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文
摘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善,对资产和报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特点展开论述,详细阐述了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对资产利用率、界定把控、处置方面的影响,以及对报表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准确性、结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资产报表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是单位有效管理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报废等流程的主要依据,在此过程中,随着政府会计制度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可靠性、准确性、有效性越来越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有利于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特点
从目前来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提折旧标准化,与传统无计提折旧或折旧范围模糊不清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当前的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具有规范化的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准则作为执行依据,因此能够更加明确的反映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第二,实用性强,传统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规定企业单位持有的固定资产属于核算范围,而当前核算方式将企业单位所控制的固定资产都纳入的核算范围,使得核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同时也强调了事业单位控制固定资产的原因;第三,透明性强,当前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得出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能够确保事业单位的账实相符,从而增强了固定资产核算的透明性。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对资产的影响
(一)固定资产利用率的影响
相较于传统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当前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不仅存在计提折旧,同时也出台了相关的标准,能够细化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增强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在核算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每个月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关的折旧处理,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可以基于实际情况来选择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来开展核算工作,同时根据相关规定,选定计提折旧方法后,不可以随意更换,保证固定的资产核算的准确性,避免核算失误影响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率的把控。此外,当前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解决了之前核算方式计提折旧范围的模糊问题,直接明确的界定了不计提折旧的范围,比如,在201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政府会计制度》中,规定动植物、图书、文物、档案等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和计提折旧前报废的或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不在计提折旧范围内,这使得计提折旧工作具备了更强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固定资产损坏记录的准确性,为增强固定资产利用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固定资产界定把控的影响
在201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的界定做出了一个扩大性的调整,即将“固定资产由事业单位持有”调整为“固定资产可为其所用”同时还强调了“能够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固定资产的界定方式,使固定资产的界定把控更注重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更加贴合实际。此外,由于新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更加详细,当前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进一步细化了固定资产的界定。以往的会计核算中将固定资产主要划分为两种,即六种综合类固定资产以及接受捐赠、购置建造、融资租入的形成类固定资产,而当前的会计制度中明确的阐述了各类固定资产的认定条件,例如:《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中的机械设备类固定资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即指主要是后勤部门用于自身维修的机床、动力机、工具等和备用的发电机等,以及计仪器、检测仪器和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基于此,固定资产的界定更加明确,增强了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
(三)固定资产处置的影响
通常来讲,固定资产处置是当事业单位中存在闲置的固定资产时,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转移或核销处理的过程。传统的核算方式在处置管理方面不够严格,导致工作人员处置固定资产过于随意,无法使国有资产得到充分的保障,而在当前的会计核算中,《新政府会计制度》加强了对固定资产处置流程中的核算,并要求所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需要转销计入当期的费用中。此外,处置固定资产后所获得的收入要根据规定作为应缴账款纪录,或者直接计入当期费用中,这样能够在固定资产的核算中更加准确的反映出管理成本,提高工作人员对处置固定資产工作的重视,从而积极地对事业单位内部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进行迅速的处理,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当前固定资产的处置核算更加精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固定资产处置核算的难度,因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具备符合工作要求的专业能力素质水平,从而确保核算工作的准确性,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工作水平。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对报表的影响
(一)报表内容真实性的影响
当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主要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与以往的收付实现制不同,能够使报表的内容更加真实,提高了其中数据内容的可参考性。在报表内容方面,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权责发生制度能够保证核算过程在监督和计算之下进行,打破了传统核算报表内容的保费局限,能够体现出固定资产在整个使用期内事业单位所承担的潜在折旧损耗,从而将事业单位在置办固定资产方面的财政压力,增强了报表内容的真实性。此外,由于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因素,收付实现制会促使工作人员在报表信息上作假,使会计信息失真,而权责发生制通过均摊固定资产置办的费用,降低会计信息虚假问题发生的几率,也利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
(二)报表内容有效性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物价的上涨使以往对固定资产价格存在明确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固定资产核算工作的现状了,而当前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在固定资产界定方面虽然有了更加详细的描述,但是在价格方面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从而为时代的变化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增强了固定资产核算报表内容的有效性。此外,由于在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上,存在“双基础”会计核算模式,即预算表格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财务会计表格按照权责发生制,这样使固定资产的核算结果更加准确和全面,同时两种报表的存在,进一步降低了工作人员造假的可能性,从而保证了报表内容的有效性,也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依据[1]。
(三)报表内容准确性的影响
在传统的固定资产核算中,计提折旧的界定非常模糊,导致该项工作的可执行性不强,增强了核算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报表的内容不够准确,而在当前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下,固定资产在收益、服务、损耗等方面的年限界定上具备明确、统一的标准,使得核算工作在计提折旧方面能够实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了报表信息的准确性。此外,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式,考虑到了新旧制度交替阶段的工作中存在不确定性的问题,在计提折旧方面规定,按照旧制度计提的折旧应当在2018年12月31日为止,如果新旧制度计提年限不同,那么应当按照新制度为准,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报表内容的准确性,使报表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参考价值,增强事业单位的管理效果[2]。
(四)报表内容结构的影响
由于当前的事业单位核算方法中包含两种制度,即收付实现制以及权责发生制,从而使当前的报表内容结构发生了变化。首先当前报表模式为“双报告”,即财务会计报表、预算表报,在具体结构方面,财务会计报表主要以会计报表主体和附录为主,会计报表中包含收入费用表、资产负债表等四种表格。预算报表使事业单位编制决算报告的基础,其内部含有三种报表,即预算转结余变动表、预算收支表、财政拨款预算收支表。此外,在其内容方面,当前报表的内容主要划分为五个方面,其中有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这样能够多方面的展现出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使报表的结构更加合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提高了资产、报表管理的效果。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固定资产的利用率、界定的准确性、处置的合理性都得到了提高,同时,在报表方面,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增强了报表内容的可参考性、减少了报表内容的不确定性、提高内容结构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陶芸.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 (15):63-64.
[2]刘伟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探究[J].纳税,2019,13 (19):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