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银宝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统编教材凝聚了编者团队极大的心血,面对全新的教材,笔者认为,教师应摒弃过去编写教案的方法,形成一种“砥志研思”的意识[1]。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研究统编版教材的内部规律,研究当代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教师的劳动创造,讲究科学性、实效性、灵动性,这样才能理解好新教材、教好新教材、用好新教材。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有自己的特色,它集中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做到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这种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教材里,减少了说教的成分。不仅如此,统编教材的编写还贴近当代学生鲜活的生活实际,体现出了浓浓的时代感。这种创新的编排体系,恰恰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2]。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按照教材的内在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来反思教什么、侧重点是什么及如何教。
教师拿到教材以后,通常最困惑的是不知道教什么,而对于如何教,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由此可见,确定“教什么”往往比“如何教”难得多。一节课,一旦教师科学准确地确定了“教什么”,那么课程的方向就确定了。总方向准确了,那么就有章可循了。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为例来说明。这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描写事物的文章,都蕴含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根据统编版“双线组元”的结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不能针对某一课而教,而是要有一种单元全局意识。在认真研究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后,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中写了哪些内容(落实概括能力训练);
(2)让学生思考从文中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文本写作特色揣摩);
(3)课文是如何借助花生这种具体事物来抒发作者感情的(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笔者紧紧围绕这三个中心内容教学,从而体现了本单元、本课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非常重要。如何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潜心阅读文本,吃透教材,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重难点。其次确定了重难点后,教师在教学时就会有侧重点。统编版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形式编排课文,形成了一条贯穿全套教科书的显性线索[3]。
那么教师应如何选择侧重点呢?依然以《落花生》为例。通读了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园地、交流平台与课后习题后,笔者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侧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概括能力训练);
(2)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初步感知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通过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好处来比较)。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篇文章怎么教,一方面取决于文体的特点,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解读。谁也无法确定一篇文章怎么教是最好的,但总有一些教法是适合的。这个适合的方法,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并不断实践,更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4]。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白鹭》为例。《白鹭》是郭沫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语言凝练、含蓄,因此,学生有很多疑问,这是教师要重点解决的。在实际教学中,首先,笔者紧扣课后习题开展朗读课文活动,并让学生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以朗读为主线,层层递进;其次,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白鹭的美;再次,抓住课文中描写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并与其他鸟进行比较,通过反复朗读,突出白鹭的美;最后,聚焦课文6~8自然段描写的三幅画面,让学生分小组合作给每幅画面取名字,使其融入更多的感情。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白鹭的美。
很多教师把备课的时间全部用在钻研教材上,完全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课堂上,没有了师生的和谐互动,教学如同一潭死水。因此,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合理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统编版教材的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彰显了时代特点,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注重教学的实效性[5]。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影响学生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知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这一重点恰恰是教师最容易忘却的。
笔者清楚地记得,2019年我校举行青年教师比赛课活动时,有两位教师教学的内容完全相同——《精卫填海》。但这两位教师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掌握情况不同,结果教学效果也完全不同。A教师在检查课文朗读时,发现许多学生已经会背,但还是按照原有的教案模式“井然有序”地教学,学生学得索然无味。B教师在检查课文朗读时,发现学生也会背了。但教师从容不迫,笑眯眯地说:“我知道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今天老师请倾听认真的学生来背诵。”当学生背诵完毕后,教师才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原有基础的探知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要想让小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寓言故事,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阅读兴趣[6]。
例如,在设计《螳螂捕蝉》这一课时,笔者在教案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螳螂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2)教师对着插图,绘声绘色地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学生边听边记。
(3)学生看着图片与四组词语,练习复述故事。
(4)少年“恍然大悟”,他究竟明白了什么呢?
这个教案抓住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得轻松、扎实,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的。要想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根据不同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对于性格内向、善于隐藏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以写代讲;对于胆小羞涩、善于等待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帮助其树立自信心[2]。总而言之,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上尽量根据其特点扬长避短。
例如,在编写《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的教案时,笔者创设了一个表演故事的情境。笔者让平时绘画水平高,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画李子树,让几个善于表演的学生演王戎和其他小孩的对话情境,让一个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来说旁白。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编写教案,其所呈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有用的、鲜活的。
叶圣陶老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同样地,教师在解读统编版教材时,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构建教学设想[8]。教案不应拘泥于形式,每个教师要写适合自己的灵动性教案。
解读教材是新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而言,解读教材是有一定困难的。新教师如何解读新教材呢?写详案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方法。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脑海里就有了对教材的初步解读,通过整理、编写会更加理解文本内容。新教师在不断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思路会越来越清晰,能力会逐渐得到提升。正因为如此,新教师在备课时要坚持写详案来锻炼自己,然后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比较和优化,这样的设计既有自己的观点,又能吸收他人的经验。总之,新教师写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再学习的过程[9]。
中年教师经过多年锻炼,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一时期,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课堂的调控、学生的了解都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这样的教师如何编写教案呢?笔者认为,中年教师抓住一节课中的重难点来呈现自己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的教案既有新意,又有挑战,教师也不用浪费时间去准备一些“无用”的环节,同时也能让“有用”的环节变得更加聚焦。这样的备课,给了教师更多的设计空间与思考空间。因为一节课中的重点、难点突破了,教学就会呈现出拨云见日的功效。重难点的教学突破,往往体现了一个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10]。
灵动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风格体现。许多著名的一线教师,课堂教学都充满着灵动,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也是灵动的。这些教师的教案是灵动的,是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的,充满着无限的发挥空间。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应根据自己的智慧去“改编”教案,可以根据突发的灵感在书上写写画画、圈圈点点,也可以把一节课的大体思路用提纲线条展示出来。这样的教案,更多的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一种行云流水的风格。只有教师灵动了,学生才能灵动起来。对于这样的教师而言,学校要给予机会,“任其发展”。
综上所述,在统编背景下,教师编写教案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形成一种全新的“研究”意识:从统编教材的内部编排规律出发,体现教案的科学性;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体现教案的实用性;从教师的个性化特点出发,体现教案的灵动性。只有这样,教师编写的教案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