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2020-05-06 09:17徐义昊
科学与财富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互联网+教育基础教育

摘 要:21世纪人类正式步入信息化时代,传统制度模式的不足日益显露,各领域的信息化改革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在教育领域,“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代名词,简而言之,它通过互联网与教育的跨界融合,旨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果。但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到底应如何实现,面对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改革仍在摸索中前行。本文探索教育改革的实质,通过不同实例对比分析,总结“互联网+教育”实践现状,并根据教育改革的现存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家校共育

一、引言

21世纪信息化席卷全球,信息化的变革首先基于技术的变革,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层出不穷,在技术上不断推进着全球的信息化进程。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理念的改变,各个行业传统模式的缺点日益明显,变革势在必行,但变革需要合理的制度与方法,需要正确的实践手段,仅仅拥有了技术并不等于革新就能顺利实现。最近几年,淘宝、人脸识别、滴滴打车等创新实例相继出现,在商业、服务业等诸多行业践行着“互联网+”的思想理念。而在教育行业,虽然政策上一直着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但信息化与教育始终无法完美结合。由“黑板”“粉笔”到“投影仪”“LED显示系统”,设备的信息化显而易見,但设备的革新并不等于教育体制革新,设备的信息化也难以诠释教学理念的变革,这种形式下的互联网与教育貌合神离,无法实现真正的跨界融合,传统的制度与教学理念想要跟紧时代潮流仍存在诸多困难。本文基于教育体制现状,对“互联网+教育”政策展开分析,在不同实例对比中思考“互联网+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为“互联网+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

二、如何理解“互联网+教育”

2012年11月,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于杨做出的题为“所有传统和服务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的演讲正式将“互联网+”的概念引入中国大众视野,正确的分析出新的“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各行业都将由此而革新[1]。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12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将‘互联网+行动作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的重要部署,以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2]。

商业领域“淘宝”的出现,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高效联结,足不出户便可以满足消费需求;服务业“滴滴打车”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不便性,在普遍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车主与消费者的时间都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的服务恰恰实现了双赢。由“淘宝”、“滴滴打车”可见,“互联网+”中这个“+”并非互联网技术与某一领域的简单融合,需要创新,只要创新才可以让新技术与旧行业的融合不生硬,才能更好的在传统模式改革中展现出互联网的作用。相反拥有了技术,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创新方法将技术付诸实际应用,其效果可能不仅没有促进该行业的信息化趋势,甚至加大从业者工作负担。

同样,教育领域也需要一个创新,这个创新必须实现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更丰富的连接,实现教育过程中个性化个体切实参与的共创方法。但教育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是,教育的革新不是单单靠一款软件、一件设备能够完成的,需要的传统制度、政策、思想观念的改变更多也更复杂,这些改革需要实践来一步步改变,只能在探索中渐渐前行、创新,这也是教育行业革新始终落后于技术革新的主要原因。教学设备的信息化不等于教育的信息化,政策改革的实现需要设备来满足,技术与政策的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从实例看“互联网+教育”现状

随着国家“互联网 +”战略的提出,“互联网 + 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可汗学院……这些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方式的优势日益显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宣告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近期,阿里巴巴推行的钉钉“未来校园”,逐渐步入人们眼中,将“互联网+”深入到基础教育领域,成为“互联网+教育”重要实践手段。

MOOCs(慕课)的出现,革新了高校教育的课程形式,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实现优质资源的低成本共享以及创新性的线上交流互动模式。MOOCs 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改变了教育的社会属性,重新定义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充分显示了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社会化职能。MOOCs借助互联网平台分享优质教学资源,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它的创新实现了越围墙的优质课程服务,实现了学习者学历、出身、经济条件的平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育壁垒不复存在,教育资源优质平等,让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选择和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让每个学生面对的都是全球各大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学习的主动性和高效性明显提升。

而可汗学院的出现则将草根文化带向大众,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资格无门槛,人人都可以成为学习资源的分享者,使得教育资源草根化,在理念上革新了人们对传统教师概念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体系的结构[3]。

慕课与可汗学院很好地实现了高等教育理念的创新,重新定义了教师和学校,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缺点:创新的影响范围。MOOCs在高等教育中的影响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大多已采用线上与线下教育并行的策略,实现了网课与传统课堂的完美融合,而由于教育制度以及中小学生手机、电脑等客观条件,在基础教育领域却影响甚微。不由引人思考: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改革应如何突破?

