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演进与时代价值

2020-05-08 17:59王立洲岳静
关键词:价值意蕴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立洲 岳静

[摘 要] 人类社会的演变与共同体的形成密切关联。从共同体的视角看,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家元共同体、族阈共同体、合作共同体,最后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归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领导人站在全人类进步的高度对共同体建构的顶层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全球治理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有其重要的思想积淀及其价值意蕴。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共同体形态进行梳理,有利于构筑共同体新样态;对其所处的时代场域进行剖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背景;对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进行挖掘,则对当前国际关系和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关键词] 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场域;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志码]A

以共同体为研究视角对人类社会进行解析,首先需要对“共同体”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共同体”(Gemeinshaft),具有集体、团体,联盟、共同体以及结合、联合、联系等含义,其基本特征也是有机的联合或统一。[1]5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阐述:“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2]54指出了共同体与社会的区别所在。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共同体的表现形态也有所不同。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是共同体不断演进、不断随着社会历史变迁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合作共同体为基石,而又高于任何一种已有共同体形式的现实存在。对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轨迹进行梳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需要。

一、人类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人们正是在不断深刻认识共同体形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体形式,即:家元共同体、族阈共同体、合作共同体,最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归宿。可以说,共同体与它自身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很强的关联性。

(一)农业社会:家元共同体

我們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3]6这个整体就是家元共同体。家元共同体是一个熟人社会,也是一个同质性社会,同样也是一个等级社会,所拥有的是一种自然秩序,个人是消融在共同体之中的,表现为道德和习俗发挥着社会整合作用。[4]1由于交通、信息、地域的闭塞性,在此阶段中,人们的交往范围非常狭隘,仅限于家庭之间。“家”是他们最基本和主要的社交单位,血缘是拉近彼此相互关系的一条纽带。“家”犹如圆心,通过圆心与无数条半径之间的联系,来最终演变为一个部落团体。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因为我们可以设想,游牧,总而言之迁徙,是生存方式的最初形式,部落不是定居在一定地方的,[3]123生活在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人们大多对土地和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土地被视为共同体的财产,生活在这个共同体当中的人在自我意识上还处于懵懂状态,也可以说他们尚未产生自我意识。在生理层面上,人与人之间只有躯体上的“你我”之别,在社会层面上,则被视为一体性的存在。“家”作为一个大熔炉是联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桥梁。同时,处于这个共同体的人们,是无所谓私人和公共利益之分的,甚至可以说是“利益觉识”尚处胚胎状态。在“家”的内部,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没有公共利益的意识。[5]3人类社会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特定的秩序存在,在农业社会,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是一种“自发秩序”,这种秩序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自发形成的秩序因为缺乏成文的规定,因而容易滋生祸乱。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最好的形式是将自发秩序与工业时代的创制秩序相结合。

(二)工业社会:族阈共同体

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工业化进程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生存以及获得更丰富的原材料,迁徙和流动成为了一个常态现象,自然而然环境问题伴随着人们频繁的迁移而逐渐凸显。“家”的内涵在此时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更好地抵御外界威胁以及形成较为稳定的集体,人们选择结伴同行,部落、团体是此时比较显著的特征。“Home”和“Family”都包含“家”的含义,但仍然是有所区别的。在英文解释中,“Home”多指一个人的出生地或者居住的地方,强调的是生源地,地域性色彩浓厚,更适用于家元共同体,而“Family”主要强调的是成员,侧重点在人,与居住地无关,人们可以为了生产以及生活资料进行经常性的迁移活动,因此它更适用于工业社会进程中的共同体。在工业社会中,人们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多重性,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以为它使得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6]194因地域的封闭所呈现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逐渐被打破,同时也使得人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而被迫离开家园,最终因生产生活需要结成一个个部落、团体。以家为单位,逐渐向外界辐射,便实现了由“点”向“面”的转化,自然也使得人们之间交往圈的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地域界限逐渐被打破,家庭中的每位成员也纷纷走出封闭圈,进行更为广泛的交往活动,此时“家”的功能已逐渐缩减,随之而来的便是家元共同体的消解以及族阈共同体的萌芽。可看出,族阈共同体的生成也是一个自觉建构的过程。由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个人分工更加明确,使得族阈共同体在摧毁家元共同体所呈现的同质性过程中,形成了人的原子化,原子化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你我”之别,个体性差异越来越明显。正因为这种“依赖圈”的扩大,也就最终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换。市民社会伴随族阈共同体而生,在市民社会成长的过程中,人们便企图寻求一种秩序来维持这种当前这种状态,因此族阈共同体也是一个创立秩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内涵成分应在“家庭和市民社会中去寻找”。这就指出,在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有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即国家的性质是由市民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7]101族阈共同体是一种较为隐蔽的虚幻共同体,这种虚幻共同体形式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正是由于分工不同,才使得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产生矛盾,矛盾产生之后,公共利益便极力寻求一种力量来使得自身利益合法化,于是国家便产生,公共利益以国家的姿态去获得实际利益,这就为这种虚幻共同体披上了神秘“面纱”。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族阈共同体必将走向消亡,从而被另一种更为合理化的共同体形式所取代,即:合作共同体。

