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斌
(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幼儿园,福建宁德 355100)
游戏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幼儿不仅能体会到快乐,还能掌握一定的知识,并学会一些技能。因此,将游戏融入幼儿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其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1]。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幼儿园数学课程设计中融入游戏的重要性,分析了幼儿园数学课程游戏化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核心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对于幼儿而言,在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升幼儿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2]。
3~6岁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弱。数学的抽象、严谨性让很多幼儿望而却步。而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学习方式、游戏的权利[3]。将枯燥的数学学习融于游戏中,利用数学游戏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当前,很多教师对于不同的数学内容、不同的活动目标使用相似的游戏。数、量、形、时间、空间,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游戏的同质化导致教学没有差异性与针对性,无法使幼儿掌握所学的知识。
幼儿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的认知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没有层次性直接选用的游戏难以发挥并达到应有的作用。游戏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游戏过于困难,容易使幼儿产生抵触心理。
数学是培养幼儿思维的学科,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学科。部分教师在游戏的设计上更偏重于漂亮的学具、精美的PPT、动画里的人物等,以此来吸引幼儿的兴趣。殊不知远离幼儿生活的游戏无法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数学游戏化教学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设计的数学游戏也应不同。幼儿活动目标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不可设置得过高,否则将不能达到原有的目标,也影响幼儿的发展;教育目标也不可设置得太低,否则无法体现数学游戏活动的价值[4]。不同的教学目标要选用不同的游戏作为载体,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选用相似的游戏。因为每个教学活动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不同的教学目标也有其特殊性,只有采用适宜合理的游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数学涵盖了数、分类、排序、形体、加减法等内容,而在组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思考用什么形式的游戏,用什么方法进行组织教学才是最适宜的,如角色游戏是幼儿百玩不厌的游戏,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在各种主题的角色游戏中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例如,“娃娃家游戏”中摆放餐具学习一一对应、晒娃娃袜子学习配对;装饰娃娃家中感受排序有规律的美;超市货柜的物品摆放巩固按物品名称分类,还可以引导幼儿按数取物或根据物品的数量粘贴数字标签,甚至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统计;超市购物能使幼儿了解数量、单价、总和等数字之间的关系,货币使用还能提高幼儿加减法运算的能力。幼儿游戏有很多,教师应有目的地利用适宜的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趣味化是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的最主要表现。教师创设游戏情境能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使幼儿在学习数学知识中产生愉悦感,进而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性[5]。然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认知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设计游戏教学时,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尊重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其所设计的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心理认知。同时,教师应注意使游戏内容更贴近幼儿的实际需求,做到大、中、小班的游戏有所差别。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教师应选择具有直观情境、带有一定情节性的游戏;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则应选择一些抽象的、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有层次性的游戏才能真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
教师在设计幼儿数学教学游戏活动时,要使游戏简洁明了地概括数学教学的内容和重难点,在幼儿进行数学游戏的过程中,要给他们观察的时间,并引导幼儿逐步尝试数学游戏的玩法,进而使其掌握知识点。例如,在教学大班数学活动《复习区分左右》时,教师以幼儿喜欢的体育游戏跳格子为原型进行改编,创设为“找宝藏”游戏。幼儿想找到宝藏必须经过三关,从而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先自己看指示卡跳格子(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再到观察同伴的位置念指示卡(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最后到增添“地雷”障碍,两两合作,一人指示另一人跳格子(合作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这三个不同难度的游戏层层深入,将抽象、枯燥的认识变成了有趣的挑战,幼儿在历尽三关后寻得“宝藏”,欢呼雀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结合日常生活设计数学游戏能使数学知识更有趣,能让幼儿真正去亲近自己的生活,让数学知识更具“人情味”。教师应善于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其从被动接受发展为主动建构。课程设计生活化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将学习情境生活化,也可以将教学素材生活化,还可以将学生生活化,从而唤起幼儿的共鸣,让幼儿在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现的活动中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学习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这样的数学活动才是精彩的[6]。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是实现教学的前提。例如,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将收集到的鞋子布置成鞋城,然后请幼儿给鞋子分类。鞋子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幼儿积极性更强。教师只需借助这些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幼儿提炼数学概念即可。分类的方式很多,幼儿可以根据材质分(皮鞋、布鞋、塑料鞋);款式分(平底鞋、高跟鞋、靴子);功能分(运动鞋、雨鞋、休闲鞋);季节分(凉鞋、四季鞋、棉鞋)等,分类后再分别进行统计。由此可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幼儿能将生活中的经验运用于数学活动中,深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趣味性。又如,《认识挂历》后的延伸活动,教师可引导幼儿为自己设计一周合理的活动安排表(周一当小旗手,周二当小木工,周三当值日生……),这既能巩固幼儿对挂历的认识,又能让幼儿明白计划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学会珍惜时间,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课程设计生活化还可以体现为操作材料生活化。例如,在大班排序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纸杯、手工剪刀、水彩笔等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物品。这不仅减少了教师制作材料的工序,又将生活中材料的作用最大化。幼儿从剪刀的开口、闭口方式,从剪刀刀口的朝向,从剪刀颜色款式、大小不同等对剪刀进行排序。教师惊喜地发现,幼儿将剪刀排出了多种多样的顺序。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用生活中的材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有层次的课程设计,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仅仅是集中教学活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都能成为数学教育游戏课程资源。活动设计要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利于幼儿数学素养的逐步提升。教师要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元素,设计有效的游戏,不断调整游戏设计,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以实现数学游戏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数学精神。此外,拓展家庭游戏领域,争取家长的支持也很重要。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还不够完善,教师应鼓励家长做幼儿游戏的参与者,让家长体会到将数学融入游戏的意义,从而让幼儿更加喜欢数学,进而形成最大化的家园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