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0-04-24 11:08汤春燕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闻生产阅读习惯

摘要:媒体融合情境下,对调查性报道生产衰落的担忧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话题,但学术界对公众在调查性报道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调查性报道为议题开展实证研究发现:(1)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基本信息认知趋于一致,认同其舆论监督、揭露真相、调查过程复杂等特点,普遍认同其重要性,接触意愿较高;(2)新闻阅读习惯、政治兴趣、批判性思维对调查性报道接触意愿认知和重要性认知有正向影响。研究建议,在调查性报道生产传播中,要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准确性的基础上丰富报道呈现方式,以适合不同消费习惯的读者群,增强传播效果。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 新闻认知 新闻生产 阅读习惯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调查性报道具有舆论监督、协调社会环境等功能,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调查性报道具有的揭露真相,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新媒体环境中,调查性报道成为自媒体虚假新闻泛滥现象中的矫正者,向公众传递真实。然而,篇幅长、周期长、成本高的调查性报道在整体新闻生产转型中并不占优势,同时因为经济压力,从业者数量减少,衰落趋势更加显著。我们是否真的关注、需要调查性新闻,在现代社会,调查性新闻对于我们的意义有什么样的变化,成为被广泛讨论的议题。

我国调查性报道生产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在业界人士积极探索把握其生产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时,学术界也有必要对其受众的特征、认知情况、传播效果进行关注。

(一)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认知

埃默里父子对调查性报道定义为“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的强有力的解释。”[1]我国学者甘惜分认为“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新闻报道形式”。我国的社会实际与新闻实践环境的特殊性赋予了调查性报道和西方不同的定义,扩大了报道范围和形式。针对调查性报道概念,本文首先从调查性报道自身定义的要素出发,探究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基本信息了解情况,提出问题。

Q1: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基本信息了解情况如何?

媒体融合环境下,调查性报道主体愈加多样,调查性报道从业者中加入了自媒体从业者,有志于调查新闻的个体都可以参与到调查新闻的生产中。对调查性报道生产机制的研究由强调调查记者单一的、独立的专业操作转向针对社会互动的、合作的、新技术应用层次。信息双向互动的媒体环境下大众对于调查性报道的需求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了解他们对调查性报道的认知情况有助于把握新闻内容生产的针对性。

从大众对于调查性报道的需求出发,本文提出研究问题2和3。

Q2: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如何评价?

Q3:公众阅读调查性报道的意愿如何?

(二)对调查性报道认知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媒体的传播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变革,同时也改变着受众的阅读习惯。高照在关于深度报道的研究中分析,公众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极大地缩短了阅读时间,进入“快餐阅读时代”[2],而深度报道却“背道而驰”。“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浅阅读,对大篇幅的深度调查性报道失去兴致和耐心。”[3] 阅读习惯是现在人们阅读方式改变的重要特点之一,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H1a:愿意集中精力阅读新闻作品的时间越长,对调查性报道的接触意愿越强。

H1b:愿意集中精力阅读新闻作品的时间越长,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同越高。

R.凯莉加勒特(R. Kelly Garrett)在关于互联网新闻用户的研究中发现,个人对他们所阅读和观看的新闻的决定都是出于他们的政治信仰,“在线新闻用户对新闻的关注受其政治观点的影响”[4],他们可能花更多時间阅读包含不同意见的信息。詹姆斯·汉密尔顿的研究显示,一些新闻媒体供应了高水平的公共事务信息并且吸引了在政治中活跃的观众[5],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下文简称PBS)的《吉姆·莱勒新闻时间》节目的那些习惯性受众中,60.8%的人声称他们经常政治投票。因此,本文拟将政治兴趣作为变量进行研究,提出研究假设2。

H2a:政治兴趣越高,越愿意接触阅读调查性报道。

H2b:政治兴趣越高,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同越高。

索尔·弗朗西斯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成人学习者具有一定的认知潜能,这是经验和知识的结果,可以导致反思的产生、价值的确认和观点的转变,这些是批判性思维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6]近年来,数字信息资源的激增对消费者提出了挑战,需要在阅读新闻时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Eshet-Alkalai,Yoram| Geri,Nitza在信息素养研究中发现,随着数字和通信技术广泛渗透到大多数组织和学术机构的日常工作中,了解信息消费者在阅读各种格式时使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已经变得至关重要[7],因此本文将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研究变量,提出研究假设3。

H3a:批判性思维越强,对调查性报道的接触意愿越强。

H3b:批判性思维越强,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同度越高。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设计出针对本文各变量预试问卷并编制测量量表,进行预测与正式发放问卷,收集样本数据。通过对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等,对假设验证结果进行讨论。

