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清
[摘要]采用自制问卷,调查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本科生对初入校时所接受的入学教育的感受以及他们对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需求。调查发现,44.13%的学生认为当初的入学教育涵盖了自身期待的少数内容,46.42%的学生认为有少数教师鼓励他们自我探索大学生活,71.35%的学生没有接受过个性化指导,59.03%的学生认为当初的入学教育形式中缺少现代信息传播方式,31.23%的学生认为当初的入学教育时间偏短。本科生对入学教育直接指向生活和学习的指导内容需求最大,如校园生活指南、报到信息、大学和专业介绍、学业生涯规划;其次是对间接指向学习指导的内容需求,如图书馆使用和职业生涯规划;而对心理健康教育、安全和身体健康知识、思想教育的需求较小。本科生最喜欢的入学教育形式为纸质资料+面对面教育+网络教育。基于此,该研究提出提高本科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实用性建议:分析需求,尽量满足;侧重实用性技能;开展探索性引导;全面兼有个性化;重视数据收集和反馈;服务长效化。
[关键词]本科生;入学教育;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5-0050-03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依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新生在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需求进行的系列教育活动。其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思想政治、身份认同、生活、学习、安全、图书馆入馆、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形式主要包括编发实物资料、面对面教育(开学典礼、报告会、讲座、军训、参观、社团迎新等)和网络教育。入学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能满足新生对开始新生活和新学习的信息需求。现有入学教育调查研究的对象多为大一新生,调查的内容多为对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满意情况,很少涉及主观需求,大一新生还未深入大学生活和学习,不能依据大学实际生活经验评价入学教育的实效性,也不能依据经验提供有说服力的需求。本文选取有一年至四年大学生活经历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对初人校时接受的入学教育的感受及对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需求,从满足学生需求的角度提出实用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一年级至四年级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于6月中旬实施调查,学生都在初入大學时接受了入学教育,而且至少在校将近1年时间,在大学生活、学习和心理适应等方面有一定的体会与感受,能在此基础上评价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并提出需求。
自制问卷包含调查对象对当初入学教育内容的感受、对教育形式的感受、对教育内容的需求和对教育形式的需求,包括是否涵盖所期待的内容、是否获得过个性化指导、形式是否易于接受、教育时问是否合适、需要的教育内容、喜欢的教育形式、喜欢的网络信息推送方式。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共收回电子问卷348份,无废卷,有效率为100%,其中一年级93人(26.72%)、二年级174人(50.00%)、三年级61人(17.53%)、四年级20人(5.75%)。
(一)对.入学教育内容的回溯感受
关于对教育内容的感受(入学教育涵盖所期待内容情况、受鼓励主动探索情况、个性化指导情况),44.13%的学生认为当初的入学教育涵盖了自身期待的少数内容,51.29%的学生认为涵盖了多数内容,只有4.58%的学生认为涵盖了全部内容,这说明校方在确定入学教育内容时对新生的需求关注度不够。18.3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被动接受入学教育,46.42%的学生认为有少数教师鼓励他们自我探索大学生活,35.24%的学生认为有多数教师鼓励他们自我探索,这显示入学教育多以灌输为主,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学生自我建构设计不足。71.35%的学生没有接受过个性化指导,19.2%的学生认为接受的个性化指导不完全符合自身需要,只有9.45%的学生认为接受的个性化指导符合自身需要,这显示入学教育中缺乏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指导。
(二)对入学教育形式的回溯感受
关于对教育形式的感受(是否易接受、时间是否合适),59.03%的学生认为当初的入学教育形式中缺少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如微信公众号推送),40.97%的学生认为教育形式丰富,这说明多数学生希望通过更现代的信息获取方式获得教育内容。31.23%的学生认为当初的人学教育时间偏短,57.88%的学生认为时间合适,10.89%的学生认为时间偏长,这说明多数学生对入学教育时间比较满意,但仍有3~5-"学生希望延长这个教育时间。
(三)对入学教育内容的需求
入学教育内容需求按比例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校园生活信息(309人,88.79%)、报到相关信息(286人,82.18%)、大学和专业介绍(281人,80.75%)、学业生涯规划(232人,66.67%)、图书馆使用(191人,54.89%)、职业生涯规划(166人,47.70%)、心理健康教育(126人,36.21%)、安全和身体健康知识(125人,35.92%)、思想教育(87人,25.00%)。如表1所示,在入学教育内容方面,高年级(三、四年级)的需求比例高于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内容需求按比例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学业生涯规划、图书馆使用、职业生涯规划和校园生活信息。可见,学生对实用性信息的需求最大,喜欢直接指向生活和学习的指导内容,即校园生活指南、报到信息、大学和专业介绍、学业生涯规划;其次为间接指向学习的指导内容,即图书馆使用和职业生涯规划信息,而对心理健康教育、安全和身体健康知识、思想教育的需求较小。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直接指向的指导简单易懂,且能即刻应用,学业生涯规划、图书馆使用和职业生涯规划则会随着学习经验的增长而体现效果,而学生认为心理和思想教育、知识类信息对于生活和学习适应的指导不是那么急需;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学生虽然接收了图书馆使用、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和思想教育、知识类内容,但其信息被接受的程度不高,未达到实际效果。
(四)对入学教育形式的需求
入学教育形式需求按比例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纸质资料+面对面教育+网络教育(119人,34.20%)、网络教育(75人,21.55%)、纸质资料+网络教育(38人,10.92%)、面对面教育(37人,10.63%)、纸质资料(29人,8.33%)、纸质资料+面对面教育(27人,7.76%)、面对面教育+网络教育(23人,6.61%)。可见,学生喜爱综合纸质资料、面对面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形式,而且更喜欢通过网络获取入学教育信息,这也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对信息获取手段的选择倾向。学生对网络信息推荐方式的需求按比例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按主题逐批推送(134人,38.51%)、一次推送部分读取(119人,34.20%)、每天推送3~5个信息(52人,14.94%)、一次推送全部读取(43人,12.36%)。可见,学生更喜欢按主题逐批推送网络信息的方式,而且希望拥有一定的选择权,这反映出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三、实用性建议
