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中的好故事什么样?

2020-04-24 00:26
父母必读 2020年2期
关键词:故事性小弟石头

讲故事似乎并不难,但是想讲好一个故事,却又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在绘本这种篇幅有限的作品里,想讲出一个有突变、有转折、有惊喜,有泪又有笑的故事,必须是非常懂孩子思维方式和心理需要的讲故事高手才能胜任的。

编辑┃吴颖

我们曾谈到过有高度、有难度、有创意的科学绘本什么样,这次我们来谈谈绘本中故事的典范。给孩子的绘本多种多样,大多数都具有故事性,所以,基本上可以说绘本是一种故事文学。不过,同样是讲故事,讲法却各有不同。从故事的质感,也就是故事性的强弱来考察,大致可以分为主线贯穿的故事和多点并列的故事这两类。我们前面讲过的《我是大象》,以后要讲到的《好饿的小蛇》《迟到大王》等,都属于多点并列的故事,而前面已经讲过的《好脏的哈利》和今天要讲的《驴小弟变石头》则属于主线贯穿的故事。主线贯穿的故事要比多点并列的故事的故事性更强。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二者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各有各的趣味,各有各的功能。

故事性思维,儿童成长的必经路

说到故事,必须要提到故事性思维在幼儿的心智成长中具有的十分重要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人用逻辑和抽象的规则来认识物理的世界,用故事来认识人文的世界。而故事(叙事)的智慧还是人类整个智慧的芽苞或种子。布鲁诺想说的是,对人类文化来说,故事智慧是具有原生性的,是埋在孩子身上、等待被发掘的。

那么,故事性思维对幼儿意味着什么呢?有教育者认为,成人的思维已经分化为故事、概括化、理论思维这些种类,但孩子们在长时期里,其全部思考都是通过故事来进行的。不管那故事是事实上存在过,还是虚构出来的,他们几乎都是通过故事来表现自己,并通过故事理解他人的话语。这里所说的“长时期”最主要的阶段是指孩子在6岁之前,此时孩子的思考方式就是故事性思维。所以,要想对孩子讲些什么道理,说明什么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他们讲故事,因为故事才能为他们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

美国绘本作家威廉·史塔克(深受欢迎的好莱坞动画片《怪物史莱克》就是根据他的同名绘本改编而成)的《驴小弟变石头》是一本典型的讲故事的绘本。作为主线贯穿的故事,它具有很强的故事质感,是这类故事的典范。

好故事需要一波三折

我曾在《儿童文学概论》中给故事下过这样的定义:“以讲述能够引起读者或者听者兴趣的具体事件为目的的作品。”这个定义里最关键的含义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看一个故事的优劣,很根本的就是要看它能够引起读者什么程度的兴趣。能够引起读者一般程度的兴趣的故事,是一个一般化的故事;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让读者欲罢不能的故事,则是一个好故事。《驴小弟变石头》就是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好故事,作家用了一个个奇思妙想、反转、意外来抓紧小读者的心神。

好故事怎么设开头?

给孩子看的好故事往往有一个单刀直入的开头。《驴小弟变石头》一开头就告诉小读者,驴小弟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他有一个嗜好,就是搜集形状和颜色都很特别的小石子”。驴小弟的这个嗜好是故事发展的一个核心要素。

故事紧接着就写驴小弟得到了一块红色魔法石,正在他高兴时,遇到了饥饿的狮子。驴小弟本该使用魔法石让狮子消失,却因为害怕,把本该说的“我希望狮子变成石头”,说成了“我希望变成石头”,结果竟然把自己变成了石头。这可真是让人意料不到,好故事就是要出人意料,这就是让读者产生强烈兴趣的故事开头设置。

故事讲到这儿,孩子一定很同情驴小弟,希望他能变回来。那么,怎么才能使驴小弟恢复原形?这是作家留给孩子的一个很大的悬念。好故事就是要有悬念,悬念越大,越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怎么才能使驴小弟恢复原形?作家在前面讲的故事里设定了条件:只有把红色的小石子拿在手中,再说出自己的愿望时,愿望才会实现。驴小弟变成大石头之后,“那颗神奇的小石头还在他身边,但是他没办法去拿。”“他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他明白了,他唯一的希望是有人发现这颗红石子,并且希望红石子旁边的这块岩石能变成一头驴子。”但是,驴小弟获救的机会“只有十亿分之一”,因为就算有人发现这颗红石子,“可是世界上谁会希望一块岩石变成驴子呢?”

驴小弟获救的机会“只有十亿分之一”,这不是精确的计算,而是表示驴小弟要想获救该有多难。是的,作家有意识地给事情的解决设置了难度。对故事性作品来说,问题的解决具有难度,故事才会有艺术的高度。

好故事怎么解难题?

我们来看看,作家史塔克是怎样巧妙地来解决这个难题的。

驴小弟过了吃完饭的时间还不回家,驴爸爸和驴妈妈“急得要发疯”,“他们整夜没睡”,“天亮了,他们到处向邻居打听”,“他们也问了所有的孩子”,“他们去找警察”帮助找孩子,连“燕麦谷的狗全都出来搜寻”,结果可想而知。过了一个月,驴小弟的爸爸妈妈“认为一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他们的儿子身上,他们再也见不到他了”,“他们很难过,觉得这样生活下去没什么意义”。这时的驴小弟呢?一天又一天过去,“驴小弟在山上醒着的时候越来越少”,因为他醒着的时候,只有不快乐和失望。他觉得他会永远变成岩石,于是他不想醒了,驴小弟快要绝望了。

故事读到这里,孩子的心一定会再次被那个悬念提起——驴小弟还有获救的希望吗?