(一)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滚雪球抽样的非随机抽样方式进行问卷发放。问卷设计参照《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分为基本信息、认知情况、影响因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专业等信息。第二部分将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认知具体分为三类,分别是:对调查性报道基本信息的认知、对调查性报道的接触意愿认知、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知。第三部分是影响公众对调查性报道认知的因素,从阅读习惯、政治兴趣、批判性思维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在正式调查前,于2019年3月23日至29日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60份问卷进行前测。对问卷整体量表及各个分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克隆巴哈系数为0.703,问卷信度效度较好。2019年3月29日至4月9日,通过问卷星平台正式发放问卷,最终回收问卷544份,被调查者覆盖全国24个省份,平均回答时间5分钟,经过可能性检查和逻辑性查核,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有效问卷493份,有效率90.6%。男性240人,女性253人,男性占总数的48.7%,女性占总数的51.3%。

(二)变量测量

本文将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认知提取为三个变量“对调查性报道的基本信息认知”“对调查性报道的接触意愿”及“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同”,影响因素中提取了 “新闻阅读习惯”“政治兴趣”“批判性思维”作为变量,以下将对变量问题的设计和测量进行说明。

1.因变量测量

(1)调查性报道基本信息认知的测量。在社会认知研究中,认知是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对于概念的表征采取三种主要模型,传统模型、样例模型和原型模型,本研究使用前两种,运用特征清单和样例来设计量表。

(2)对调查性报道的接触意愿的测量。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测量人们在对调查性报道的接触态度,设置了“非常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非常不愿意”,频次备选项设置为“从不阅读”“很少阅读”“不确定”“较多阅读”“经常阅读”。

(3)对调查性报道重要性认同的测量。新闻生产者往往将调查性报道作为不同于一般的新聞类型,认为“调查报道是我们无法放弃的必需品”[8],本研究对于公众是否存在同样的重要性认同进行测量,回答采用五级量表,设置了“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

2.自变量测量

(1)新闻阅读习惯的测量。主要测量公众阅读新闻的时间承受范围,考虑到不同类型的新闻阅读差异,主要选择了文字新闻和视频新闻为主要类型,备选项为“3分钟以下”“3~5分钟” “5~10分钟” “10~30分钟” “30分钟以上”。

(2)政治兴趣的测量。政治兴趣量表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简化设计成李克特五点量表,备选项为“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对被调查者的社会热点事件关注、国家政策信息、国家大事思考程度进行测量。

(3)批判性思维的测量。批判性思维量表参照参考中文版加利福尼亚州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CCTDI),分别对被调查者的政治关注程度和思维倾向与技能进行测量。

三、研究发现

(一)调查对象对调查性报道的认知情况

1.基本信息认知

本研究结合调查性报道特征,将公众对其基本信息的认知分为概念认识、影响感知、现状判断三个方面。

第一,概念认识。根据全体受访者选填情况分析,大家熟悉度较高的传统媒体调查性报道电视节目包括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新闻1+1等。对于新媒体调查性报道栏目,较多受访者选择了“都没听过”这一选项,其次知晓度最高的是新京报《局面》栏目。

受访者数据统计显示,高频率被选的特点主要为以下五点:关注社会正义与问责、调查揭露被隐瞒的事情、报道内容涉及公共利益、调查过程复杂、篇幅长。

第二,影响感知。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社会影响,85%的受访者选择了“调查性报道揭露黑暗,对社会起到舆论监督作用,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受访者认为调查性报道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的影响感知最为普遍。

对于调查性报道对自身的影响,54.2%的受访者认为起到帮助自己深入全面了解社会热点事件的作用,32.7%的受访者认为可以了解对新闻事件的不同观点。对大部分人而言,调查性报道对个人的影响体现在了解热点事件和不同的观点,整体而言,有帮助的积极影响。

第三,现状判断。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现状判断采取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数值1到5代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程度变化。由表11可知,对调查性报道数量在减少的认知均值为3.42,对调查记者数量在减少的认知均值为2.91,调查性报道团队数量在减少的认知均值为3.20,对调查性报道栏目数量在减少的认知均值为3.06,对调查性报道内容质量在下降的认知均值为3.3,对调查性报道社会影响力在减弱的认知均值为3.02,说明受访者认为调查性报道数量在减少的现象最普遍,其次是认为调查性报道内容质量在下降,团队数量在减少。

2.重要性认知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84%的被访者选择了“重要”或者“非常重要”来表明他们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同的态度,说明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调查性报道”是重要的事物。对调查性报道整体的重要性认知均值为4.24,针对不同领域的调查性报道,受访者对时政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知均值为4.03,对社会民生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知均值为4.39,对财经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知均值为3.86,对娱乐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知均值为2.66,对军事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知均值为3.90,对体育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知均值为3.39,说明受访者对于社会民生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同,然后是时政类、军事类和财经类调查性报道,对娱乐和体育调查性报道重要性认同较低。

