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永梅
[摘要]比较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将形式、主题或内容相近的两篇及以上的文章进行对比的有效阅读形式。通过字词替换比较、写作手法比较、同一题材比较、作家与作品风格比较,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和语文知识,开拓思维,提升鉴赏能力。
[关键词]比较阅读;鉴赏能力;适用性;情感性;深层性;分析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2-0005-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核心的领域之一。而比较阅读则是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某个学习目标或主题,可以是字、词、句、段,也可以是形式、内容或作家的写作风格等,将两篇及两篇以上有着相似内容、主题、写作特点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总结等,重新组合形成自己新的知识体系,锻炼思维的敏锐度的过程。比较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是提升阅读能力较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对字词进行推敲斟酌,并对文本内容进行剖析、品读,让学生获得由浅人深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字词替换比较,感悟词语的适用性
在语文阅读教材中,同一个语境中不同的词语所表达的效果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从词语的层面出发,通过一定的词句替换进行比较,去感受同一语境下不同词语的不同效果,感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别具一格的用词技巧。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将“一根”和“一把”这两个词语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两者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随后再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及作者的用意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经过讨论研究之后,明白了小女孩之所以要将最后一把火柴点亮,是因为她非常想要见到这世上最疼爱自己的奶奶,她希望火柴燃烧的时间可以再久一些。这里的“一把”表现出了小女孩内心的孤独、无助与绝望,以及她迫切想要见到奶奶的心情。若是将“一把”替换成“一根”,就无法让人感受到小女孩孤注一掷的绝望,“一把”要比“一根”来得更加形象生动,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在用词上的巧妙性。只有通过两个词语的替换比较,才能突出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之浓烈,也正是在这样的字斟句酌中,学生才逐渐形成了比较意识,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内容。
二、写作手法比较,体会作者的情感性
阅读是一种能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行为。学生在阅读学习时,利用比较阅读,可以更加准确地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手法,也能更加清楚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学到的写作技巧运用于自我创作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木笛》这篇课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就引导学生将人物的对话描写以及外貌描写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到,文中如此进行人物描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体现出文本的中心思想。文中主人公“大师”和“朱丹”之间的对话描写并没有采用任何提示语言,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提示语,并将有提示语的内容和原文内容进行比较。在经过一番对比后,学生就会明白,原来在写作中提示语,和语言描写的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具体就越有利于文本的表达,很多时候,简洁的语言反而更能达到想要的表达效果,这就是作者在写作手法上的巧妙之处。学生通过对写作手法的比较,学到了实用的写作技巧,这将有助于他们语言表达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同一题材比较。领略阅读的深层性
比较阅读法还可以通过对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生长。其重点在于,需要学生懂得欣赏不同文章的立意,善于总结这些文章在选材、主题以及所抒发的情感上的特点。即使是一样的题材,但是不一样的作者在写作时也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情感观点。通过比较的方式来阅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想法与态度。
例如,战国时期的历史小故事《将相和》和《晏子使楚》这两篇课文的题材都是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充满故事性的人物形象。因此,在这两篇课文講解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晏子与蔺相如两人在人物特点上有没有什么类似的地方,在文中哪个地方可以体现?”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来:“两人都是具有超高智慧,将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去守护的人。”这时候,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么,这两个历史人物之间的差别又在哪里呢?”学生就会自发地去翻看书本,在书本中仔细寻找答案,并和教师、同学进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蔺相如不仅有智慧还有勇气,他的智慧是体现在勇气的基础之上的。而晏子的智慧体现在他的话语不露声色,但是内含讽刺意味,让楚王感到尴尬无比。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为什么两个人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这需要学生根据历史背景来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因。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人思考和归纳,形成了规范的知识体系。当然,除了历史小故事的对比,有时候写人、写景的文章也适合进行比较,可以从中掌握有益的写作方法,有效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及写作能力的发展。
四、作家与作品风格比较,加强阅读的分析性
每个作家都有他们独特的写作风格及方法,而小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非常有限,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定式的现象,在阅读中,教师可以运用比较阅读,让学生分析同一个作家不同作品中的写作方法与内容的异同,或者是比较不同作家的作品风格,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文本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在对比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再准备一首李白的古诗,让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当时的心情和创作状态,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家作品,形成了阅读分析能力。再如,《颐和园》这篇课文主要描述的是历史建筑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去阅读一篇不同作家讲解历史建筑的文章,如《长城》。这两篇文章虽然来自不同的作家,但是都属于景物描写类型,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找到两个作家在创作上的风格区别,从而形成新的认识,将其中的写作技巧、剖析方法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将来的阅读水平、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阅读是内在的、潜移默化的,而写作是外露的、需要表达的,比较阅读则是两者之间最牢固的桥梁。比较阅读是一种探究式的阅读,它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单一性走向开放式,在感悟文本内涵的同时,吸收掌握文本内在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消化难点、理解重点,深化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享阅读之“乐”,得语文之“魂”,获学习之“技”!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