转过年的五月,有一天,驴爸爸一定要驴妈妈跟他去野餐,他说,“我们一定要打起精神来。虽然我们的宝贝儿子不在了,我们还是要像从前一样好好地过下去”。接下来,驴小弟的命运出现了转机。驴爸爸、驴妈妈去的地方就是驴小弟变成石头待在那儿的草莓山,而且,驢妈妈就坐在驴小弟变成的那块石头上!妈妈“温暖的体温弄醒了正在冬眠的驴小弟”,驴小弟想喊,可是做不到。这时,驴爸爸发现了那颗能变魔法的红石子,驴爸爸想到了喜欢收藏小石子的儿子(这个想法很关键),说“小宝见了,一定会把它收藏起来”,于是,像是要代为儿子收藏似的,驴爸爸把这颗石子放到了岩石上。

小读者此时一定会想起来在故事的前面,作家为驴小弟变回来设置的条件是什么:其中一个条件就是要把魔法石子拿在手上。驴爸爸把这颗石子放到了岩石上,等于驴小弟把魔法石拿在了手上,虽然驴小弟自己并不知道。现在,驴小弟变回来的条件只剩一个,那就是许愿了。

再往下读故事,真的要佩服作家史塔克对人的内心世界,对亲情的洞察力。当妈妈的体温把驴小弟暖醒,真是母子间心有灵犀—驴妈妈也感受到了驴小弟的存在—她觉得“儿子还活着,而且就在这附近”。驴妈妈说,“在这么可爱的五月天里,我好希望他能跟我们在一起。小宝的爸,你是不是也这么想?”驴爸爸瞧了驴妈妈一眼,好像是说,“这还要你问?”这个时候,如果你是驴小弟,就在爸爸妈妈身边,听着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思念,你会怎么想?当然是想变回来了!接下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驴小弟心想,“我希望变回原来的我!我希望变回原来的我!”结果—“一眨眼的工夫,他就真的变回来了!”

好故事有偶然性的另一半是什么?

写出偶然性,是好故事秘诀的一半,那另一半就是在偶然性中还要写出必然性。坐到驴小弟变成的岩石上野餐,有偶然性,但其中的必然性是大岩石是野餐的好餐桌。驴爸爸把魔法石放在岩石上,有偶然性,但其中的必然性是驴爸爸还思念着儿子,还记着儿子的爱好。到了驴小弟情不自禁地说出心底的愿望,那就更是必然中的必然了—听到爸爸妈妈这么爱自己,驴小弟心里不可能有别的心愿!可见,这个故事的偶然性中的最大的必然性,是亲子间的亲情,是爱!

《驴小弟变石头》的故事的奇思妙想其实是具有逻辑性和推理性的。我曾经说,包括绘本在内的儿童文学的阅读,能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能力。《驴小弟变石头》这样具有逻辑性、推理性设计,设置出有难度的问题又能巧妙解决的故事,对孩子的推测、判断能力都会有所帮助。

好故事的核心是什么?

对于某些故事,比如《驴小弟变石头》这样的故事,光是有趣还不够,还必须蕴含更重要的东西。

这是一个写魔法的故事。孩子们对魔法并不陌生。远到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吧”这一咒语,近到哈里·波特骑的飞天扫帚,无数的魔法故事白天攫住孩子们的魂魄,夜晚也会潜入他们的梦境。可以说,魔法故事是阳光雨露,滋养着孩子心灵中具有深度、力度的想象的种子。然而,还有一种故事播撒着更为神奇的阳光雨露,当孩子们的心灵浸透了这种阳光雨露,就会像童话里迎风而长的巨人,一夜而长大。这种神奇的阳光雨露就是“爱”。

我在前面说过,《驴小弟变石头》的偶然性中的最大的必然性,是亲子间的亲情,是爱。这个故事的就是一个描写爱的魔法的故事—从根本上来说,让驴小弟变回来的不是魔法石,而是爸爸妈妈对驴小弟的了解、爱和驴小弟对爸爸妈妈的爱。当然,从故事中驴小弟变成石头后的无奈以及漫长等待后的失望来看,这本绘本也在巧妙地对父母读者暗示,这样的爱是得之不易的。

在驴小弟与爸爸妈妈惊喜而幸福地重逢之后,故事是以这样一段话结束的—“回到家里,驴爸爸就把那颗神奇的小石子放进铁打的保险箱里。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用到它,但是现在,说真的,他们还会希望什么呢?他们已经有了他们想要的一切了。”

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个故事不仅是在讲述用魔法创造奇迹的故事,更是一个在讲述爱才是世上最珍贵的财富的故事。对于今天的我们,这样一种关于亲情的价值观,既是有深度的,也是及时的。传递出这样的价值观,正是一个好故事应该承载的使命。

朱自强

學者、翻译家、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朱自强学术文集》(10卷)以及《儿童文学概论》《亲近图画书》等个人著作10多种。

猜你喜欢
故事性小弟石头
熊小弟被表扬了
走丢的熊小弟
爱上刷牙的熊小弟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小说叙事如何充满故事性
散文的“故事性”
创作谈:场景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好忙好忙的猪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