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赋效应在酸碱质子理论概念中的应用

2020-05-08 10:45王丽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7期
关键词:禀赋质子效应

王丽君

[摘           要]  禀赋效应是行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已经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阐述此现象在酸碱质子理论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禀赋效应及对应策略。

[关    键   词]  禀赋效应;损失厌恶:酸碱质子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7-0204-02

禀赋效应理论是理查德·塞勒教授于2017年提出来的,是行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分支[1]。在化学课堂特别是基本概念教学中,能帮助教师识别学生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并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交流。

一、损失厌恶

(一)前提分析

禀赋效应是指当你拥有一件物品之后,你对这件物品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它的提出基于一个基本概念即损失厌恶:得到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时的痛苦。

学生基于中学阶段酸碱概念的学习,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的是该时段所学习的定义。它为学生战胜千军万马、走过独木桥进入心仪大学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印象之深,堪称刻骨铭心。当质子理论出现后,学生面临一个全新的理论:头脑中基本属于对立面的酸与碱是一个整体,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用同一个标准就可以明确地给出分类。面对此概念理解上的突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用了多年的理论那么正确,那么坚强有力,为啥突然间就变化呢?有的人就过于坚持己见,不愿使用质子理论,而固执地运用中学化学的内容做课后作业。

这是学生学习中遇到的损失厌恶,是不愿意失去的心理在影响。学生在没有深刻地体会新知识的学习与灵活应用所带来的快乐之前,对原有理论抱持一定的不愿放弃的态度:亦即具有深刻印象的知识造成学生对新概念的植入持怀疑甚至对立的态度。损失厌恶是拥有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学生并非害怕失去原有的知识,只是在没有完全接受新知识前,对以前所学习的内容念念不忘而已,是头脑中无意识的厌恶表现。大多数学生压根就意识不到自己的这种心理变化,感觉只是不习惯运用或者认为用处不大。

(二)理论分析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交迭,更新建构。研究表明,大脑中有不同分区,各分区间的神经元是交错连接在一起的。没有任何一个分区是单独工作,所有的分区是在不断交流、协商和合作中完成作业的。不同的人所合作出来的内容往往不同,外表展现的就是接受能力不同。这种各个分区创新式的融合力越强,神经元兴奋度越高,个体对新知识的认可度越好,學习过程中的快乐感、愉悦感及满足感越深,渴望学习的动机将更为强烈。这种广泛的互动是人类活动的神经基础。印象深刻的知识在运用时调动的分区很多,大脑反应很快,学生感觉处理问题非常轻松,故而越是得心应手的知识,越是很难轻易地被新的事物所代替。只有新知识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带来的快乐体验被学生主体所感受、认可、悦纳,并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后,旧知识的反应才会逐渐淡出大脑各个分区的活跃,以沉淀的形式进入永久记忆。

二、非理性判断

(一)非理性表现

禀赋效应很明确: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起点,即拥有什么,就高估什么[2]。

禀赋效应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事物的价值判断,往往是非理性的。由于作为生活中感受主体的个人对承受损失所带来的担心与恐惧感远远大于接受快乐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所以当一个人拥有某种物品时,他对该物品的潜在价值的评估会高于未曾拥有之时。故而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各种关系的判断是失于均衡的,对客观事物的思量是主观评定的,对“避害”的考虑程度远大于对“趋利”的思虑。部分学生在调查中表示质子理论概念会对已有的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自己认定了多年的理论大厦瞬间轰然倒塌,对代之而起的巍峨宫殿有所偏颇,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造成内心深处的可接受度降低,再加上新概念理论在相关领域运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会让学生止步不前。这种学生心理上的非理性表现,对资源配置的初始化作用决定于后续发展的现象并不会随着学习经验的增加而迅速消除,更多情况下会在个体内心持续留存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在师生课堂互动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需要认真授课,仔细观察学生反应,更要及时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并对非理性表现给予充分的关注。

(二)非理性分析

禀赋效应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心理倾向,具有统计意义,是对理性人的一种挑战,是存在且稳定的现象[3]。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其实质是一种心理效应,与不确定性环境和个体所拥有的信息量整合程度有关。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人们面对多种可能的情况,需要经常做决策,时时做选择。在教学工作中我时常反思,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和应用化学基本概念。这和学生学习成绩排序的相关性不大,与学生本人的思维方式、已然形成的思考习惯关系密切,即学生主体的理性程度有关。学生做题是一个小型或者单一的理性决策过程,如何选择,如何开始,往往会因人而异。这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虽然有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因素在内,但学生还是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一定的选择,并且接受本次选择的结果对后续选择的影响程度大小。虽然这些学生本人可能意识不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本体逐渐认识到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面对不同选择,该如何摒弃一些似是而非的常识化经验,避免感性的、轻率式冲动,认识非理性可能带来的风险并适当评估后做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做出正确选择。这种理性决策能帮助学生提升选择质量,积累决策经验;摒弃非理性的传统观念,开拓自己的创新之路。

