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惠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运用分析
一、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告知学生,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去超市买东西找的零钱,服装商标上的尺码以及商场里物品所标注的价格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数字,其实都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便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是有许多数学公式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大不相同,该学科不能通过死记硬背就能获取高分,而是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
例如:在学习《认知钟表》一课时,为了体现“生活处处是数学”这句话,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家中带一个小闹钟,同时教授学生对秒针、分针以及时针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由于一年级学生还没有以幼儿的角色转变过来,且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为学生构建较为熟知的生活场景,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播放有关钟表知识的视频,并在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上学时间”“学生放学时间”“学生睡觉时间”等问题对学生展开提问,在询问过程中将学生所阐述的“正确”时间,填写在相应的括号内。教师则把学生提供时间数据转变成视频动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观看视频动画期间忽然哄堂大笑,原来刚刚回答问题的学生将上学时间与睡觉时间回答错了,致使视频教学画面中出现学生在晚上九点背着书包去上学的画面。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既能加深学生对钟表知识点的掌握与记忆,又能让学生懂得时间的重要性。新课改中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师要在授课时多列举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化,做到通俗易懂,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运用生活情境,实现教学导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教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教会学生懂得观察生活,可以利用已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此,教师在授课时运用生活情境法,引导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然后运用已学知识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强化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数学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在古代时期人们根据劳作需求应运而生的产物。为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日常生活运用到数学教学当中,将原本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化,将原本抽象的知识点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掌握数学知识的乐趣,发现数学的奥妙。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知》一课时,教师如果直接讲解角的定义,低年级学生无法根本无法理解角的概念,思维上无法形成角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有些教学内容较难。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PPT展示书本的一角、桌子的一角、红领巾一角等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物品,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定义,简化教学难度。应用题在学生整个数学学习阶段显得极为重要,灵活应用已经学习掌握的数学知识对解答应用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应用题大多都是以日常生活场景为描述对象,为此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这种能力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列举生活实例,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例如在学习乘法知识时,教师可以学生十几个或者几十个相同数字进行和的运算,然后教师和学生比赛,比一比谁的计算速度更快。几轮比赛之后,都是教师赢,学生对教师的答题方法产生兴趣。教师为了让学生清楚地懂得乘法的运算法则,可以在导入阶段,采用购买铅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购买相同物品时,用乘法计算更加方便快捷,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运用生活情境,增加讲解趣味
在例题中运用生活情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了给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增添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运用生活情境中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章节时,为了避免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抽象,教师将学生熟知的《西游记》故事结合在一起,并在故事中融入本课相关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播放故事内容,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遇到一片西瓜地,又渴又饿,瓜农给了师徒四人一个西瓜。唐僧要求将西瓜平均分成四份,八戒不同意非要吃两块。这时孙悟空提出问题:如何分西瓜才可以让每个人都得到两块,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学生说将西瓜分成六份,有的学生说将西瓜分成十份等,教师将学生予以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发现这些分发不能让师徒四人平均每个人都能得到两块西瓜。借此机会,教师引出今天所要教学的内容。
四、运用生活情境,提高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运用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还能用已学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较为简单的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以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组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使其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日常生活中较为简单的问题,继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数学知识以及錢币知识,教师让学生将家里的玩具、书籍等带到学校,然后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班级内部举办一个小型的跳蚤市场,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玩具摆在课桌上。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跳蚤市场交易开始,学生可以对自己带来的物品进行买卖,并在支付钱币过程中,熟练掌握加减法知识的运用,并且认识不同的钱币代表的不同面值,同时也培养学生自行购买能力。这项生活情境教学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又能让学生更好地规划使用钱币。
五、运用生活情境,予以知识总结
由于小学生天真烂漫且活泼好动,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课堂互动沟通提升教学效率。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学生年纪小,说话时缺乏沟通意识,无法在互动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充分利用生活情境,使其在课堂教学沟通中发挥积极的沟通作用。生活情境教学属于一种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缓解学生紧张情绪,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生活化氛围中敞开心扉,拥有想要与教师主动沟通交流的愿望。例如:在学习有关“统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统计学讲解案例,将60分以下的学生归为一组,60~70分的学生归为一组,以此类推,然后每组分数做成条形统计图,分析本班学生学习情况,从而让学生在小组沟通探究中对所学知识点予以总结。
六、结语
小学时期的学生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无法将教学知识点理解透彻。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应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生活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死板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