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丹
刚给宝宝喂饱了奶,也竖抱着拍了嗝,可放下他平躺没多久,宝宝就吐了好多奶出来。这让新手爸妈焦急又心疼。
特约编辑|刘志清
吐奶是指婴儿在哺喂后不久,部分乳汁自胃内向口腔返流的现象,常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怎么区分吐奶类型?
与呕吐会吐出绝大部分胃内容物不同,一般情况下婴儿吐奶的量会比较少,仅1~2口或口角见到少许乳汁。
见到宝宝吐奶后,家长通常会十分紧张,但是吐奶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新生儿及婴儿期常见的一种症状,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大部分宝宝都属于生理性吐奶的情况。
生理性吐奶
宝宝的体重增长良好,没有明显不适的表现,各项生理指标正常,在家里经过适当处理即可缓解的吐奶,考虑为生理性吐奶。
病理性吐奶
如果宝宝吐奶频繁,且吐奶量大,体重不增,呕吐物呈现褐色或者绿色,或者同时伴有腹胀、腹泻、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则要考虑存在病理性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及治疗。
宝宝吐奶的多个原因
宝宝为什么会吐奶?其实,这和宝宝的消化系统没有发育成熟有关。
胃容量小
出生一天的宝宝的胃仅有弹珠大小,出生10天的宝宝的胃也只有鸡蛋大小。所以当给宝宝喂了过多的奶,宝宝的胃就很容易胀满并将容纳不下的奶液吐出来。
胃呈水平位
和成人不同,宝宝的胃是呈水平位的,而且食管下端(胃入口)的括约肌较松弛,关闭不紧,容易被奶液冲开发生倒流;而幽门(胃出口)的括约肌又较发达,关闭较紧,使奶液通过缓慢,因此,当宝宝的胃内容物稍多时就容易出现倒流回去的现象,也就是吐奶。
消化酶活性低
宝宝分解乳糖的乳糖酶及分解蛋白质的蛋白酶均比成人少,且酶活性低,容易因乳糖和蛋白质消化不良而引起胀气。宝宝吃奶的同时常常会咽入空气,空气进入體内受热膨胀,故容易将奶汁一起呕出,造成吐奶。
病理性因素
除此之外,一些病理性病因也可导致吐奶,常见的有胃食管反流、食物过敏、感染、幽门痉挛、肥厚性幽门狭窄等,此时就需要加以区分,怀疑宝宝是病理性吐奶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其他诱发因素
喂奶过快、喂奶量过多、频繁更换奶粉配方、喂奶前宝宝有较长时间的哭闹、喂奶时宝宝吞入了大量空气等,都容易造成宝宝吐奶。有些母乳喂养的妈妈有乳头内陷的情况,这会使宝宝在吸吮时吞入大量空气,容易吐奶。另外,妈妈在喂奶后体位频繁改变或体位改变过大,也容易造成宝宝吐奶。还有就是在喂奶后马上给宝宝换尿布或换衣服,也容易引起宝宝吐奶。
4招正确应对宝宝吐奶
1.马上清理
如果宝宝吐出的奶液由食管突然反逆到气管,就会发生所谓呛奶。呛奶量少时,可直接吸入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呛奶量大时,将造成气管堵塞,呼吸不畅,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发现宝宝吐奶,要及时将他的头侧到一边,然后清理呕吐物,之后用小棉签清理宝宝的鼻孔,并仔细检查奶液是否流入了宝宝的外耳道。
2.密切观察
发生轻微的漾奶、吐奶,通常宝宝自己会调适呼吸及出现吞咽的动作,所以没有吸入气管的危险,家长只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状况及肤色即可。
3.少量喂奶
如果宝宝在吐奶后又想吃奶,我们可以再给宝宝喂一些,但喂奶量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左右。如果宝宝吐奶频繁,我们也只能持续不断地给宝宝喂奶,且不可喂食其他食物。
4.及时送诊
若宝宝在吐奶后,出现呼吸困难、脸色苍白等情况,提示已经有吐出物被吸入气管了,此时可马上将宝宝俯卧在自己的膝上,并稍用力从下至上拍打宝宝的背部,促使其口鼻、气管及肺中的奶水被有效咳出,直至呼吸通畅,严重时需要立即就医。
预防宝宝吐奶,需要这样做!
适量哺喂。给宝宝喂奶时不要太急、太快,并且避免在宝宝过饿或大哭后喂奶,以免他在吃奶时吸入过多的气体。
如果是使用奶瓶喂奶,要注意奶嘴的开孔大小应适中。开孔过大,奶流量太大容易呛到宝宝;开孔过小,宝宝用力吸吮时也会吸入过多的空气。
瓶喂时还需注意奶液的温度要适宜,要将奶汁充满奶嘴后再给宝宝喂奶。喂奶时,奶瓶的后部要略高于前部,使奶液始终充满奶瓶前部,不留进空气的间隙。
妈妈坐着喂奶,相对于躺着喂奶造成宝宝吐奶的机会要少。因此建议妈妈坐着给宝宝喂奶。
喂奶后,让婴儿竖直趴在大人的肩上,轻拍婴儿的背部5分钟以上,帮助其排出吞入胃中的空气。
刚喂饱的婴儿躺下时,可将其上半身略垫高一些,最好是右侧卧位,这样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
在喂奶后,不要让婴儿进行过多的活动,不要摇动或晃动婴儿,也不要着急逗弄他。
随着月龄的增加,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会日趋成熟,胃逐渐由水平位改变为垂直位,胃入口处的肌肉也日渐发达,吐奶的次数就会相应减少。因此,宝宝在6个月以后就会很少吐奶,1岁以后就基本不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