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正好是杂志出版500期。
500期,这个数字的背后有太多的意味:无数共同关注的话题,数万篇文章的发表,一次次智慧的启迪与凝聚......所以,这一期尤其需要我们以某种方式来纪念,以某种方式来定格。
走进几位“播种者”的世界,重访那些随时光流逝的“第一次”,问寻收获,也问寻期待。这便是我们想到的方式。
他们,除了在各自领域有着突出而重要的贡献,除了是这本杂志的推动者、见证者以及参与者,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播种者,曾经播种过朴素的想法,播种过无限的热情:创办一本属于中国父母的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杂志,开设一个来自儿科医生诊室故事的栏目,和学琴孩子的父母讲讲“学琴本可以是快乐的”......
当然,远不止于此的是,作为播种者,他们坚持日复一日地认真耕作与浇灌,年复一年地倾注无限热情与汗水,直到我们发出重访的邀请,请他们坐下来停歇回顾时,播种者们才有机会对曾经播种的小小种子,今天的参天大树表示出惊讶:
徐惟诚先生当年不会想到,他提出创办的中国第一本家庭教育刊物,会持续受父母欢迎,已經整整影响了两代中国父母;黄醒华医生当年不会想到,她每天清晨进入忙碌门诊前一封又一封读者来信的回复竟抚慰了如此多新妈妈;周海宏教授当年不会想到,那组《琴凳上下》的文章引起琴童家长如此热烈的反响,甚至没有想到自己今天的庞大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雏形也来源于此;崔玉涛医生没有想到,自己像是一位长跑运动员,《崔大夫诊室》栏目坚持了整整19年,且还有很多很多要说的话。
而当我们把话题转向未来时,作为播种者,他们想到的还是同样的事情:继续播种。
“科普是儿科医生的天职,同时我们的目光不能仅限于关注儿童健康,还要考虑到家庭健康与生活方式......”
“今天,儿童口腔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更有效。”“希望教育成为人生幸福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种压力,一种负担。”
……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很值得。”89岁的徐惟诚老人这样说,“一个人可以很累,但不觉得苦,这是很幸福的事。”
不断播撒幸福的种子,无问西东。这一期,让我们致敬播种者。
恽梅
fumubidu198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