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费的内在逻辑演化及其治理

2020-05-10 03:02张传洲
党政干部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情

张传洲

[摘  要]人情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遵循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和规范,人情来往满足了人们社会支持和情感需求。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人情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人情消费出现了泛化和异化的趋势。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并进的转型社会中,全面认识和理解人情的内涵,分析人情消费的内在逻辑,探讨人情消费的演化趋势,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引导合理的人情消费。

[关键词]人情;人情消费;人情泛化;人情异化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4-0075-06

人情是中国人心中都明白但是又难以确切表述的一个概念,中国人讲究人情,重视人情来往,人情贯穿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情来往成为人们人际交往的纽带和行为准则。人情来往满足了人们社会支持和情感需求,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人情和人情来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人情在人际间的作用虽不至于完全消失,但却无法避免地会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发展,而逐渐减弱其功能,甚至人情的内涵亦将改变”[1]74。现实中人情的内涵确实发生了些许变化,人情消费出现了泛化和异化的趋势,人情消费的是是非非众说纷纭。在一个转型社会中,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并进,如何理解传统的人情,如何认识人情消费的内在逻辑和演化,如何引导理性的人情消费,还需要更为深入地考察和思考。

一、人情及其内涵

1.人情。何谓“人情”?应该说这是一个让国人感到困惑的词汇,它是如此熟悉却又难以清晰表述和全面阐释。《礼记·礼运》有这样一段表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又有:“哭泣无时,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人情的含义最初应该是与心理学所讲到的一种情感和情绪没有什么区别。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情的内涵被拓展,《辞海》对于人情的解释是:(1)人的情感。(2)人之常情。“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庄子·逍遥游》)。(3)犹人心、世情。“真伪因事显,人情难豫观。”(西晋欧阳建《临终诗》)。(4)婚丧喜庆交际所送的礼物。“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唐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诗之二)。(5)情面,情谊。“(外上)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清李渔《奈何天·计左》)[2]1562。这一解释可以说是从历史角度对于“人情”一词的演进的清晰表述。实际上,人情也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遵循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和规范。因此,人情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人之常情,是人性中内在本性的一部分,是一种自然的感情流露[3]12。二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换的标的物,可以是具体形态的礼物(金钱或者物品),也可以是提供的便利或者机会,等等[4]。三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遵循的准则或者规范。

2.人情、关系与社会交换。研究人情的内涵,实际上是绕不过“关系”这个概念的。关系本来是一个普通的词语,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以及人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但是把它放到中国社会生活的语境中,这个词就变得复杂起来,更多的是指人与人之间特殊的人情关系。依据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从差序格局的特殊主义观点来看,关系是指基于特定标准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并受到与社会规范相关的心理合同的制约,包括彼此的承诺、忠诚、责任以及维持长久关系的导向,人情是这种特殊人际关系的核心和本质[5]。往往有人会把中国传统的人情同西方的社会交换并列并用,社会交换是指“行动者以自己拥有的某种资源作为代价,从其他行动者那里换取某种报酬的社会互动过程”[6]66,社会交换与人情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不同于特定的经济交换,以信任为基础,以经济的或社交的资源为内容,以隐形的心理契约为保证,等等,但是二者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比如人情往往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而具有义务性、非自愿性,社会交换则出于自主选择而具有非义务性、自愿性等。因此,套用西方社会交换理论的范式来考察中国传统的人情是存在欠缺的,人情仍需要放到中国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研究。

3.人情的类型。关于人情的类型,国内学者从不同思路和参照进行了分类。按时序分类:先天之情与后天之情[7]91;按频次分类:仪式性人情与日常性人情[8];按关系分类:“礼尚往来”型人情、“急功近利”型人情、“知恩图报”型人情[9]。但是,从人情的内涵来考察,人情往往被称为“人情来往”,中国传统崇尚“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回报原则是人情和人情来往的基本原则。因而,人情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一是“送人情”。在他人需要帮助或者寻求帮助时给以情感和物质上的馈赠,实质上就与对方构成了“人情债”的关系,对方会或可能在未来给予回报。二是“还人情”。基于“人情债”的网络关系和信任基础,对于曾经和过往的受让进行回报。三是“给面子”。这是基于人情伦理的拓展需要,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以增进彼此的情感联络。

