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媒体时代下所形成的虚拟环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网络舆情相伴而生。创新网络舆情引导路径,可以从情感思维功能、素养、认知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入手,创新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路径,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体系;创建监控与引导的“一二三”联动应对机制。
[关键词] 情感思维;网络舆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2-0109-08
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个新的生存空间由此而产生,随之而来也产生了诸多伦理道德问题。建设网络强国,重视网络安全,大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这是新时代校园网络安全与建设的新要求,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体,必须严肃约束自身网络言行,而自律的行为和有序的生活作风离不开情感的思维导向作用。情感是一个人直接体验价值的基础,也是对人的自我意识行为觉醒的有效动因,并在思维的作用下,不断朝向至善发展的精神力和完善自身行为的内驱力。因此,可以通过发挥情感思维的积极效用,从对象主体大学生出发,创新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路径,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体系,创建“一二三”联动机制,即一个核心——建立高校舆情管理工作小组,二支队伍——创建网络信息技术监控队伍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三项制度——构建网络道德教导制度、网络行为规范制度、网络情感认知制度。通过情感思维反哺大学生网络舆情认知方式和工作理念,夯实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和融媒体时代新能量,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赋予大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情感思维与大学生网络舆情
情感思维不同于情绪,是一种感性的主观体验与理性的逻辑形态结合,指导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方式,区别于孤立、纯粹的具有强烈反应的情绪心理表现。当前,随着科技高速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相伴而生。而开展以网络为载体,事件为核心,对大学生们进行情感、态度、意见表达、传播与互动所形成的言论和观点的大学生网络舆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理解情感思维和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对创新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路径非常必要。
(一)情感思维的功能
情感思维是以“情”为核心的逻辑思维活动,通过逻辑思维理性的抑制或促进不同程度情感体验在人的认知活动中产生的效能,发挥情感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具有动力、调控、疏导的功能(见图1),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情感思维的动力功能是指推动人的各项行为活动前进或后退的效能力量。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客体的信息进行符合自身利益的评价,高兴、正面的情感体验和逻辑思维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推动人更好地探索规律,认识真理。情感思维的调控功能具有组织或瓦解学生从事各项活动的能力,要求主体通过积极的情感和敏捷清晰的思维,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身行为,战胜活动中遇到的各项干扰因素,保证活动的有序高效运行。但是,消极情感会使思维变得迟钝,阻碍活动的开展。同时,情感思维的疏导功能也不能忽视,其指有效开导解决自身与他人之间矛盾,使之畅通,实现社会和谐有序。所谓“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情感思维能够协调冲突,实现友好人际关系,促进人的融洽和睦相处。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
舆情,即“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内,民众围绕社会热点事件表达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的总和,它是民意的集中反映[2]。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依托自媒体,对一些具有公共性的事务、时事热点或社会聚焦问题进行讨论,表达出相关意见、情感、态度内容的集合。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主体能动性、情绪感性化、价值多维度等特征,通过互联网表达自身对某个事件的意识判断、情感认知、价值取向,这恰恰是情感思维的特质(见图2)。主观能动性是指大学生在网络上对某个公共事件的评论、认识、感受,具有个体自身的主观判断,这个判断可以是正面肯定的,也可以是负面否定的。情绪感性化,是指大学生个人情绪具有主观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受环境、个人阅历等影响,其行为和言论也易于变化。价值多维度指的是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社会价值利益矛盾冲突凸显,多角度的文化视野、多元化的利益价值、多方面的评判准则都会对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理想信念产生影响,使得其通过网络对某公共事件、焦点问题表达相关的看法、意见,具有价值的多维特性。
高校若要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网络,引导学生具备客观理性、逻辑判断开展网络言行,就需要发挥情感思维的积极正面功能,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督和引导。
(三)情感思维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关系
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反映自身的情感、思想。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了解社会热点新闻,参与互动传递消息等,而要使得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具备客观理性、逻辑思维判断来开展网络活动,就需要发挥情感思维的正面功能,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感思维有利于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合情合理地进行网络舆论活动,促进校园和谐有序。作为积极情感思维表现形式的樂观、活泼、向上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养成。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是发挥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调控、疏导功能,使其成为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向上的内在驱动力。同时,正面情感思维能够升华大学生对自己的意志认知,实现善的价值,使得内心被深厚的道德感、责任感所渗透,对网络信息的加工处理就会积极乐观,创造端正的舆情氛围,对国家、社会、学校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学习实践,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反之,消极负面的情感思维将产生激愤、错误的认知,出现扭曲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取向,使得大学生网络行为充满负能量,重则危及校园稳定。当大学生意志消沉、灰心失望时,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评论易出现不满和攻击性,所要表达的观点、态度和利益取向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可能爆发大范围群体性突发事件。可见,运用积极情感思维实现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信息传递、导向、交流、监督和引导非常重要,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行为活动。