3.接触意愿认知

问卷对于接触意愿的认知测量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是否愿意阅读是主观态度上的接触意愿,阅读频次是行动上的接触意愿,主观阅读意愿的平均值为3.5,阅读频次平均值为2.9,总体接触意愿均值为3.16,说明受访者对调查性报道的主观接触意愿较高,付出行动的接触偏弱,总体来说对调查性报道的接触意愿较高。

(二)影响公众调查性报道认知的相关因素

1.新闻阅读习惯

新闻阅读习惯与调查性报道认知的方差检验结果显示,F值分别为3.190(p=0.000<0.01)、9.696(p=0.000<0.01),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新闻阅读习惯不同会对调查性报道的接触意愿认知和重要性认知产生差异。

经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得到新闻阅读习惯与调查性报道接触意愿、调查性报道重要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449、0.211(p=0.000<0.01),达到显著性水平,表示阅读习惯与调查性报道接触意愿中度相关、阅读习惯与调查性报道重要性认知显著低度相关,相关系数为正值,以单次阅读新闻时长来衡量阅读习惯的话,越偏向深度阅读的群体对调查性报道接触意愿越强,认为调查性报道越重要。因此,研究假设H1a和H2b得到验证。

2.政治兴趣

政治兴趣和调查性报道接触意愿认知的方差检验F值为3.884,和重要性认知的方差检验F值为3.640,显著性p值为0.000,均小于0.01,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政治兴趣高低不同的群体,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接触意愿程度有明显差别。

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政治兴趣和调查性报道认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政治兴趣与调查性报道接触意愿认知、重要性认知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4和0.196,在0.01级别相关性显著,系数为正,表示公众政治兴趣越大,对调查性新闻的调查性报道接触意愿越高,认为调查性报道越重要,因此研究假设H2a和H2b成立。

3.批判性思维

根据检验结果分析,批判性思维和调查性报道重要性认知的方差检验F值为2.017,和重要性认知的方差检验F值为2.719,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0和0.011,均小于0.05,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批判性思维程度不同的群体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接觸意愿认知有明显差别。

由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知,批判性思维与调查性报道接触意愿、重要性认知相关系数分别为0.209(p=0.000<0.01)、0.234(p=0.000<0.01),相关性显著,系数值为正,表示批判性思维越强,对调查性报道接触意愿越高,对调查性报道重要性认同度更高,因此研究假设H3a和H3b得到证实。

4.相关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使用阶层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公众调查性报道的因素进行分析,依照特定顺序进行,将性别、年龄、专业视为一个区组,教育程度、新闻阅读习惯、媒体使用情况、政治兴趣、批判性思维各视为一个区组,各区组内以同时回归法来分析。从表20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教育程度变量对于重要性认知具有显著的解释力,R 2 =0.072,p=0.000,能够解释重要性认知变异的7.2%,其标准化系数Beta为0.268,说明教育程度对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R 2 变化量可知,教育程度对于重要性认知的解释力大于新闻阅读习惯、政治兴趣、批判性思维。

对接触意愿认知相关影响因素进行阶层回归分析后发现,仅使用性别、年龄、专业建立的模型解释力为R 2=0.066,解释力度较弱,第二组影响变量新闻阅读习惯投入模型后,模型解释力达到R 2=0.24,Beta=0.422,p=0.000,显示新闻阅读习惯变量的投入能够有效提升模型的解释力,R 2 变化量为0.174,即在控制了人口变量的影响下,额外贡献了17.4%的解释力。五个自变量当中,新闻阅读习惯变量的贡献程度最大,显示调查性报道接触意愿认知的影响主要由新闻阅读习惯来解释。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以下结论:(1)公众认知中的调查性报道凸显出关注社会正义与问责等特点,普遍认为其能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带来良性影响。(2)大多数人认为 “调查性报道”是重要的,对社会民生类调查性报道的重要性认同高于其他类型。(3)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主观接触意愿较高,实际接触较少,总体来说对调查性报道的接触意愿较高。(4)以单次阅读新闻时长来衡量阅读习惯,阅读时长越长的群体对调查性报道接触意愿越强,调查性报道重要性认同度越高,研究假设H1a和H1b得到证实。(5)政治兴趣越浓厚,接触意愿越高,调查性报道重要性认同度越高,研究假设H2a和H2b成立。(6)批判性思维越强,接触意愿越高,对调查性报道重要性认同度更高,研究假设H3a和H3b得到证实。