二、人情消费的内在逻辑

传统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内涵是由人缘、人情、人伦组成,人情居于其核心地位[10]。人情,人情来往,发展到人情消费,其工具性功能在商品社会凸显出来,人情消费就成为中国社会中人们建立和维持这种特殊关系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人情消费具有其内在的逻辑,体现在其消费动机的演化和构建。

1.资源交换。通过所谓的“来往”“来来往往”,构建了特殊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在人情消费出现的早期,人们通过这种交换,实现了消费的时期错配,甚至可以替代部分融资手段,兼具互助性質。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功能逐渐被淹没在交换的动机之下。通过人情消费,在以血缘、亲缘、地缘和友缘为核心的人际关系特殊主义信任的基础上,人们预期将会得到同等回报。人们主动的负债行为表面上是一种慷慨或者馈赠,实质上是为了得到未来某一时间的某种同等或者等量的资产,这种资产也可能是同等的实物或者等量的货币,更有可能是主动负债者期许的其他资产。比如,传统社会中A家庭相对经济窘迫,家里女儿出嫁,邻居B购置被面作为礼物相赠,亲朋邻里给予的馈赠保证了嫁妆的丰厚和体面,及至B家庭老人生病,A家庭拿出家里的鸡蛋相送作为回报。再比如,现代社会中,某甲在生病就医时,其亲朋好友乙往往不再购买一定的实物相馈赠,而假以一定的现金或者货币来救助,来事实上缓解甲可能存在的资金困境,及至乙出现类似情形时,甲作为其亲朋好友以同样的形式、类似的金额作为回报。这些实例表明,人情消费就是典型的交换行为,通过交换,实现了人们资产与负债的更为合理的交换和配置。

2.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本形式,是相对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概念,是指为了实现工具性或者情感性的目的,通过社会网络来动员的资源或者能力的总和,其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一方面,人们通过人情消费囤积个体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资本的获取,构建了个体生产和生活的网络,拓宽了个体生存的联系空间,为进一步降低个体生产和生活中的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提供了基础。比如,在传统农村社会中,由于人情消费的存在,社会关系得以加强或延伸,人们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即所谓“知根知底”,在农村中劳动力的短时或者长期雇佣中就会达到降低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的效果。再比如,人们在婚配环节,通过人情消费形成的网络构建关系资源,人际关系网络宽广的家庭更容易获取“门当户对”的姻缘信息,为建立合适、稳固、和谐的婚姻和家庭创设条件。另一方面,人们通过人情消费隐形交易获取社会资源。人们通过人情消费,拓展以血缘、亲缘、地缘和友缘的关系网络,从而实现社会资本的更大获取,进而可以以非正式交易形式获取自己无法掌握的稀缺资源。比如,在社会中一些处于弱势群体的阶层人士无权无势,他们往往会凭借人情消费构建关系网络或者寻求获得安全的保障,或者寻求获取自己无法获取的某类资源的机会。当然,人情消费的社会资本动机也会有两面性,这种动机的负面作用也会助长不良风气,比如借以人情消费“拉关系”“走后门”,形成“小圈子”,甚至借人情消费变相行贿受贿,极易导致社会风气的堕落和社会效率的损失。

3.地位寻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更讲究“面子”,何谓“面子”?“面子”是个体藉由行为或社会性资源展现其自我价值,寻求他人的确认且受到意外的认同时,凸现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与相应体验。实际上“面子”就是在人们交往过程中受重视和礼遇的程度,也可以说是社会地位,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面子”文化。人们在人情消费过程中,通过人情消费的“礼尚往来”获得自我价值认可,通过“给面子”实质上也在获取“面子”,藉以获得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僅向外人彰显其个人能力,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获得更大满足,更有赢得他人信任和尊重后的可能的利益获取。比如,人们当收到一些官员、富豪或者名流的请柬,往往会急迫地、欣喜地“随礼”参加,并会在合适的场合公开炫耀,以示得到更高社会阶层人士的重视和认可,获得“面子”,从而彰显其也具有邀请者类似的较高的社会地位,从心理上提升个人自尊和自信体现,同时这也会为未来在这个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或利益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方便。

人情消费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易。人情消费作为一种非正式交易,通过资源调配扩大并稳固了社会成员个体的社会交往,增进了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维护,对于构建信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质上,人情消费的内在逻辑,就在于通过人情消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增进社会沟通和网络联系,构建社会资本体系,为社会成员个体地位提升和资源获取创造条件。