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现状是值得维护的,这是个体对事物、对人的主观判断。禀赋效应中隐含的对不确定情况下的非理性选择,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深刻的“安于现状情结”。学生以学习新知识为目的,是在以个体为基础进行主观评价来决定对信息的需求,因此感觉不到非常明显的禀赋效应,只是一种认知上的主观推断和偏误。学生出于对先入为主的、已经拥有知识的自发尊重,在大脑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是对信息量进行整合过程的无意识的截留部分。部分学生对失去原有的酸碱理论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不适感,将大于通过学习质子理论得到的开心、愉悦感。因此基于对原有理论价值的过高估计,将导致学生做出非理性选择及出现非理性行为,从而可能导致出现与预期有一定差距的课堂效果。

(三)非理性投射

学生的内心是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当这种渴望与现实交叉时就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非理性投射效应。

投射作用是一种相当程度上的自我保护措施,可以在一定限度内保证个体心灵的安静,但同时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人们的认知过程在不断变化,即使是面对充足的可预见性结论,由于人们的性格、习惯乃至思想格局的关系,当事人所进行的选择还是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环境下人们的情绪、情感、行为活动及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偏差,以此为基础出现不同的投射效应。有些策略在应用于认知资源的同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感觉通道容量的限制,人们自身所能够觉察到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的注意广度是受到限制的,对信息的搜索和利用也是同样受限的,这可能导致在找到真正具备优势的决策前止步,从而错失均衡的、合适的选择,从而对外表现出非理性投射。

学生拥有的根深蒂固、陪同成长的中学酸碱理论,在其心目中的应用价值早就超越了文字本身的含义,以此为起点的对原有概念的判断也就相应地远远超过了概念本身的价值。这是学生基于已有自我概念的认识在化学学习上的非理性投射,是禀赋效应的扩展性表现。学生的这种投射是认知心理偏差,往往不是有意的,而是主体更多地以无意性的主观感觉来认识和解释周围的客观世界。学生的这种非理性投射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自我管理暂时性失调,造成知识更迭速度减缓,学习方法上故步自封,学习策略上保守为主,经验建构上效能降低,认知模式上倾向感性,思维方式上定势循旧,心理活动性趋于单一,从而在新概念学习与运用上出现相关的障碍。

三、對应策略

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禀赋效应,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积极关注。学者通过系列实验得出结论:二倍获得的快乐才能抵消相同情况损失的痛苦。损失厌恶系数大约为2∶1的比例[4]。那么化学课堂如何运用禀赋效应策略呢?学生学习的所有知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都无法脱离实际的情景而独立存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以信息更迭、知识建构等方法高屋建瓴地做细做实教学工作,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决策。课堂上用一定的时间去解释、并列举实例说明中学化学理论的局限性。它将会帮助学生跳离心理舒适圈,极大地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完善学习过程中的自觉自律,强化实现学习目标的自信心。这将促使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力求打破学生的损失厌恶心理,帮助学生走出禀赋效应的误区。

只有学生在质子理论知识地熟练运用中感受到新概念的魅力,以及广泛适用所带来的愉悦感后,就会很快地接受新知识,进入理性学习的正常轨道之中。即:无论是中学化学中已习得的酸碱理论,抑或现在学习的质子理论,都是对物质从不同的方位进行分类与认识,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换个新的辨识方式,换种新方法进行分析。学生在经过理论学习后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常见的各类化合物,将酸、碱、盐等统一为有机的系统的整体,并体会到新知识不断应用的乐趣时,禀赋效应的影响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两个理论对同一种物质的不同解释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化学物质,理解其内部机理,了解其用途与性能,掌握其变化规律,以便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了解禀赋效应后,教师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的认识将会更加客观、更加理性、更加成熟,而化学课堂必将变得更有吸引力,更加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董志强,张永璟.禀赋效应与自发社会秩序:一个行为经济理论[J].世界经济,2016(10):174-192.

[2]孙淑萍,王直民,方秀丽.基于禀赋效应的农房抵押贷款需求抑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8(6):83-85.

[3]王琦珀,欧国立.二手车定价时存在禀赋效应吗?[J].南方经济,2018(11):67-82.

[4]邱国斌.考虑参照点的损失厌恶企业订货决策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8(1):115-118,125.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禀赋质子效应
画与理
从《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探讨禀赋与病机关系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对部分子碎裂为质子的碎裂函数的研究
几种盐溶液中质子守恒的推导及其应用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一种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价值取向新模型
物质构成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偶像效应
康德论根本恶和心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