(三)后工业社会:合作共同体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决不止于对族阈共同体所呈现的社会形态的修修补补,也不会满足于任何一项局部性的调整,而是需要承担起共同体重建的历史使命,那就是用合作共同体去替代族阈共同体。[5]6在后工业化过程中,以往族阈共同体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自然也就满足不了当下社会变迁的需要,人们便渴求一种更为理想的共同体形式——合作共同体来摆脱族阈共同体所带来的桎梏。合作共同体是合作行动的体系,是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共同体形式,是建立在人的共生共在前提下的,或者说,是为了人的共生共在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新型共同体形式。[4]1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只有在真正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6]571也就是说,只有在“真正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也只有在“真正共同体”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才具有一致性。在这种社会模式中,每个人的生产生活都将会是自由自觉的,人的个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和解放,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最终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8]566共同体也是处于不断与时俱进的变化当中,合作共同体则是在全球化时代呼吁下的一种互惠互利的理想型共同体形式。后工业时代到到来,也就开始了由合作共同体代替族阈共同体的过程,在合作共同体的模式下,人将会逐步得到解放,并最终转化成为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力求全面发展的个人。马克思所倡导的“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需要在合作共同体模式下去逐步促成的。在合作共同体模式下,各区域、民族之间的对抗和白热化斗争将会减少,所呈现的会是以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博采众长的处世风格来实现共赢,它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试金石。

(四)合作共同体的完美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合作共同体为基石,而又高于合作共同体的一种创新型理念,是对以往存在的各种共同体形式的现实性超越。这一理念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以及可实施性,它为人类社会所勾勒的是一个立体的世界格局。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中国从未向现在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中国逐渐自信自强的强烈信号,也是中国自始至终所秉持的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应有之义。2011年9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提到:“国际社会应该超越国际关系中陈旧的‘零和博弈,……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9]这一提法是中国对世界发展趋势和当前格局的准确判断;是在全球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的审视分析;更是着眼于解决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而提出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访其他国家,每到一个国家,在重要场合中,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总是会被频繁提及。这也就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跨越多个大洲大洋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响应。针对不同地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非洲命运共同体、周边共同体、亚太共同体等,都具有很强的地域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18年6月,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出版的《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文稿共八十五篇,可见中国国家领导人对这一理念的重视程度。合作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中不断地被合理诠释,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认同,日益成为得到全球认可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处的时代场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尤其是在西方治理体系“失灵”的境况下,各个国家不得不思考“人类未来该何去何从?”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他们清楚地知道,无法“退群自保”,也更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只有携手前行,才是正确理智的选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面临新挑战、世界格局呈复杂之势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它是引领人类社会走出困顿、应对各种挑战的一种新理念,它的“出场”是时代呼吁的结果。

(一)人类社会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

虽然和平与发展仍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上尚未爆發大规模战争,但是局部冲突和对抗也是频有发生,人类社会仍旧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世界上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在诸多挑战中,传统安全是与人的生命安全直接相关的问题;此外,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正成为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杀手。除了在安全方面人类受到挑战以外,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西方国家也曾出谋划策,推行西方所吹捧的自由民主,倡导所谓的“普世价值”,但现实不尽如人意,许多国家都表现出水土不服,难以适应。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人们不禁质疑,“西式药方”是否有效?而面对不断的质疑声,有些西方大国试图“退群自保”,甚至掀起“逆全球化”浪潮,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势必会引发更多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人们也不禁发问“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我们该怎么办?”要使得和平永存,就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应对挑战,才能实现长足发展。

