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周
【摘要】我国教育家孔子曾经提到:“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这句话的意义是小的时候培养什么养成习惯,长大后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质。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从这可以看出,自幼通过养成教育去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懵懂时期,正是性格养成、人格品质培养的重要阶段。2006年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公民全面素质的培养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成为全面素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一段话,即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是个体通过反复练习与应用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方式。习惯养成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还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很多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时间都忙于生计,即使有闲暇时间也是走亲串友,很少有父母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教育。另外,农村很多父母对教育理念不理解,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就是优秀,这种重智轻育的现象存在,导致很多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正是性格养成、价值培养的重要阶段,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会扭曲学生的性格,影响其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的形成。因此,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一、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研究者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小学生成绩的好坏、性格习惯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及管束具有直接的相关性。因此,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家庭脱不了干系。一是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学校只是托儿所。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下,高才生找不到工作回家务农、自主经商的现象普遍,很多农村家长开始认为读书并无实际用处,对孩子学习要求低。家长漠视学校教学,认为学校就是托儿所,家长的思想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普遍。农村很多父母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教养,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往往采取消极方式进行应对。
2.学校因素
小学阶段,学校是孩子生活、学习的主要场地,学校环境、教师等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是教师素养不高,孩子易受其影响。农村条件较为落后,很多年轻教师不愿到农村进行教学,农村教师大多年龄较大,思想较为落后。小学阶段,孩子以教师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教师思想落后对学生行为的养成具有消极的影响。二是农村学校环境开放,不良风气容易被带入。农村很多学校没有进行封闭式教学,学校环境比较开放,学生、教师、外来人士等可以随时出入学校,不良的风气容易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消极的影响。三是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对于学生的教学熏陶欠佳。受家庭因素中留守儿童性格发育不成熟等问题影响,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陪伴,孩子身心发育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时期,特别是高年级时期,正值青春期初期,由于学生尚不知情,不科学的处理各种性征发育,也会一定程度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社会因素
农村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冲击着农村人的思想价值和道德观念,不良信息在社会环境中传播,对农村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是大量内容低俗、暴力色情的书籍和影视充斥农村市场,对学生思想造成极大的影响。小学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较低,经常接收一些价值观落后、内容低俗的信息,会扭曲孩子的思想认知。二是农村有很多不良青年,他们迷恋网吧、台球等,学生经常接触到这些群体,容易被他们不良的思想影响。三是农村不重视家庭教育,学生的日常活动单一,相互之间玩耍的伙伴也比较固定,在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之时,学生很容易受到蛊惑,自身自控能力尚不健全,三五成群的伙伴中如果有一个有不良嗜好,就会带领其他伙伴一起形成不良嗜好,从而导致学生不仅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倒沾染上不良的嗜好。并且在这一阶段养成的不良嗜好,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正,很大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策
1.从家庭教育角度进行养成
家庭是人生的港湾,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难以磨灭的记忆,幼年时家人对你的鼓励或是责骂都是你成长路上的引导。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六岁以前是孩子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初阶段起到关键作用。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一直是农村孩子未来成长路上的一大缺憾。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农村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家庭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可以从家庭环境氛围、学生品德习惯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家庭成员要注重民主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家庭中,很多父母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认为孩子的生活、学习都应该由自己做主,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太过压抑的家庭环境会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影响孩子积极心态的形成。家长应该将孩子作为一個平等的个体对待,涉及孩子相关的决定需要先询问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将家庭作为港湾而非牢笼。二是家长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与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尊老爱幼、孝顺长者、爱护兄妹等是中国传统的优秀品德,对于家庭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友善相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促进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每个家庭都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秩序。良好家庭秩序的形成,可以促进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孩子未来能够融入学校和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学校教育角度进行养成
小学教育阶段,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教育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意义重大。学校环境对学生习惯的养成影响显著,良好的学校环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建立。一是学校应改善学校设施环境,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杜绝教师、学生及外来人士将不良风气带入校园。学校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场地,建立文明、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养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学校也需要加强保安的训练与培训,提高校园安保质量,让保安人员树立“以学生安全为己任”的职业价值意识,严防外来人员随意进出校园,陌生人员进出校园必须严格登记。二是教师作为学生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其是学生心中学习的榜样。在学校,学生见面最多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是深远持久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职业价值意识,力争用最饱满的精神面貌,最优良的工作作风,最正直的生活习惯,规束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充当学生学习的榜样。三是学生应该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服从教师教学安排,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层面来讲,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中小学生守则所讲授的内容,都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根本准则,学生应当坚决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自身荣辱观,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荣,以摒弃不良嗜好为荣。
3.从社会教育角度进行养成
社会是人生活的大环境,其对于人的思想价值、行为方式的形成影响显著。小学阶段,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再加上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因此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地区较为偏僻,导致学生思想文化极其落后。一是农村社会环境管理差,在学校周围存在很多网吧、KTV等娱乐场地,学生容易沉迷其中,养成许多不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农村总体较为封闭,传统思想、迷信思想仍旧存在,学生思想价值易被同化。农村管理部门应该对农村环境进行优化,控制网吧、KTV等娱乐场在学校周围开设数量。另外,农村管理部门应积极宣传先进思想,消除农村封建迷信,促进学生先进思想的形成。农村良好社会环境的建立,可以削弱农村地区不良思想文化,促进年轻一代良好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并逐步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农村地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角度进行考虑。家庭教育作为养成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最根本保障。学校教育作为养成教育的关键,可以通过一系列规范的教育方式逐渐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交流习惯、思维习惯的形成。社会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社会环境、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价值和行为举止。
【参考文献】
[1] 夏晓兰, 夏晓英.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7(5):113.
[2]温永光.论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189-190.
[3]郑小调.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7(30):179-180.
[4]陈发良.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及对策[J].学周刊,2017(30):56-57.
[5]曹明明. 小学生行为习愦的现状调查与养成策略[D].鲁东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