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燕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地位日益凸显,教师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只教给学生知识内容,而是变得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情境游戏化,诱发学生求知欲
趣味性教学模式是教师近年来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成功打开了学生的兴趣之匣,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创设游戏情境,将游戏与知识内容巧妙整合在一起,为数学课堂增添色彩。
例如,在教学《认识多位数》时,教师教完本节内容后,将学生带出教室,和学生们一起玩小游戏。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抛球”游戏,在球上写有多个多位数,球抛到哪位同学的位置上,哪位同学就要从这些数字中任选一个,并准确读出,如果读错了要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学生们在教师说完游戏规则后,都非常兴奋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教师先抛球,抛到一位学生手中,学生指着球上的数字“23567”,读出“两万三千五百六十七”,教师在对其给予肯定的评价后,选择将球抛送给其他学生。很快又有学生得到这个球,开始从中选取数字,并根据自己课上所学的知识,读出这一数字。学生主动参与游戏活动,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多位数有了一个很好的练习与巩固。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将学生们带入到一个充满乐趣的世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数学的奥秘。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教师布置学生这样的任务:同学们,我们已经对长方体有了简单的认识和了解,现在你们利用手中的木条以及纸张等制作一个长方体。学生们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都纷纷进入到操作活动中。这时,有一位学生思考长方体一共有六个面,其中有两个上下底面,并且这两个底面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还有四个完全相同的侧面。于是,这位学生想到利用手中的纸张,先剪出长方体中的这六个面,然后再根据这些面的位置关系,将图形粘合在一起。还有学生先利用小木棒制作出一个长方体框架,回忆长方体到底一共需要多少根小木棒,得出一共需要12根小木棒,其中上下两个底面一共需要8根小木棒,而且这8根小木棒一共分为两种长度,每种长度包含4根,还有4根侧棱,而且这4根侧棱的长度是完全相同的。教师基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情境,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探索欲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习效率
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是有一定距离的,而且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事实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这一特点,适时创设生活情境,营造熟悉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有效思考。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选材,为学生们创设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小明今年刚好度过了第12个生日,而奇怪的是小明的奶奶今年恰好也刚度过自己人生中的第12个生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们在教师给出问题后,都纷纷进入到思考探究中。于是,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们去自主探究学习。这时,学生们自由结组,并分工合作,一起去研究各个月份以及年份。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一年一共有12个月份,而且每个月份的天数大致上都是固定的,并都能得出固定的天数,但有一个月份是比较特殊的,那就是“二月份”,它的天数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却是29天,而且通过观察探究,发现28天的时候相对较多一些。这时,学生们开始猜想,奶奶生日的特殊性,是否与这个二月份有关呢?于是,学生们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将复杂的数学内容变得简单生动,让学生有机会借助生活经验去思考数学问题,促进了学生理解掌握。
(作者單位: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