(二)全球治理体系急需变革

全球治理与全球化相伴而生,历史催生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它不仅促进了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而且将人类社会日益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使得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并且挑战也日益严峻。此时全球治理呼声愈来愈强烈,全球治理体系逐渐形成,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主体、客体、机制、规则、价值等方面,其中治理主体是核心。而大国又是主体的核心部分,可以说是核心主体。[10]17西方大国一直被视为全球治理的核心主体,随着全球性问题不断增多,局势日益复杂。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使得全球治理体系逐渐表现为不适应性。面对各种治理赤字,西方大国显得有些束手无策,“黑天鹅”现象频出,学界对“黑天鹅”事件的定义大同小异。其中,王剑锋结合不同学者对“黑天鹅”事件的定义,将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黑天鹅”事件界定为超出行为主体认知范畴或者既有知识经验,难以进行预测的消极性国际事件或现象,发生概率上的低可能性与结果的破坏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11]71面临频发的全球问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甚至企图在原本秩序良好的格局中“捣乱”。可见,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来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三)中国迅速崛起且责任重大

正当世界走到最重要历史关头时,恰逢中国崛起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一直有世界情怀,愿意为世界做贡献。然而,当中国积贫积弱之时,自己的生存能力都难以保障,能为世界做出的贡献自然也就非常有限。随着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为世界做贡献的愿望和能力都不断增强。[10]21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乘着改革的春风,奋起直追,积极主动走出国门,借鉴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也曾被称为“远东”“边缘”国家,也曾遭受过各种不平等条约和不公待遇。但是这些并没有使这个民族灰心丧气,而是痛定思痛、厚积薄发,逐渐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中央。越是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受到的关注和声音也越来越多,身上担负的责任也将更加重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中国早已成为世界之中国,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能更好。[12]57中国一向都不是良好秩序的破坏者,而是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极力维护良好国际秩序的志愿者和践行者。世界离不开中国,同样,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中国也需依附于世界合理秩序的建立。而中国梦的最理想的外部环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以及创建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必将以实际行动回馈国际大家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天下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型中国大国外交理念,不是被臆想出来的,而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以及趋势下所提出的。这一理念是对中国所倡导的“和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和合”文化是中国所崇尚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始终把“协和万邦、亲临善邻”的美好传统奉为圭臬,“天下为公”的和谐世界始终被中华民族所憧憬,随着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在“乱世”中发挥巨大作用,开出中国“良方”。而为全人类的和谐安定做出贡献是中国一直以来美好的意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3]57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不仅致力于实现中国梦,而且是一个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且奋力实现“世界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大国使命和担当的政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中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4]510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回答了中国将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理念为处于世界秩序大变革、世界格局大调整背景下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指明了方向;为国家之间建立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交往新格局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一)为摆脱现实困境,化解全球共同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面对复杂的世界格局以及当前人类面临的现实困境,“西式药方”让许多“服用国”纷纷表现出了不适感,甚至出现了副作用。在此情形下,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期待这个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能出谋划策,担负起在当前国际地位中应有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为治理体系“把脉”过程中和对人类现实困境和危机的“察言观色”中开出的一剂“中国药方”。它为摆脱现實困境,化解全球危机提供了新思路,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指向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立足于摒弃“零和博弈”和各种陷阱、定律的旧观念,而倡导各国以共存共在为前提、以共商共建为方式,来最终实现共享共赢的一种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新思维模式。面对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发挥主人翁作用,共同商榷,共同构建新的治理体系,从而才能共享世界发展进程中的硕果。中国不仅为世界开出了有效“药方”,而且将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摆脱现实困境,化解共同危机,获得长足发展,且享有尊严地生活在“地球村”里,从而建造一个的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理出的新思路,如果全人类能携力将这一新理念付诸实践,那么现实困境和共同危机也将迎刃而解。