三、人情消费的演化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出现震荡,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演变。市场经济规则影响下的人情消费使得人们对于情感的交换更为现实地向社会资源获取演变,人情消费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工具化和功利化趋向增强,主要表现在人情消费的货币化、人情消费的泛化和人情消费的异化。

1.人情消费的货币化。传统社会中的人情往来和人情消费,深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文化观念影响,礼尚往来更多以“礼物”等物质形态呈现,比如亲朋好友结婚成家送些日常用品,近邻朋友生儿育女送些鸡蛋营养品等。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深化,人们人情交往更多采取了货币的形式,并逐渐出现了以货币作为衡量人情和关系轻重的尺度的趋势。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金融体系逐步完善,经济货币化比率快速提高,加之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比如微信红包和支付宝支付方式的普及,人情消费货币化的便捷性凸显,为人情消费货币化的趋势快速推进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人情消费货币化占比超过80%,从地区来看东部沿海城市比西部农村地区更倾向于货币化的人情消费,从年龄来看青年群体比中老年群体更倾向于货币化的人情消费。其次,由于货币的价值表现的同质性和可比性,增加了人情消费的横向对比和纵向比较的透明度和显著性,导致人情消费货币化的物化成分加剧,甚至出现攀比心理和交易取向。比如,过去以“礼物”等物质形态表现的人情消费的价值体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通过货币形式表现的人情消费则完全透明,使得“还人情”与“送人情”之间等值性要求进一步提升。因此,人情消费在货币化推进下,出现了人情消费的人情成分淡化、交易成分强化的趋势。

2.人情消费的泛化。长期以来,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和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社会构建了以血缘为核心的、以特殊主义信任为特征的差序结构。人情消费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传统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以“送人情”“还人情”“给面子”为基本形态的消费形式。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经济规则渗透社会规范,“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演变,传统社会的差序结构出现松动,人情消费出现了泛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情消费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城镇化推进、人口流动加快,经济社会变革加剧,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在拓展,在固有血缘、亲缘之间的人情消费进一步强化基础上,地缘、友缘等扩展的圈子人情消费也快速扩大。比如传统社会的人情消费主要集中在以血缘、亲缘为主体的近缘之间,而现在近缘之间的人情消费被推至远缘之间。再比如,传统社会中人情圈子主要集中在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走动频繁的邻里之间以及相对狭小的朋友之间,而现代社会朋友圈在人口流动和职业岗位快速变化的情形下快速扩大,导致人们人情消费的范围在传统范围基础上加速拓展。二是人情消费的项目进一步扩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互动和人际交往的频次也不断加快,加之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商业文化的炒作,人情消费的名目增多,花样翻新。比如传统社会的人情消费的项目主要是婚丧嫁娶,而现在人情消费的项目更大范围的扩展,不仅仅是婚丧嫁娶,已经拓宽至升学升迁、乔迁之喜,甚至到了送行送别、接风洗尘等。人情消费的频次也在增加,不仅仅在春节等传统节日,已经拓宽到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三是人情消费的金额进一步增大。随着人情消费的货币化,衡量人情的尺度被货币标注,加之人情消费的频次加快,人情消费的金额渐次攀升。比如,中部某县一村民小组共60户村民,户均年收入不足5万元,多数农户“随份子”的支出竟年均近2万元,占收入比重近40%。再比如,某沿海城市一些年轻白领之间的结婚“份子钱”少则1000元,多则数千元,而他们正值婚嫁高峰,人情消费导致这些年轻人入不敷出,甚至靠透支信用卡进行日常消费。人情来往的频率快速放大,导致人情消费占收入比重快速增长,甚至已经影响到部分社会群体的正常生活和日常消费。人情消费的泛化,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3.人情消费的异化。人情消费作为一种非正式礼仪性行为,在扩大社会支持、增进信任和社会互助具有不可比拟的调节作用。人情消费形式在消费、内涵在人情,这是人情消费的本源。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人情消费也出现了摒弃人情消费的资源交换、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获取的动机,以金钱为形式、以获取回报为目的的工具化和功利化趋势,这种趋势和强化将会危及正常的人情模式的维系,我们称之为人情消费的异化。人情消费的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人情消费的被动性因素增多。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情消费支出的周期缩短。“送人情”者出于功利化需要,往往寻求更为现实的及时回报甚至即时回报,出现“送人情”者要求尽快“还人情”的不良现象,导致人情消费的周期异常缩短、频次异常增加。二是出现设局牟利现象。有些人往往主动巧立名目,利用人情圈子以“要面子”为由“索人情”,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比如,过去孩子出生办一次“满月酒”,而现在为孩子办“生日宴”的人数增加。再比如,有些官员借出国进修为由,借家中老人生病住院等事项收受礼金,设局牟利现象凸显,其下属和利益相关者因种种原因只能被动“送人情”。其次,人情消费投机性目的增多。有些“送人情”者潜心研究判断“收人情”者在资源利益输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即时性人情消费获取需要的不当资源或利益,比如在职称评审时向评委官员送红包以求关照,职务晋升时向组织人事官员送礼以求照顾,在公司招投标时向评审专家转赠现金以求中标,等等。或者以期权式人情消费获取未来的不当资源或利益,比如公司通过与利益主管或者关联机构人员通过人情消费实现沟通,从而构建单向人情往来,期望在“收人情”者得到提拔重用后获得业务关照。人情消费的异化,不仅仅强化了人情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社会效率,甚至为贪污腐败提供了温床。

