声等,也会影响正常睡眠[11]。行为因素,在患者入院后,部分患者因为受到疾病及医院管理的影响,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床上,造成白天睡眠时间多,而夜间睡眠减少,患者住院后出现的生物钟变化,也有可能成为引起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12]。
在未来,临床干预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作用,协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如有目的性的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详细介绍在脑血管病临床治疗中所取得的成绩,逐渐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消除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2)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镇静药物,在详细讲解服用镇静药物的优劣之后,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并严格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药物[13];(3)日常工作中强化与患者交流,调整工作态度,如医护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能够做到面带微笑,对于患者的疑惑及时回答,通过医护人员面面俱到的服务,逐渐打开患者心扉,使患者愿意与医护人员、家属交流,进而得到对方的有效指导;(4)护理人员注意询问患者感受,对于患者主诉便秘、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应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师,并向患者介绍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包括对腹部进行按摩、做好腹部保温等;或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药物以及停药等[14];(5)医护人员在病房内营造良好环境,如根据患者需求摆放绿植、电视机等,为患者提供消遣时间的方法;护理人员可以适当引导病房环境,例如举办病房歌友赛,在不影响其他患者休息的情况下组织患者合唱等,丰富患者病房生活,这样减少患者在白天的睡眠时间,努力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15];(6)注意护理细节,护理人员尽量集中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在夜间进入病房时要尽量减少噪声并改变夜光灯强度等;允许患者携带自己的床上用品,消除患者对病房环境的不适等。
综上所述,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较多,体现在医院、患者自身等几方面,因此在未来临床干预阶段,必须要转变工作模式,努力在医院内构建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强化双方交流,加强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引导,这样才能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降低睡眠障碍等情况发生,最终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