由上述调查可见,大学生们的探索性、个性化、社会化较强,更喜欢直观的学习内容和形式。笔者在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以新生需求为本,提出针对本科生大学人学教育的实用性建议,操作性强。
(一)分析需求,尽量满足合理需求
尽管近半数调查对象认为当初的入学教育涵盖了自身期待的多数内容,但仍有约44%的新生认为其仅涵盖了少数自身期待的内容,不贴合新生需求的入学教育必然影响教育效果,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准新生的群体特征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其对学习的需求亦会逐渐变化,因此,调查准新生的需求显得尤为必要。校方可在寄送录取通知书时提供入学教育需求调查表的二维码等,要求其填写,借此掌握其需求动向,对即将开展的入学教育进行微调,并指导下一年入学教育的部署工作,建立良性反馈机制。调查表可涉及入学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等,考虑到新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问题要通俗易懂,可以具体化,如“校园环境介绍”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宿舍、教学楼、图书馆、校医院等,如此获得的需求也更具体,更具有实用性。也可以设置开放式问题,以获得更多新生的需求信息。校方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将需求分门别类,按条件满足,但不是任何需求都满足。应及早发现并回复那些不合理需求,注意沟通方式,避免产生矛盾。
(二)侧重相关实用性技能的培养
多数学生更喜欢实用性信息,即直接指向生活和学习的指导内容,如校园生活指南、报到信息、大学和专业介绍、学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學新生还未进入大学生活和学习,不是很关注更深入的学习支撑,如图书馆使用和职业生涯规划,而且他们也不怎么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安全和身体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开展入学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这也是技能培养,因此其教育内容和形式应围绕实用性技能展开。比如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以某一成功学长的学习历程为蓝本,一步步讲解学业规划的过程和方法。特别是对于学生缺乏兴趣的内容,更应从实践性人手,将生硬的文字知识融人生动活泼的形式中,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结合经典和当下的爱国主义主题电影,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指引其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再如,开展安全教育时,可以让学生整理自己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隐患及规避措施,再设身处地地体会与感受,加强学习效果。
(三)开展探索性引导
近半数学生认为入学教育中被动接受的内容多,缺乏探索性,而且有将近60%的学生认为教育形式单调,缺乏现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如微信公众号推送),甚至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方式单调,基本没有给其留下印象,或枯燥乏味。可见,单一的填鸭式教育效果较差。大数据背景下的“学”是自主学习+人机结合学习+合作学习,调查显示学生喜欢网络教育方式,并且更易接受按主题逐批网络推送,可见,充分利用网络化信息获取方式势在必行。将信息推送给学生,让其通过自我探索和合作探索习得要义,再经教育者点拨巩固,查漏补缺,事半功倍。比如开展心理适应教育时,可以提出“宿舍里有人从来不打水,你如何应对?”这类问题,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网络推送相关学习资料,再按照提纲分组进行线上或线下讨论,之后总结汇报,教师集中答疑解惑。探索性的学习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其脑力激荡,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加深其印象,提升其学习效果。
(四)涵盖全面且有个性化
超过70%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中缺乏个性化指导,接近20%的学生认为接受的个人指导不到位。有调查发现,入学教育中缺乏对贫困、单亲、网络成瘾等问题学生的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新时代有新形式,面对各种各样的个性化问题,教育者不能选择忽视。在解决共性化问题的同时需要提供个性化问题解决方案。在收集需求信息时可以注意收集特殊的个性化问题需求,如单亲、贫困等,或者通过心理测试获得其个性特征,如焦虑、抑郁等,之后针对这类学生单独推送解决方案,或告知寻求帮助的途径,或面对面辅导,或者面向全体学生推送,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需要针对性的个人指导,或可根据兴趣了解相关知识。教育者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其自尊。
(五)重视数据的收集和反馈
每次开展入学教育,教育者的准备都不应是从头开始,而是在前一次或前几次的经验基础上优化解决方案,因此,注意收集好每次教育的相关数据尤为重要。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有条件时可以通过后台收集学生阅读推送内容的数据,分析其喜好、个性特点、疑问、意见和建议等,形成分析报告,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服务长效化
尽管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入学教育的时间合适,但仍有超过30%的学生认为时间较短。有调查显示,当新生真正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入学教育活动却早已结束。时间错位,使得入学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服务长效化机制。向前延伸入学教育时间,即利用好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至入学之间的时间段,推送入学前指导,让学生做好入学前准备;向后延伸入学教育时间,即充分把握大学新生入学后的教育时间,而且教育时间结束并不是教育的结束。负责入学教育的部门可以随时解答教育内容相关问题,或提供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四、结语
入学教育不是各种内容的简单堆砌,教育者在设计入学教育体系时,应考虑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尽量减少重复,突出重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侧重学生环境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事件应对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的培养,以人为本,以需求为中心,鼓励自我探索,兼顾共性和个性,采用现代化信息推送手段,重视数据收集和反馈,并提供长效问题解决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