(二)着眼于人类共同的价值和命运,勾勒人类未来发展的理想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先后用“地球村”和“大家庭”来比喻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种比喻分别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与未来:“地球村”是已经存在的实然共同体,而“大家庭”则是未来的应然共同体。[10]34中国身处于“地球村”之中,则意味中国今日之发展,并非是一个“内陆湖”,而是与世界交融的洋流,构建命运攸关的共同体模式,是大势所趋,更是时代呼吁的结果。同时要想实现从“地球村”到“大家庭”转换,就需要更多的国家意识到人类的整体性和命运的相关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表明了人类社会存在共同利益、共同责任和共同价值,因此获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和接受。共同价值是维系国与国之间的重要纽带,它是处在国与国关系中的一颗“定心丸”。试想只有共同利益而没有共同价值,这样的交往合作并不会长久,双方目的一旦达成便会分崩离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上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5]522因此,各国要在实现共同利益的同时要关注到共同价值,同时肩负起共同责任,只有将这三者紧密联系,才能在“交流中促合作,在合作中促共赢,”才能勾画出人类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三)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时代定位不同,则意味着发展战略也有所不同,中国对时代的定位是和平与发展,那么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战略是构建互利共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战争中走来,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从一次次艰难困苦中走来,使得中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从哪儿来、应往哪儿去,中国深切体会到只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才能带来各国的长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呼吁世界各国以大局为重,携手发展,不搞关门独院,不以一己私利损害当代人乃至后代人的长远利益。中国梦的实现从都不是仅凭中国一己之力就可实现,它需要世界各国“助力”;但同样,这个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一旦崛起,将会给世界各国带来看得见的实惠。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梦与世界梦不是你强我弱的关系,中国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必将成为世界梦实现的有力“推手”。同时,世界梦的实现也将助力中国梦,两者在促进彼此前进过程中,互为支撑、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世界好,中国才会好。”[16]64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世界梦,也就没有中国梦,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联系,体现了一个大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关乎人类共同福祉的大国胸怀和使命担当。

四、結语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正在全面发力之中,中华民族正在奋力跑出新时代的加速度,追赶时代变迁过程中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如今的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更是世界之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该有的责任感、使命感,对人类文明成果积极挖掘、弘扬的结果,更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着眼于人类未来发展的伟大事业,深入思考人类前途命运所进行的顶层设计。从概念提出到时代意义的阐述,再到如何践行,无不体现中国领导人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准确把握。这一理念虽源自于中国,但创造的发展机会属于世界各国人民,这不是中国开创的门前小径,而是各国携手前进的康庄大道。

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17]56中国无论在何时,都努力找准自身定位,及时纠正自身认知偏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国家领导人站在时代高度和历史定位上所做出的合乎时事的判断,突破了过去“非友即敌”,“结盟对抗”的冷战思维,为当今世界处理国与国关系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一个高水平全面开放的中国,将与世界进行更加紧密的良性互动,一起合力播撒合作的种子,让和平的种子扎根心田,最终共同收获和平发展道路上的累累硕果。中国也必将以更大的努力和决心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在世界泛起更大的“涟漪”,引起更多国家关注和响应。另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行动过程,需要各个国家携手努力,一代一代接力跑下去才能跑出一个好成绩。各个国家都要做一个“行动派”,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参与、去维护、去奉献,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带来的真切利益去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参考文献]

[1]侯才.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J].哲学研究.2012(1):3-11+127.

[2]〔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23.

[4]张康之.“共同体的进化”观释义[N].北京日报,2014-11-03.

[5]张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3,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571.

[7]王沪宁,等.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9]新华社.《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http://www.gov.cn/jrzg/2011-09/06/content_1941204.htm.2011-09-06.

[10]刘建飞.引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17,21,34.

[11]王剑峰.“黑天鹅”事件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预测危机[J].新疆社会科学,2019(1):70-78+147.

[12]王公龙,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7.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7.

[1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510.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4.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6.

[18]许春玲,刘东.逻辑·价值·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9-46.

[19]蒋孝明.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之“美丽”蕴意[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45-52.

[责任编辑]王立国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HistoricalEvolution and Value of The Times

WANG Lizhou,YUE Jing

(School of Marxism,Chang 'an University,Xi 'an,Shaanxi,710064,China)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ommun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human society has experienced family community,community of threshold,cooperative community,and finally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of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community constructed by Chinese lead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gress of all mankind.As a new type of global governance scheme,the proposal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has its important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values.Combing the community form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is helpful to construct new community forms.The analysis of its time field is helpfu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appearance" of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It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he era contained in it.

Keywords:community;a community of ahared future for mankind;fields;the value implication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查无此人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基于“学习场域”的专业成长方式构建漫谈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