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琦
【摘 要】 本文以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注意事项和“问题—建模—应用”模式的使用方式,首先分析了处理生活和数学知识关系与合理处理知识和能力关系,其次从构建数学模型、交流讨论分析、结合生活提出具体问题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目的在于提升“问题—建模—应用”模式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实际生活;综合素质
应用题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意识到应用题在数知识中价值,结合时代情况转变教学方法,端正自我学习态度,借助师生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同时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问题—建模—应用”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之中,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意识和判断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一、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此应用题模式具有科学性和严格性,是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将此教学模式使用于小学教学之中,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对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一定价值。
1.处理生活和数学知识关系。数学知识和生活对比存在很大差异性,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更具严谨性,如果数学知识相对于生活不够严谨,一旦数学知识中建模不合理和规范,那么知识将会引起一系列负面影响。不过换个角度分析,数学知识和生活存关系密切,数学知识都是源自于实际生活。小学生因为自身认知基本结构的限制,无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数学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分析,合理化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数学建模期间,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辩证生活和数学之间的关系,真正掌握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最大效果和价值,为学生掌握更多应用题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2.合理处理知识和能力关系。建模思想是在数学基础上进行的,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建模思想并不是脱离数学单独存在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妥善处理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关系。接触此种模式对于学生学习以及智力开发存在一定价值,教师还要注重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建构能力。并且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理化活动,新穎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意识,从而可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同时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问题—建模—应用”模式的使用方式
1.结合生活提出具体问题。在日常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期间,教师提出具体问题时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分析,懂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愿意主动融入到活动中学习。借助和学生实际生活存在关联的题材内容充分吸引学生,学生则可以接触更加熟悉的事物,感受数学知识和生活存在一定关系。在问题提出后,教师要针对学生进行科学化指导和引领,使得学生对问题分析更加清晰,并且可以有效借助知识合理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审题期间,教师可以对题目内容以及意思具体分析,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出示图像,让学生通过视频中动态化图像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知识内容,进而感受相关性质内容。问题通常都是教师亲自设计出来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自觉提出更多价值型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动手、观察和感受,对知识内容具体分析。此种形式便于提升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使其对平移、旋转等掌握更加全面,从而可以领悟到准确化的知识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2.交流讨论分析。交流讨论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思考,促进思维碰撞,以合作形式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小学代数应用题中,题型涉及内容比较多,包含领域比较广,应用题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学生之间合作和互动显得格外重要。比如在学习苏教版“鸡兔同笼”知识内容时,鸡兔在一个笼子中,计算后发现一共有35个头,94只脚,那么鸡兔各有几只?对于此道数学题,学生需要认真思考,以自身能力为问题进行分析,生生之间可以通过互动形式解决问题,最后依旧无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稀奇形式解决问题。可以假设鸡兔都是一只脚和两只脚状态着地,题目中一共有47只脚,所以一只脚就说明存在一只兔子,进而可以得到兔子是47-35=12只,鸡有35-12=23只。在合作分析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机会,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创造力。
3.构建数学模型。构建模型通过“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在审题和研究过后,学生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合理化解题思路,进而可以将未知问题转变为具体思维数学模型。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第一,构建图形模型。学生理清问题数量知识内容时,教师要积极引领学生使用图画和图表形式对数量关系进行表示。比如甲乙两地之间相距500千米,汽车首先停在甲乙间的A点的100千米处,进而以一小时50千米速度前往甲乙两地中心,到达中点三十分钟可以继续行驶,一小时之后汽车距离乙地的距离是多少?需要多少时间?此问题的提出可以使用下列表格对数量关系进行表达:
借助图形模型,学生可以对数学知识掌握更加具体,将复杂数值行列表达式转换为直观知识内容,使知识内容更加具体,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第二,构建数量关系模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数学题目进行研究,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分析,构建合理化数学结构,将数学知识不同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关系,加深对数学知识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存在很多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主动融入到学习中,将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加深对数学知识了解程度。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将其使用到实际问题中,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梅玲.小学数学应用题建模教学研究[J].好家长,2017(50):87.
[2]张月枝.聋校小学阶段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9(05).
[3]王晶.刍议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J].新课程·小学,2016(06).
[4]苏华.“问题——建模——应用”模式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7(07).
[5]涂丽.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的教学模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6(20):61.
[6]臧宁梅.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