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卫
【摘要】中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从风俗习惯到语言文学,不单是为中国人所喜爱,也为世界各国所认可。传统文化中对于教育的重视尤为突出。对于学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对于老师:“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便可知对于传统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作为华夏传人,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的文学积淀、学习领航,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077-02
一、培养文化认知,传道授业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和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在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今形势下,传统文化遭到了严重的侵蚀[1]。一些传统手艺因无人继承,正在逐渐地走向消亡。而且当代年轻人也不喜欢欣赏传统的书籍戏曲。而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却席卷着新时代风向,“韩流”“欧美大片”等一个个鲜活的潮流,让现代年轻人忘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国家正在全力宣传和保护传统文化手艺的不被丢失,在国家的召唤下,现在已经有更多年轻人注意到这类手艺的魅力,愿意学习,也愿意为其加入新的元素,增添新的生命力。而中国也正在掀起一股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民族风”,带有中国传统元素和文化精神的风潮,正在国家的引领,年轻人的学习中不断兴起,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对新时代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有了新的要求。
对于小学生来讲,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一是学生吸收知识快、懂得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见地,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深深地刻画在学生们的心中;二是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寄托着民族的期望。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于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在课本中进行教学培养,而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在语文的阅读课堂中注重文化渗透力量,学习中国书法,欣赏中国水墨画,了解古建筑及艺术珍品,背诵文化典籍等。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建立高尚道德、健康审美、积极态度、正确价值观。
二、丰富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经常与理论联系到一起,加之背诵的任务量增多,使好多学生并不喜欢传统文化的教学。这种传统教学的方式,应该随着时代的要求增加新的教学方法。传统“填鸭、说教式”教育,让学生失去了积极性,无法集中注意力于文化本身的魅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及形式就有了新的定义。比如:自由诵读、举办演讲,语言是有魅力的,中文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演变更新,在朗读中,学生会发现文字的美感,对于古人的智慧学识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对于文字的咀嚼也有更强烈认知;或是写一篇读后有感,不同的人看事物角度不同。例如有人说吕不韦是真英雄,宏图之志、修书传人;也有人说吕不韦是奸臣,叛国求荣、独掌大权。古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学繁荣景象,今有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真知,畅所欲言的表达,众说纷纭,才有思考空间。在写作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而且引发了学生思考,调动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学生阅读积累和知识面扩展也有很好的帮助。
根据不同题材的传统文化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创立情景共同讨论,才能激发共鸣。
三、做好文化传承,百年树人
书籍只是记录了传统文化,而语文是一个触类旁通的知识脉络,书籍中记录的知识固然是经典,但只是这个脉络的一小部分。传统文化包含很多方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中国书法浑厚有力博大精深;“水墨丹青,栩栩如生。”中国水墨画浓墨重彩清秀典雅;“狂澜难挽英魂弃,悲也壮哉一曲歌。”中国京剧耐人寻味国粹匠心。还有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智慧非凡的楼宇古道、影响深远的发明创造等等。所以真正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弘扬和发展华夏文明。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每个时代背景不同,要求也就不同。举个例子:陶渊明的诗向往田园,不慕荣利。对于古人要学习他的顺乎自然、安贫乐道;而现在我們更要学习他率真放达、向往自由。所以传统文化在体验与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可以对探究学习,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立体观对待传统文化。再比如,现在传统的曲艺文化在大放异彩,相声、京剧等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曲艺文化中保留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增添了新的语言词汇,与时代共同进步,既是继承也是弘扬。年轻人如此,学生亦是如此。
结语:
邓小平曾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新时代新要求,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也要从学生抓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语文阅读课堂的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对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对策之一,积累见真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1]张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课外语(下),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