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典
【摘要】文章首先对落实国家科研“放管服”的现实背景做了阐述,然后基于数据技术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绩效管理和考评等方式建立以诚信和绩效为基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真正做到放有序、管有法、服到位,打通科研“放管服”最后一公里,为科研人员潜心钻研、攻坚克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科研“放管服”、诚信、绩效、信息技术
一、落实科研“放管服”的现实背景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下综合国力提升更需依赖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推动创新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2016年,李克强总理提出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将科研“放管服”作为首要工作抓紧落实,改革现有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推动形成具有活力的科技运行机制,以激发科研创造力。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贯彻落实科技“放管服”改革要求,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2019年,国家又相继出台《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再次在操作层面上强调要通过调研发现科研人员在报销中的堵点、难点,积极研究措施,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管理办法,解决科研“报销繁”。
《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强调科技创新要向纵深延伸,完善科研管理流程、绩效管理等全流程的制度体系。文件将绩效管理作为单位财政拨款、人员考评、工资核定的重要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科研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是高校提升办学能力的首要保障。作为财政资金,科研经费管理能力和体制建设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因此,建立以诚信和绩效为基础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是新时代落实国家“放管服”的必要选择。
二、基于“放管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难点分析
近年来,国家财政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科研经费剧增。为了防范财务风险,各学校不断增加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强度。经费审签程序的复杂、报销流程的严苛都给科研人员带来了负担,这与科研“放管服”的精神不符,也很难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根据文件要求,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应以對科研人员的信任为基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多管齐下,以报销需求为问题导向,简化业务流程,切实摸清报销业务中的难点和堵点,真正让科研人员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成本完成报销业务,真正解决“报销繁”问题。
1.“放”关键在“放有序”
扩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的自主权,提高科研活力和创造力,就是要做到能放尽量放,做好减法,但放需有度。
(1)放宽科研项目预算调整的自由度。文件要求在经费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经费中除设备费、劳务费、咨询费预算不得调整外,其他类经费因科研需要必须调整时,可由项目负责人申请后,经内部审签流程审批后就可执行。
(2)下放间接经费及人员经费预算控制。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脑力成本占比较重,而现行科研经费管理中,脑力成本没有足够反映,这就造成科研人员存在找票报的现象,既增加了报销成本,又增加了违纪风险。因此,适度调整人员经费比重,既反映了科研经费的使用路径,也有效防控了廉政风险。
(3)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灵活性。在直接费用中,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三项经费合并编制预算,内部调剂统筹使用,不仅简化了预算编制的难度,而且增强了项目经费负责人的自主性。
(4)简化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简化各级审签程序,将经费使用的审批权下放给项目负责人,充分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经费运行机制。
2.“管”关键在“管有法”
(1)有法可依,完善制度体系。为深化落实科研“放管服”,进一步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内部控制,解决聚焦师生反映的“报销繁”问题,需开展广泛调研,积极分析原因,研究整改措施,健全预算、采购、合同、经费支出等符合科研发展规律的制度。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严控财务和廉政风险,扎实扎牢制度的笼子,推进管理流程标准化、规范化。
(2)科学方法,加大管理与监督力度。落实科研“放管服”是一揽子工程,涉及相关职能部门、学院、项目负责人,单位应建立“统一领导,通力协作、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强化项目负责人的责任。一是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诚信管理,通过对科研立项、执行及结项信息进行追踪,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考核和监督,并将结果共享进行信息交互和认证,建立信用库,在体现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增强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二是做好科研绩效管理,取消间接经费中对绩效支出比例的限制,保证绩效支出真正与发放人员的实际贡献相挂钩。
3.“服”关键在“服到位”
服务到位是“放管服”的落脚点。高校应重新修订出台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业务流程再造,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真正让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有获得感。
(1)推进科研助理制度。学校和科研团队应充分沟通协调,配备科研助理,由科研助理对项目按科研预算、经费使用、财务决算、预算调整、审计监督等流程提供专业服务,充分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报销业务中解放出来,真正潜心科研。
(2)依托信息化建设,搭建科研财务服务体系。学校应依托信息化平台,深入调研分析挖掘科研人员的需求,精准发力,从业务流程、信息查询等各方面着手,开发搭建线上和线下并行的科研财务服务系统,真正让科研“放管服”落地,实现“信息多跑,师生少跑”财务信息化建设目标。
三、大数据时代建立以诚信和绩效为基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
1.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重要保障
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科研管理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近年来,国家财政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规范,要求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开展风险评估等,每年年末出具内部控制报告。目前,各单位均已基本建立部门间和业务流程间管理链条的立体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助于在防控廉政风险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绩效。这也为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2.依托信息化是必要手段
教党函〔2019〕37号文中提出各高校要加强对科研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推进“一站式”服务。目前,科研管理已由粗放化向精细化转变。从信息化入手,构建全流程、一站式的科研财务服务系统迫在眉睫,是将落实“放管服”,把科研人员从报销等具体业务中解放出来的必然路径。
在大数据平台不断深化推进的背景下,依托学校统一信息管理平臺,通过分析找准科研人员的需求,集合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开发线上服务系统,实现科研与财务系统对接,打通信息孤岛,为全校科研人员提供更为快捷的财务线上服务。
(1)实现科研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对接。科研项目从预算申报审核、项目立项、经费认领、入账、发票申请、预算执行、调整及结题验收等项目管理全流程实行线上办理,有助于强化预算执行、数据分析,提高效率。
(2)线上多渠道广泛宣传。通过财务部门网站公布、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深入人心,为全校师生提供全方位服务。
(3)网上数据监督机制。依托统一信息平台,与监督系统实行对接,通过数据传输共享、不良交易预警、追踪核查等,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认,有效防控财务风险。
3.完善绩效管理与评价是最终目标
国科发政〔2019〕260号文件指出,要强化绩效管理,要求单位制定绩效目标及指标,实行绩效管理和评价考核,将结果予以公开,并作为单位财政拨款、人员考核奖励和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的重要依据,充分体现创新导向、结果导向和实际贡献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应按要求强化对科研成果的评估,保证科研成果验收公平公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规范,真正实现绩效奖励分配到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的创新导向作用。
四、结语
建立以诚信和绩效为基础的科研财务管理机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管理理念质的飞跃,是对科研、财务、采购、资产等管理思路的重大调整。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将财务信息化建设、内控建设、绩效考评相结合,并向纵深探索,通过多个业务系统的交互融合,建立多维度的分析系统,真正做到“放有序、管有法、服到位”,打通科研“放管服”最后一公里,为科研人员潜心钻研、攻坚克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2019〕260号)[EB/OL] .(2019-07-30)[2020-01-08].http://www.gov.cn/ xinwen/2019-08/22/content_5423254.htm.
[2] 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教党函〔2019〕37号)[EB/OL].(2019-04-09)[2020-0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1904/t20190417_37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