“钉钉”作为一种“互联网+教育”的新平台,现已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产生了不容小视的影响,在推动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同时,其在实践中的缺点也日益暴露。

(一)扩大教育惠及面

科技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教育的地域化特征,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呈现城市农村不均、东部与西部不均的教育状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像一些西部的农村小学,教学的成果可能全由一个老师的知识水平来决定,教育资源差距很大。虽然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资源信息化、大众化,但却未真正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现状、教学模式仍未出现较大改变。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教育政策的施行,基础教育的客观条件也决定着基础教育领域不可能与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相提并论,不论贫富,中小学生的通信设备情况参差不齐,而家长大多工作繁忙,中小学生教育的信息化似乎遇到了瓶颈。显然,技术是变革的先导,技术的创新才能推动教育政策的变革,“钉钉”作为信息化技术的产物,使得优质课程直播面向范围更广,并且拥有录播回看,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有效推动着基础教育资源的平等。“借钉钉看世界”,钉钉为贫困县市的教育打开了新天地,优秀课程资源可以通过钉钉无成本共享,优秀教学资源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公平化,教育扶贫迈出了新的一步。

(二)实现家校共育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跨界融合,旨在信息化技术与各种智能平台条件下,实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更丰富的连接,实现基于个性化需求的个体真正参与的共创体验[4]。钉钉的使用让家长、教师、学校联系更为丰富,不同于传统教育形式,家校的联系不再依赖于学生这个载体,为家校之间高效互动奠定基础。家长直接参与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家校零距离接触,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实时通知可以从学校直达家长,改变了在传统教育中一直存在的家校障碍,避免了学生因为家校信息不对等而养成的不良习惯,教育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家庭的统一。对于学生来说,直接的家校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在家在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家校共育。

(三)减轻教学负担、实现高效教育

根据《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所有教育类APP提供者都要进行备案,使用者只能在已经完成备案的教育APP中选择。这意味着,不在备案之列的教育APP将无法进入学校等教育领域。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通过备案的名单中,教育钉钉位列其中,是全国首个通过备案的平台型应用[5]。钉钉不仅使得学校的管理智能化,同时实现了教育的智能、高效。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需要在不同班级重复讲解相同的内容,教师间相互学习也只能借助听课,费时费力并且只能局限在一个学校的范围,教育水平得不到过多的改变。钉钉采用了直播、录播功能,可以将每一堂课直播并录制以方便其他教师观摩学习,便于教育者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监督,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减轻了教育者的工作负担,负责多个班级的老师可以通过一堂直播完成所有班级的教学任务,使得老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教学效果上,实现高效教育。

(四)实践中的缺点

“互联网+教育”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不同于MOOCs、可汗学院,钉钉真正实现了将教育改革深入到基础教育中,但在实践中缺点也渐渐显露。显然,年龄偏小自觉性差是基础教育的特点,网课的形式缺少了教师的监督,难免引起学生听课效果滑坡,上课走神、玩游戏现象层出不穷,课堂讨论进行困难。其次,钉钉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难免操作繁琐复杂,造成部分老年教师难以掌握甚至对这种教育形式不予接受,成为传统教育改革的严重问题。钉钉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受政策影响过大,介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钉钉日后可能逐渐退化为一种家校联系的工具,教育方式如果没有政策的继续支持仍将回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四、“互联网+教育”改革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是当前世界共同面临的教育改革大方向,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新机遇,是一个基于信息化、个性化需求在学校、教师和学生间建立全新连接方式的过程。尽管钉钉作为一种互联网教学平台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成效,但较之高等教育改革仍处于落后状态,还没有达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完善教育决策,鼓励教育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教育改革缺少了政策的支持,一切都是空谈,所以当务之急是继续完善教育有关决策,加大基础教育改革力度,为教育信息化改革指明道路,鼓励教育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实践,丰富移动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探索移动学习融入日常的方式和途径。以规章制度为指导,借助于大数据服务平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才能使得信息化教育改革不再是空中楼阁。

(二)打破学校教育壁垒

在基础教育中,学校的教育资源封闭现象严重,缺少直接有效的教育资源共享,或只是拥有一个形式上的资源交流平台,各自成为信息孤岛[6],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学校间应借助平台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并鼓励教师充分学习思考,不能只把资源共享当作一种形式、一种任务,实现各学校之间的信息相连,打破学校间的教育壁垒,实现东部与西部、农村与城市教学资源共享,才能从根本解决基础教育的地域化问题,将改革从高等教育深入到基础教育。

(三)提高教师素养,实现互联网与教育的有机融合

优质教育服务平台的使用并不等于教育就可以与信息化平台完美融合,纵使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无成本共享,缺少了教师这一实践主体将毫无意义,只有改变教师培训策略,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让教育资源在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共进变得可行,提高教师素养,实现跨地域、跨能力的交流学习,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水平,所以让教师融入互联网教育才是教育与互联网融合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于扬. 于揚:所有传统和服务应该被互联网改变.[DB/OL] 2016(6) https://tech.qq.com/a/20121114/000080.htm

[2]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DB/OL]  2015(3) http://www.gov.cn/premier/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

[3]陈丽. “互联网 + 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  远程教育杂志[J]  2016(4):3-8

[4]李鹏,杨红萍. “互联网+教育”的实质与实践.教学与管理杂志[J]  2019(9):9-11

[5]钉钉教育版成首个通過教育部备案平台级应用.  信息时报[N]  2019(12)

[6]温玉卓. 基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大众科技[J] 2019(1):84-86

作者简介:

徐义昊(1999-),汉族,山东省威海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学生,理学培优班。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互联网+教育基础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