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霞
[摘要]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把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学知识、古诗词文化以及现代经典诗歌、散文等引入校园,引入课堂,引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是当下经典诵读文化教育价值的最好体现。诵读经典,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利于学生积淀语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结合,并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经典诵读;识字;语感;课内外结合;习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2-0004-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经典诵读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行、积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也是当今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诵读经典。提高识字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识字教学中,作为低年段的教师,如果只是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读、背、抄三部曲,短时间的强化训练应该会有效果,但时间一久就会暴露出问题: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假如教师采取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诵读中识字,会不会效果更佳呢?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我开展了“诵读《弟子规》”“必背古诗75首”“成语接龙”等系列活动。我利用每周的一、三、五早读课让学生诵读《弟子规》和古诗词,朗朗上口的文字,精美的图片以及生动的视频故事,让学生兴趣盎然,下课后仍意犹未尽,他们还经常在走廊、植物园戏耍时嘴里不停念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为了达到巩固的效果,我还布置他们回家诵读给家长听,既可以和家长一起诵读,也可以当小老师带着家长一起诵读。每到周末,我就让学生在班级微信诵读群里展示自己一周的诵读成果。学生都积极参与,效果显著。
二、背诵经典。利于积淀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个人即使不准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足见语感对学习语文有多么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觉得依靠熟读成诵获得语感是目前为止相对有效的捷径之一。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通过眼看、口诵、耳闻、心悟,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和情境,去感悟作者的心境,才能获得文字理解能力和语言领悟能力的提升。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一般都是先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再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达到背诵过关,在背诵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学生会背诵后,教师再进一步训练,让学生背诵文章中的好词佳句,然后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掌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方法。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大海的歌》这篇课文,是一首图文并茂、引人人胜的诗歌。我在讲授完这一课后,根据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背诵全文。虽然诗歌不长,但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背诵出来呢?我先指导学生观察诗歌中每小节相同的句式,掌握背诵方法,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达到会背的程度,逐渐积累语言。通过这个方法,学生很快就背出了课文。背诵不但可以增强记忆力,而且可以积淀语感,是学生语言内化的重要过程。
三、品读经典,做到课内外结合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要求。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每学期课本里的20多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只是一个平台,教师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那就是从传统的“教课文”转变成“教语文”,课堂上除了讲课本上的知识点外,还要渗透语文技能,让学生学会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正确、巧妙地迁移到课外。
课堂教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呢?记得二年级有一篇独立阅读课文——《三借芭蕉扇》。我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动画版《西游记》的主题曲视频,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接下来,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孙悟空一共借了几次扇?三次借扇孙悟空用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结果成功了吗?问题抛出后,学生们纷纷思考、讨论着问题。几分钟后,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下课后,学生們仍意犹未尽,我让他们回家阅读,第二天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被点燃了,课外,他们个个都捧着《西游记》(小学生版),有的还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由课堂阅读引申至课外阅读的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考虑到小学生年纪小,选择力差,我采用这样的方法:开学的第二周,结合本班实际,我制定了一份课外读物推荐书单。一个学期我一般推荐5~8本书给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不一样,阅读能力强的可以看8本以上,能力稍微弱点的可以看2-3本,不做硬性规定。在推荐课外书时,我尽量选择与本学期的课文有联系或者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学习《牛郎织女》一课,我推荐学生看《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这本书;学完《吹泡泡》后,我向学生推荐冰心奶奶的《小橘灯》作为课外读物;学了《一块特别的石头》后,我推荐学生读《中外名人故事》等经典书籍。这样,不但真正使学生达到了开卷有益,也对学生如何选择课外读物作了正确的引领。
四、妙用经典,提升习作教学
提起写作文,家长头痛,学生害怕,教师也恐惧。有些教师不愿意从事高年级教学,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教作文、改作文。如果我们在习作教学中恰当地借助经典的力量,将诵读古诗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就能给习作教学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语言现象,通过诵读,找出语言规律,然后进行仿写。教师在教学古诗词、名家作品时,可以合理地通过经典诗文,指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领悟其语言魅力和写作技巧,进而让学生对经典进行模仿,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记得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词的精妙,晚上,我便布置他们和家长合作仿写一首《宿新市徐公店》。学生们的作品精彩纷呈:“卵石层层一溪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孩童急走追泥鳅,钻人石洞无处寻。”……学习诗歌《山村的早晨》一文后,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练习纸,让他们仿写其中一段话“走进画里来了,__;__走进画里来了,__。”学生们情绪高涨,积极举手发言。答案各式各样:勤劳的爸爸走进画里来了,汗水在田间挥洒;赶集的奶奶走进画里来了,露珠打湿了她的衣服;爱学习的哥哥走进画里来了,琅琅的读书声在山村回荡;著名的画家走进画里来了,挥动着画笔,描绘出美丽的画卷……通过仿写,学生逐步领悟到句子表达的深意和蕴含的哲思,最终实现了写作上的飞跃,从仿其“形”过渡到仿其“神”,从模仿走向了独立创作。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只要不断探索追求,适时、恰当地引用经典,巧妙地将其与课文学习、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就可以让经典诵读融人语文课堂中,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绽放异彩!
(责编: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