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倩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下肢骨折术后主要是采用各类手术器械和设备,对骨骼进行解剖和操作,其难度不言而喻。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发生于患者下肢,尤其是在下肢手术完成后,在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的引导下,会导致患者的周围静脉扩张以降低患者的血液流速,并且患者大多数在手术后都需要卧床休养,致使患者血液流态出现改变,而手术期间所出现的各种手术创伤也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管壁破损,进而引起患者在术后血小板粘聚力增强,进而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本次研究将本院中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收治的88例进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下肢骨折术后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治疗策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以下为实验过程和结果。
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本院中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收治的88例进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为普通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普通护理组包含46例患者,综合护理组包含42例患者。其中综合护理组女性22例,男性20例,年龄为55-78岁,平均(67.6±6.9)岁,普通护理组女性21例,男性25例,年龄为58-80岁,平均(68.2±6.4)岁。对比患者一般资料和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普通护理组患者给予基本预防即可,综合护理组患者给予基本预防措施和物理预防措施+药物预防。
基本预防措施:尽量在手术时动作轻柔,防止对其静脉内膜造成损伤,在手术完成后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运动,进行动能训练,并将其患肢抬高,避免深静脉回流出现障碍,做好患者的踝关节活动、股四头肌收缩并采用吹气球或深呼吸等方式,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患者应当戒烟戒酒,并且日常保持足够的饮水量,保持大便通畅,患者若条件允许,可尽可能早期的对患者进行肢体活动和下床活动。①物理预防措施:针对可能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可采取足底静脉泵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借助器械来使其下肢静脉血液的进行流动,避免血液滞留,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②要想进一步帮助患者的身体快速恢复健康,最主要的就是确保清淡饮食,禁食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还需要进食生冷辛辣等强烈刺激性食物,否则很容易导致伤口恢复过慢等问题。③如果患者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则必须要积极指导家属对患者的下肢进行充分的指压按摩在按摩时应该保证自上而下的顺序帮助患者下肢静脉快速回流,减少血栓发生的几率,在夜间睡觉时应该适当的将下肢抬高,而且还应该在膝下加垫枕垫,避免髋部过度弯曲等情况,减少静脉的压迫感,在患者康复的过程中也应该选择上肢进行静脉穿刺补液,严禁对瘫痪的患者采取静脉穿刺或脱水治疗。④药物预防:术后2天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注射,进行预防性抗凝,术后3天对患者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发生下肢静脉血栓。⑤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在发病后,其患肢疼痛难忍,并且手术后明显的肿胀以及创口周围的瘙痒感会导致患者在康复期间出现严重的焦虑和不良情绪,部分患者过度忧思和悲伤会引起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患者血管出现收缩状况,对于患者下肢的营养供给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护理人员应当详细解释在骨折手术后的各种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加速疾病的康复。
观察普通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患者的血栓事件,分析最终的护理效果。将其下肢血栓分为三级记录:其中I级为下肢肌肉静脉血栓,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II级为腘静脉以远深静脉主干血栓,部分患者有膝部轻微肿胀;III级为下肢近端深静脉主干血栓,并且延伸至股静脉,下肢出现明显肿胀且活动时有痛感。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率(血栓事件)采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经t和χ2检验,当差异在P<0.05时,说明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本次研究成果见表1。
表1 普通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患血栓事件者对比
现阶段,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诸多,其中最常见的主要包含基础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可以有效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减少血栓事件发生率。特别针对高危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非常必要[3]。
弹力袜和充气加压装置主要是对其体外进行加压,促进其血管壁张开,可以使下肢血液流动速度增加,且不会对身体正常的凝血机制造成影响,不会导致其他位置出现并发症[4]。但是针对高危患者,仅靠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效果欠佳,还需要给予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其中最常见的药物就是低分子量肝素,临床已将其作为首选药物,而利伐沙班是新型抗凝药物,通过药物测试发现其具有可预测性,所以在治疗时对其凝血指标进行监测,将这两种药物相配合,具有良好的抗凝效果[5]。这样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避免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事件[6]。
综上所述,应用综合护理,能够对下肢的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预防,防止因抗凝药物而导致出血,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