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理念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中国表达

2020-05-06 09:20马自信马英锦
家长·中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整合实践

马自信 马英锦

摘要:本文以国际最前沿的STEM教育理念为引导,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家旅游标志“武威铜奔马”为主题,以对“武威铜奔马的飞行姿态”的质疑为支架,建构出一个系列化的关于STEM理念中国化、本土化的“马文化”课程资源包,目的是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学科学习方式,支持学生动手去玩,激发好奇心,鼓励提问,培养主动调查、分享思维的习惯,用学到的知识去激发学生自身的想象力,享受学习体验过程的分分秒秒,学会深度学习。

关键词:STEM;铜奔马;飞行姿态;实践;整合;课程资源

一、STEM教育理念已经来了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整合,发达国家已将其内化于教育教学中并且实践多年了。我国的“分科教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试问用过去的“矛”能否攻破今天甚至是未来的“盾”呢?芬兰尽管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体系,但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已经着手引领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们一起投身于一场全球瞩目的教育改革实践之中。而这个改革的亮点就在于STEM。

我国现行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缺陷: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多元、个性发展;课程结构过干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不能反映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体现时代特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和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导致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由此看来,加快STEM教育理念的学习和落地,追求学科的整合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设置STEM主题式课程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教育的不足。透过国家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初心,透过实践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负责,透过全国实践基地近年来的发展,我们已经深深地知道,一代基地跨越到二代基地已经成为所有基地不可摆脱的现状,突出特色基地的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挖掘地方文化中的个性因子,将其搬进场馆,化成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真正“乐学”的资源。

二、主题的确定

本文的关键在于西北的“马文化”,聚焦点在于“武威铜奔马的飞行姿态”上。众所周知,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的河西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军事对峙的敏感地区,马文化的盛衰直接决定着战争的成败和走向。同时,马在动物界也是人类的知音,人对马总有几分亲切感。通过对武威铜奔马飞行姿态的质疑,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实地观测和文献查阅的方式进一步研究马的步伐特点以及分类,深入探究甘肃作为古代军事重镇的历史原貌使学生通过对马步伐的真实研究结果和古代的军事文化需求做一个比对,从而对铜奔马飞行姿态给出科学合理甚至是艺术的解释。

本文所提及的铜奔马是中国旅游的标志,这个素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具有生活气息,很接地气,素材本身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铜奔马出土时专家取名为“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该作品单从视觉上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这一作品大约是想表现骏马凌空飞腾、疾速奔跑的雄姿。此作品构思大胆,手法浪漫,气势惊心动魄,令人叫绝。郭沫若认为它达到了“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形妙而有壮气”的完美境界,因此挥毫写下“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诗句。

在郭沫若的极力推崇下,此作品遂成为中国极其珍贵的古代艺术瑰宝,代表着中国两干多年前汉代文明的发达程度。鉴于此,中国国家旅游局于1984年正式将铜奔马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但是,从1969年发掘出土到今天家喻户晓的整整四十年中,几乎没有人看出,“马踏飞燕”其实是一件有着致命缺陷的失败的青铜雕塑作品。稍有动物学常识的人,就会知道四足动物的行走其实是有规律的,当它们漫步和慢跑时,通常是对侧两腿同进同退;奔跑时则是前面两腿和后面两腿分别同进同退,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前后移动。如果同侧两腿同进同退,那就表明这匹马只能在原地跳“盛装舞步”。而“马踏飞燕”表现出来的那匹显然是在奔跑中的汗血宝马,它的右后腿向前踏上一只飞掠中的鸟背的同时,对侧的前足却正优美地回落。这种姿势的下一个动作,就应该是另外两个对侧马腿同时落向马腹,而现在正在马腹的两腿会同时向前后张开,这与四足动物前进的规律正好相反。毋庸置疑,“马踏飞燕”所表现的这匹宝马如果按照这种姿势奔跑就永远都只能在原地跳舞。

三、开发策略

(一)整体规划,设计内容开发框架

学校、教师要对STEM课程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对每个学科的主题方向与类型有一个系列的安排。例如,对于“马”文化这个主题,学校设计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基本框架为:七年级:《3D打印马踏飞燕》《马的行走姿态的探究》;八年级:《人马的沟通技巧》《骑兵的排兵布阵策略》;九年级:《骑兵的排兵布阵策略》。

当然,按照学科特点,我们也进行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任务布置,其中《3D打印马踏飞燕》涉及美学和计算机学科,《马的行走姿态的探究》涉及生物学和物理学,《骑兵的排兵布阵策略》涉及国防军事,《马术训练》涉及体育学,《人马的沟通技巧》涉及动物学。在此框架内,教师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和自己的学科知识及学生的兴趣,寻找自己研究的具体方向,整合自己的研究内容,完成自己研究的教学设计。这样,研究范围和主题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就体现出了螺旋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开发形态。

(二)全面关注,多角度开发STEM课程内容

STEM教學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不再将理论教学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与各学科的综合教学,对学生思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从而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在“马文化”主题文化构建中,学生不仅要从理论方面对其进行构建,同时也应与当下的主流思潮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进行结合,这样不仅可以符合当下大众人群的审美眼光,同时也可以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展示。其具体表现形式为:校方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硬件设施,比如可以在校园一角筹划建立养马基地。同时,还应对本校相关教师进行养马知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培训,以此提升“马文化”教学软实力。

(三)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科技,开发课程内容

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究其根本都离不开与实践的结合。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点对于STEM教学模式来说同样也不例外。实践既可以检验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成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课程的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做好“马踏飞燕”这一课题,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观察古代战马在战场中的表现,同时带领学生在本校或者校外参观马场,对马的特点进行观察,并将其与“马踏飞燕”主题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灵感,从而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进行结合。

四、结语

总之,本文所开发的“铜奔马”主题课程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兴趣,驱动点是兴趣指导下的自发探究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可以有所侧重,关键是答案都不唯一,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都是开放的系统。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整合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