研究结果在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接触意愿上呈现出主观接触意愿高,实际接触少的反差现象,一方面,大家认为调查性报道是“重要的”,对社会是“有益的”,另一方面,不倾向主动阅读,以被动的方式接受。这一现象背后, 有调查性报道内容传播特性的因素,调查性报道的长篇内容在快餐式阅读的环境中,和碎片化的新闻消费方式相矛盾。同时,也有读者个体特征的原因,《南风窗》总编秦朔认为:“大家对于中国的改革、中国社会的演进有强烈的兴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这种兴趣的人都应该把他看成是你的读者。”[9]对更关心社会热点事件的人而言,对新闻信息的深度有更高的要求,这正是调查性报道的优势。而且,新闻阅读是一个互动过程,读者和文本之间存在持续的相互作用,批判性阅读就是这个过程中相关的思考,调查性报道和其他类型的报道相比,读者在解码时认知负担更大。

因此,本文为促进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认知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第一,报道内容坚持新闻真实性、准确性。在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认知中,新闻报道内容的准确性依然是一大不足。和普通报道相比,其真实性产生的误差会产生更广泛更难以预计的影响,作为所有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调查性报道生产者需更注重真实性在调查新闻中的影响。

第二,创新生产经营策略,丰富报道层次。调整调查性报道的内容输出形式,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体使用习惯。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调查性报道自身内容复杂篇幅长的特点在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已有研究发现公众阅读习惯呈现碎片化特点,而公众使用媒体时间却逐渐增长,在新闻阅读习惯调查统计中,受众愿意观看一段视频新闻的时长往往多于阅读一篇文字新闻,调查性报道生产者可以把握这一阅读习惯,除了现在广泛使用的文字形式外,加以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报道,提升调查性报道的传播效果。

第三,提升读者批判性思维,运用到新闻阅读中。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所有领域都有大量的信息材料,但是由于其数量庞大,往往点击收藏的大量信息内化不足,学校有责任培育公民批判性地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将这一能力运用在调查性报道的新闻消费中,提升调查性报道传播效果。

因为样本数量和取样范围的局限,本研究部分结论的有效性尚需跟踪研究进行纵向检验。本文属于横截面研究,使用横截面数据构建模型,R的平方值较小,解释力度在20%到30%之间,存在其他影响因素有待分析。

注释:

[1]Emery, Edwin .The Press and America: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the Mass Media[M]. American Journalism ,2013:179-180.

[2]高照.快餐阅读时代深度报道如何延长生命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0):211.

[3]卢咏梅.网络时代调查性报道的困境和突破[J].传媒观察,2013(06):38-39.

[4]R. Kelly Garrett. Politically motivated internet news user selective exposure [J]. Computer media communication journal,2009(2): 265-285.

[5]詹姆斯·漢密尔顿著. 所有适合出售的新闻:市场如何将信息转换为新闻[M]. 展宁, 和丹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100.

[6]Shor Francis. The Adult Learner The News Media [J],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1993(42):225–237.

[7] Eshet Alkalai,Yoram Geri,Nitza. Does the medium affect the message? The influence of text representation format on critical thinking [J]. 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 2007(26) :269–279.

[8]许翠兰,李丹阳.后真相时代的调查类新闻报道[J].现代视听,2018(10):4.

[9]人民网.中国新闻周刊为何不“火”[DB/OL]. http://www.people.com.cn/GB/14677/21963/22063/

2753837.html,2004.

(汤春燕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持人介绍

牛静: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至2019年先后出版媒体伦理、社交媒体使用等著作11本,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级、教育部和其他社科项目共计10多项;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主持人寄语

随着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迅速运用到媒体行业中,媒体转型过程中不免遭遇困境,如何理解传统新闻报道的兴衰,如何解决智能新闻的争议成为重要的议题。新闻生产主体由传统的新闻记者、个体公民扩展到智能机器人,多样的生产主体、海量的信息颠覆了传统的新闻消费环境,如何定义新闻作品,如何读取有价值的新闻?在此背景下探究公众对传统调查性报道的认知,讨论智能时代MGC新闻的著作权争议,有助于我们以新的视角去观察新闻媒体。

本期栏目推出的第一篇文章是来自汤春燕的《公众对调查性报道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者从受众视角出发,围绕调查性报道这一主题开展实证研究。文章指出,公众对调查性报道重要性认同程度较高,主观接触意愿较强,然而在一般性新闻消费中,公众往往以被动的方式接受。本文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调查性报道的内容特性和碎片化的新闻阅读习惯相矛盾,同时,公众的政治兴趣和批判性思维也影响着其对调查性报道的接触意愿和认知能力。

本期栏目推出的第二篇文章是来自刘海明、马晓晴的《MGC新闻的著作权争议探析》。作者结合MGC新闻(机器生成的新闻)被广泛应用于媒体生产实践的时代背景,以广东省首例涉及人工智能“作品”的侵害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为分析对象,从著作权主体和内容独创性两个角度分析了其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提出MGC新闻能否符合著作权法保护的要求,还应依个案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猜你喜欢
新闻生产阅读习惯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网络新闻生产中的道德绑架现象与规避
今天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有了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