二、基于情感思维导向合理规范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应然性彰显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3]也正是在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信息、心理、情感等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完善自己。情感思维的目的在于打造一个“既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且符合‘美的规律的意义世界、意义空间、赋予世界一种新的意味”[4],其通过情感的鲜活体验,并赋予思维的理性控制,能够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规范和监督。
(一)通过情感思维的有效运用,培育健全的人格修养,弱化信任危机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递和获取提供了广泛的平台,对社会现象和公民意愿表达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许多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等,但由于一些大学生缺乏理性分析,针对出现的社会现象或媒体曝光的违法犯罪新闻,发表负面、错误、反叛的观点,容易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引起校园公众的情绪骚动,导致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下降,诚信意识下降,滋生不当叛逆行为,危及校园安全。这就需要发挥情感思维的正向激励效能,使得学生能够理智地控制自我的情绪,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全的人格特性,用为善的意志认知指导自身的行为,规范网上言论。“知识即是美德,无知即是罪恶”,人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在于他对于道德的认知,道德品格在指导人的行为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情感思维的正向激励效能,促使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约束自身行为,使得交往多一份信任、少一份怀疑,弱化当前社会出现的信任危机,推动网络社会秩序的和谐、健康、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人格修养的非理性因素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下,通过道德情感认知塑造主体的人格修养,自律自觉约束自身网络舆论行为,在虚拟空间进行情感体验认知,主动履行网络道德规范,遵守网络秩序,增强虚拟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
(二)通过情感思维的积极疏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减少群体冲突
舍勒认为,“与认知和意愿相比较,性情更堪称作为精神生物的人的核心”“我们在某人或某一群体身上认识到的一切道德上至关重要的东西必须——始终间接地——还原为其所爱与恨的行为和爱与恨的潜力的特种构造,还原为主宰它们并在一切感情冲动中表现出来的爱的秩序”[5]。巨大的情感力量受理智制约而具有适用性的秩序,这是情感思维发挥的效能。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应通过正面情感思维寻求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励引导学生理智清醒地进行网络舆论活动。当前,多维度、多元化的知识文化通过网络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结果就是各种道德观念、审美标准、意志行为错综复杂、交织在一块,相互矛盾冲突,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错乱,出现个人主义、利益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价值取向的错位。必须发挥情感思维正面疏导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方向标,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通过正面情感体验和价值观认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营造乐观向上的舆论氛围,使得学生能理性对待社会问题,辨是非,明事理,面对各种诱惑做出理智而合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选择,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减少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创建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推动和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三)通过情感思维的理性规范,控制被误导的舆论失范,维护校园稳定
由于网络覆盖的广泛性、发展的迅速性,使得网络成为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传播虚假消息和言论的平台,导致了信息失实和舆论失范,误导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就需要发挥情感思维的积极调控功能,高效引导网络舆论,使其具有规范性和有序性。理性调节大学生不良情感,引导其对待外界环境影响和自身主观能力作用做到客观评价及理性思考,克服各种错误言论的干扰,在保持自身情感体验的同时,理智、敏捷、清晰地分析、判断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言论,这样就能够创建有序的网络环境,也能够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服务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减少矛盾,提高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和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努力维护和实现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创新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应对路径
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彰显了情感思维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条道路选择中的重要性,运用情感思维创新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路径,有助于促进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一)发挥情感思维功能,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
现代信息化社会,大学生网络交往日益频繁和多样化,网络舆情有效监控和引导成为大学校园管理必须重视的关键一环。大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熏陶、教师的教导、同学的友好相处洗净心灵浑浊,形成正面的情感思维,理智地调整自我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在网络活动中能够把握分寸,求同存异,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判断中与别人情感需求、价值评判和睦相处,理性而明辨是非善恶,使得自身的愿望、目的通过合理网络言行而得以实现,以开放的胸襟接受各种社会现象。通过思维控制自身不当的情绪,合理认知网络传递的各式各样信息,主动化解矛盾,减少对抗,创造丰富的精神家园,注重发挥情感机制、思维机制、生理机制在大学生网络行为中所起的相互协调作用,使得学生的网络舆论充满正能量,更好地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和谐有序发展。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关键取决于对学生进行健康高尚的情操熏陶和理智的思维指导,这就是情感思维发挥作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在美的环境熏陶下具备美的情感和美的气质,进而自觉用网络道德约束自身的网络行为,用理智严格要求自己,不管是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都能严于律己,遵守各项规则,不断修炼自我道德精神境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理观。
(二)培养情感思维素养,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体系
