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莲
[摘要]小学习作教学期待多元结合,以便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教师要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更多的接轨点,让习作与阅读、活动、媒介、生活相结合,这样才能成功调动学生的习作学习思维。学生在习作的多元结合中形成旺盛的生命力,体悟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就能获得习作能力的成长。
[关键词]习作教学;阅读;活动;媒体;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2-0012-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教学提出了要求:“要重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自觉建立起结合意识,让习作与阅读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与媒介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习作学习契机,使学生形成难得的习作成长动力。
一、习作要与阅读相结合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对读写结合的有力诠释。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让学生结合阅读展开习作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吸收文本中的營养,获得更多的习作启迪。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正如梁启超先生说过的那样:“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该教会其如何读书。”
在教学统编教材第十册习作《我们都来演一演》时,教师为学生设置了课堂演绎活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着丰富的情节,非常适合开展课堂演绎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篇课文,创编课本剧并进行演绎训练,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进入紧张的排练环节,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确保他们演绎活动的顺利开展。当学生演绎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将演绎过程写下来,形成作品,并给出具体要求:介绍演绎过程时,需要结合心理体验展开描述,体现多元视角,展示演绎收获。学生根据教师布设进行操作,课堂学习气氛渐浓。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课堂演绎活动,并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课堂演绎情况进行习作操作,体现了习作和阅读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演绎,这是最为立体的阅读操作实践,结合演绎展开习作,实现了习作与阅读的有机融合。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为习作奠基,确保了习作训练的有效实施。
二、习作要与活动相结合
习作和活动相结合,这是最为常见的学法应用。所谓活动,是指与习作有关的说话、思考、操作等活动。讲述故事、课堂讨论、个性发言、即兴演讲、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座谈会、阅读反思、实践活动等,都应该与习作有某种关联,教师不妨在这些活动中渗透习作内容,让学生在融合互动中建立起习作基础。
在学习《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展开对照阅读,然后为学生布设阅读活动:武松打虎这段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其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现这个故事。学生听说可以自由选择表现形式,对武松打虎的相关内容进行直观展示,顿时兴奋起来,有学生选择山东快书,也有学生运用评书形式,还有学生利用图画进行展示。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表现展开点评,肯定了学生的创意行为。为激活学生的习作思维,教师又顺利推出习作任务:结合表现形式,将这段故事进行习作展示,要写出武松的英雄本质。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思考,习作学习渐人佳境。
教师让学生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展示文本内容,因为这段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也就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学生对阅读活动有特殊兴趣,自然能够获得更丰富的阅读感知,从而为之后的习作训练打下了基础。
三、习作要与媒介相结合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借助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信息材料展开辅助教学,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激发效果。媒体技术的介入能够给学生创设难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观看、思考、操作等学习手段,展开个性化习作学习,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时,教师先找几个学生做模特,上台来展示自己的形体,让学生展开观察,并集中进行特点介绍。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极高,师生互动频繁,课堂学习气氛热烈。为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观察信息,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对图中的人物画像进行观察,并以此作为习作的起点:仔细观察这些人物图片,找出其突出的特点,用人物介绍的形式完成习作,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拿到习作任务后,都能够对这些图片进行详细观察,并将人物特点融人习作之中。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模特展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直接观察的机会,成功调动了学生的观察思维。为了让学生能够对特点鲜明的人物有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图片材料,让学生对图片人物特点进行重点观察、梳理,并融人习作之中。学生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观察资料,产生了表达欲望,自然能够顺利展开习作操作。
四、习作要与生活相结合
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展开习作学习,符合习作教学规律,具有极为丰富的调动效果。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有着无穷的习作素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素材,为习作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习作是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载体,而真情实感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让习作接轨学生的生活,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心理触动。
如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教师给学生布设了接轨生活的习作操作任务:祖父的园子有自己的特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课文可以看到,作者不仅对祖父的园子记忆犹新,还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择一段难忘的回忆,用习作的形式展现出来,准备参与课堂讲评。学生听说要结合自身的经历展开习作操作,顿时激动起来。因为学生这样的经历并不是很多,自然能够引发他们的积极响应。经过梳理和讨论,学生逐渐找到了习作切人口。有学生写回老家的难忘经历,介绍了钓鱼、摸虾的过程;有学生写与爷爷下地收庄稼的故事,介绍了农田的劳作经历;还有学生选择和老家孩子一起玩耍的事情来写,写出了孩子的稚嫩。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作文自评互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评价形式,自然建立起习作认知。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写出来的习作具有生活气息,其感染力很强,课堂互评效果良好。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展开习作教学,给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展示机会。学生对自身生活经历有深切体会,自然能够调动起学习主动性。教师发动学生展开作文评议活动,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反思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
学生习作之所以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重要原因是“结合”得不够,教师缺少关联意识,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情感,学生找不到习作切点,自然不能形成有效作文。因此,教师需要建立多样化结合意识,在具体执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习作与多种制约因素的关系,将习作与阅读、活动、媒介、生活结合起来,为习作教学注入活力,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顺利成长。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