四、引导合理人情消费

作为社会人,都有表达情感、交流情感和获取亲情、友情、尊重的需要,人情消费是人们交往和社会联系的客观需求,人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衍生品。但是,人情消费的货币化,特别是人情消费的泛化和异化表面上看是人情的繁荣,但是这种工具性繁荣背后深化了人情中的“人”与“情”的分离,人情循环缺乏了自身的动力机制,出现人情荒漠化,必然导致人情消费的工具化、功利化,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规则,甚至危及社会体制。人情消费的泛化和异化,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扭曲了人情关系,增加了人们的精神负担。二是过度的人情消费,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三是异化了人际关系,淡化了人们情感的维持,甚至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四是形成了特殊利益集团圈子,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交往对于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不利于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因此,规范人情消费的路径,引导合理的人情消费,无论对于传统道德的重塑还是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规范人情消费,回归人情往来的本意。人情是人之常情,首先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其次才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资源与情感的交换。因此,规范人情消费,一是要在人际交往中重视礼尚往来。珍视亲情、友情、乡情,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要注意适度的人情消费。过频的人情消费导致身心疲惫,过重的人情消费导致沉重的经济负担,给双方生产和生活带来困惑。三是要注意合理的人情避让。过分讲究人情,必然会陷入人情圈子,给自己也给对方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徇情枉法、以权谋私的违法风险。四是要重视普遍性原则。既要重视血缘、亲缘、乡缘、友缘等人情来往,重视中国传统的特殊主义因素,同时也要重视理性精神,重视普遍主义的人际交往。让人情来往回归传统,让人情消费回归理性。

2.加强制度建设,为人情消费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传统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型是必然趋势。契约社会对交换关系的本质要求就是平等、信用、契约和制度,其中制度是核心。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现代社会制度体系还存在完善的空间,普遍主义原则下的理性化制度构建还有待时日。因此,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规范社会关系,构建防范贪腐的防火墙。强化社会建设特别是道德规范建设,引导人们理性认识人情消费、规范人情消费,为满足人们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需要提供制度支撑。当然,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法制和道德的分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以法规代替道德规范。

3.强化文明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理性交往观。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不能忽视。人情消费出现泛化特别是异化现象,道德建设的滞后不无原因,“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使得人际交往庸俗化。因此,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必由之路,通过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社会公德,倡导忠恕、仁义、正直,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信、敬业、友善。引导人们形成理性的人际交往价值观,自觉抵制人情消费的非理性行为。

参考文献:

[1]金耀基.人际关系中人情之分析//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

[2]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黄光国等.人情与面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人情[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0-27.

[5]陈维政,任晗.人情关系和社会交换关系的比较分析与管理策略研究[J].管理学报,2015,(6):789-798.

[6]谭明方.社会学理论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7]万钧.中国人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陈辉.人情债、人情圈与交往逻辑变化—基于浙西周村的调查[J].西南石油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20.

[9]贺培育,姚选民.人情:内涵、类型与特性[J].求索,2015,(5):21-26.

[10]戴慧思,卢汉龙.消费文化与消费革命[J].社会学研究,2001,(5):117-125.

责任编辑  杜福洲

猜你喜欢
人情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欠人情
倍er好用
欠人情
欠人情
人情
不要透支人情
剧场 世相与人情之味
我读懂了一处风景一种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