注重情感思维素养的培育,把培育学生情感认知、爱心意识、坚强意志、坚定信念作为应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助产器,实现网络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网络舆情分析体系,健全干预机制,引导大学生理性用网,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对信息、輿论的输入与输出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实现高效监督和管理。大学生要做到以情修身、以智控行,自觉维护网络社会规范。在实践中,应该从知情意信的心理需求转换为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首先,要通过理性认知,严格分析信息来源的正当性,高度重视网络信息源头的管理,杜绝不良的信息发布。其次,通过理性的思维实现对舆情的有效预测和正确判断。任何主观的评论都带有个体情感经验,需要理性思维进行规范控制,这就要求校园管理要理性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健全监测网络体系,对事件发展趋势进行合理而理智的预测,使得对网络舆情引起的突发事件从现场处理转向事前预警。最后,建立健全的干预机制也离不开情感思维的道德意志力和理智信念的推动作用。通过情感思维所具有的道德约束力和情感激励作用,建立多方参与,网上和网下共同应对的干预机制,在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合情合理地干预学生不良网络行为,通过责任落实制度,建立各种适合于学生实际的网络舆情互动策略和行为方案,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情感思维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网上言论,合乎逻辑地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进行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
(三)强化情感思维认知,创建监控与引导的“一二三”联动机制
高校网络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从创建“一二三”联动机制入手(见图3)。
一个核心——建立高校舆情管理工作小组,发挥情感思维理性认知功能,理性而又充满情感地履行职能。工作小组可以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包括心理咨询中心、宣传信息部门、后勤安全保卫等部门人员。工作小组应具有丰富的情感生活态度,同时也必须具备理智客观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主动有效地把大量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进行整合,前瞻性和预判性地对网络舆情事件做出防范。同时,工作小组应及时、准确、全面收集信息和发布信息,从情感体验入手较快地实现与大学生心灵共鸣,用正面、合理的道德准则教化学生,快速而具有人情味地回应学生群体的关注,形成积极的安全校园文化氛围。
二支队伍——创建网络信息技术监控队伍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情感人,以智践行,合情合理规范大学生网络舆情。注重打造全媒型、专家型、创新型融媒体工作队伍,统筹抓好理论宣传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6],这是建立两支队伍的核心目标要求。网络信息技术监控队伍主要是由熟悉网络技术的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时刻检测网络安全系统,对网络传递的信息进行严格监管,舆情信息员在具备丰富情感的同时,必须理智而又清晰地对各种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把握学生思想情感发展变化,根据经验和理性分析整理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准确对事件发生发展及其可能出現的危机进行预测,并即时处置相关不利的网络舆情,通过技术手段预防有害信息入侵,为高校网络舆情监管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同时,建立由专业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相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用情感思维作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相关热点、焦点问题,树立诚实守信、平等互助、自强不息的意识形态,理性客观分析网络信息的对与错、真与假、好与坏,切实维护校园网络空间的整洁有序。
三项制度——从情感思维发展影响出发,构建网络道德教导制度、网络行为规范制度、网络情感认知制度,使大学生从思想意识上自觉约束网络舆情活动。情感思维可以对学生的伦理道德进行感染教化,在充分发挥情感激励正面推动力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强化道德意识和法制理念,树立正确网络道德观,自律自觉地遵守网络伦理准则,文明使用网络资源。再者,网络行为规范制度制定和实施需要情感思维发挥理性认知功能,使得大学生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自觉理性地抵制网络有害信息的污染,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网络舆论活动。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积极履行网络各项管理制度,从意识上有序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防范具有欺骗性不良信息的入侵。最后,网络情感认知制度的创建应建立在情感的判断、流动、选择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种认知制度的引导实现对大学生舆情的监控和管理。情感判断是进行网络行为的大学生对某种情感的肯定或否定的决定。具备增力的情感能够推动大学生行为的正确性,反之,则不然。情感的流动是指情感会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而产生变化,其认知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而情感选择则是与大学生固有的知识认知对情感的作用有关,影响大学生网络情感的形成。建立网络情感认知制度,就是要通过相关认知制度合理规范大学生的情感发挥的作用,克服悲观、妒忌、憎恨等不良情感因素作用,通过有效理智认知,排除不良情感影响,实现校园网络情与理的结合,规避不当情感造成的无序网络行为。
四、结语
大学生情感、心理、思想活动的变化性使得情感思维在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发挥着巨大的效能作用。充分发挥情感思维的积极正面效能,使得大学生理性认知和感性情感相互作用,有助于高效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通过情感思维模式构建网络舆情思维模式,在网络舆情工作中融入一定的情感思维机理和格局,形成不同的舆情信息思维、舆情分析情感研判、舆情情感应急体系等的各种重要板块化管理,有助于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屏障,开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2] 郑维林.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应对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09.
[4] 陈中立,杨楹,林振义,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10.
[5] 刘小枫.舍勒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740-741.
[6] 苏寄宛,张加春,黄存金.把握“三个着力” 实现“三个确保”: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5).
[责任编辑:杨 彧]
Analysis of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Addressing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Opinions
from the Affective Thinking Theory Perspective
Sun Lanxin
Abstract: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in the We Media context greatly affects the thinking and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so do their online public opinions. Innovative guidance on the online public opinions should focus on the function, accomplishment and cognition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online opinions. Efforts are needed to innovate the monitoring and guidance on online opin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help them establish the correct outlook on the world, value, life and morality.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a three-step joint response mechanism for the monitoring and guidance of their online opinions.
Key words:affective thinking; online public opin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收稿日期] 2019-12-26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德树人之路径研究”(GXGZJG2017A025)
[作者简介] 孙兰欣,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