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文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词,通俗来讲就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核心素养又被称作关键能力、必备素质,与现代教育理念本为一家,良好核心素养的养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传统文化对核心素养的养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小学教学中的推广及应用,本文着重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分析研究
一、传统文化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
中华文明有着灿烂辉煌的光辉历史,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历经世代传承,形成了其独有的魅力,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智慧与财富,如何将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发扬光大,使其深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质、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小学教育阶段,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学教育阶段如果能将基础筑牢,必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好处,这一重要时期,培养正确的传统文化意识,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将产生重要的意义,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指引其朝着正确的人生轨迹向前发展。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提倡多元化、内容丰富化,小学语文教育引入传统文化后,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扩充孩子学习知识的广度及深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水平。
二、传统文化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深度理解认知
近些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虽逐渐提升,但受限于传统文化的复杂性,人们往往在传统文化的认知上存在模糊和不确定性。传统文化广博丰富、深奥精微,小学生受理解能力差、接受困难等因素制约,会导致其课程受欢迎度较差。此外,传统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如果只停留在传统文化浅层次意义的讲述上,不能深度融入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发展演化等内容,就会导致传统文化的全貌不能完整地展现,从而影响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难以达到核心素养融合传统文化的目的,也就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二)教师业务水平受限
小学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往往不能达到相应要求,对课堂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做不到正确、完整的阐述,并进行深层次的延伸及发挥。同时,大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够深入,无法将核心素养的精髓深度融入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水准。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传统文化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一)发挥教师的良好示范作用
语文教师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具备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并与数理化等科目的教师有显著的不同。借助文化气息浓郁的衣着及配饰,广博深厚的文化储备,独具特色的课堂风格,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染及熏陶。长期以来,教师这一角色对学生的影响普遍较深,往往是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相较于一堂课、一篇古人的故事,更易于将传统文化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如果教师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热衷于传统文化,传达给学生强大的文化自信,那么,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语文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传统文化并非不可描述、不能应用,生活中,可以随时应用到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当中,生活就是两者的有效载体。在学到《扁鹊治病》这一古典故事时,课堂上就可以把核心素养中及时改正小错误、小缺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不固执己见。同时,应注重与生活的结合,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个小朋友觉得同学的橡皮十分好看,便偷偷带回了家,还在家人面前炫耀,他的妈妈认为没事,只是一块橡皮,算不了什么。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小朋友又偷偷将同学的铅笔带回家,他的妈妈又没有及时纠正,仍然觉得这件事情很小,不会出问题。他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被教师发现了,多次批评教育他,他仍然没有悔改。等他长大成人后,一直没有改掉偷盗的恶习,入室偷窃被警察抓住,最终因为违法犯罪受到惩罚。不难发现,如果将生活中的故事应用到传统文化的教学中,用浅显易懂的故事讲述深刻的道理,取得的效果自然会十分显著。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常,传统节日的背后是一个个历史故事、一种种文化、一个个传说,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传统节日当作一次传统文化的宣扬与灌输契机,让学生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例如,在一年中的端午节时,语文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收集与该节日相关的知识,了解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由来、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等,并让学生自己将收集到的知识进行汇总,制作出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卡,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及评比,评选出传统文化小专家进行表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包粽子比赛,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收获知识,增强学生认知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提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质量。
(四)注重礼仪及规范教育
现如今,孩子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对孩子溺爱、娇惯是普遍现象,孩子往往恃宠而骄,习惯了父母长辈无微不至的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传统礼仪及行为规范的学习只停留在书本上,其他时候基本学不到。古人总结出来的《弟子规》,对孩子礼仪及行为规范的教育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把传统文化的礼仪及规范讲给学生,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起优良的行为习惯。小学教育阶段这一关键时期,孩子受制于自身发育及认识的影响,善于模仿自己的教师,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規范的言行做出良好的表率,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形成优良的礼仪及行为规范。
(五)深挖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的精髓深藏于语文课文中,往往不是很容易就能完全挖掘出来,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深耕细作,以教学大纲为基本框架,在深度及广度上进行研究及创造。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养,扩充文化积淀及内涵,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以南宋诗人陆游所著的《游山西村》为例,该诗感情真挚,笔调生动,表达出诗人乐观与豁达的胸襟与气度,千百年来,广受人们传颂及引用。假如语文教师只停留在这样的认知上,就会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诗句表层含义,误以为这首诗与同类型诗作差异不大,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语文教师如果能换一种思路,将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经历等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诗人当时的状态与过往所遭受的磨难,就能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诗中传达的深层次含义,不单单停留在写物、抒情诗的认知上,从而,被中国古人在艰难困苦与不得志的困境中保持安之若素,从容应对人生的挑战,不断探索、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所折服。诗人所拥有的这种乐观与豁达的人生态度,不畏苦难的顽强精神,就是核心素养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引导教育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根本要求。
四、结语
小学阶段作为接触传统文化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深度融入中华文化的精髓,运用到小学教学中去,既能增加学生视野的广度,以学促用,又能发挥出语文教学普及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作用,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