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威
摘要:自聂珍钊教授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理论方法以来,国内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近几年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我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文本实践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综述
近年来,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研究和审视文学在东西方自古有之,并不是新奇的视角和方法,然而将其上升到一种理论形态并初步阐明了它的研究对象、方法、目的、内容等基本理论问题,无疑要归功于聂珍钊教授。自这一理论方法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其反应热烈,在短短几年内已有大量相关研究著述出现,并且还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本文在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及实践研究细致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就,指出其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对策,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 理论研究
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理论方法是由聂珍钊教授在南昌举办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的英美文学研究”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的。他在会议上做了题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新方法新探索》的主题发言,此文后来在《文学理论前沿》全文发表。文中,他对我国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做出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文学批评视角——文学伦理学批评。他详细地阐述了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批评对象与内容,以及思想与文学渊源等,并通过分析古希腊、古罗马经典文学作品,揭示了该伦理内涵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聂珍钊的这篇论文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纲领性文章,为文学研究者打开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随后,聶珍钊连续在《外国文学研究》上撰文,进一步阐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问题,大体上奠定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在《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他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起源、方法、内涵、思想基础、适用范围、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文学的产生最初是为了伦理和道德的目的。”[1](8)因此,从伦理角度研究文学不仅可行而且非常有必要。同时,他还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文学意义上的批评而非社会学意义上的批评,它只是在很多地方借用了伦理学中的一些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时,要考虑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语境,对作品中呈现出的伦理倾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套用当今的伦理标准。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中,聂珍钊不仅指出了二者的相同点,还指出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坚持从艺术虚构的立场评价文学,后者则从现实的和主观的立场批评文学。”[2](11)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中,他认为教诲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审美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是第二属性。同时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如伦理、乱伦、伦理蒙昧、伦理意识、伦理环境、伦理结、伦理身份、伦理选择等,并阐释了它们的意义、功能与应用范围等,为今后的具体研究提供了可资借用的术语。总体来看,聂珍钊从宏观上构建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基本术语、研究范围、意义等,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聂珍钊在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进行梳理、细化的基础上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这是国内第一本详细介绍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方法的专著,是这一研究领域必读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此外,很多国内其他学者也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问题,为这一理论的勃兴做出了贡献。乔国强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管见》中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揭示或接近揭示事物本质关系的批评方法。他认为,既然价值和道德是构成该理论的关键词,那么,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主要内容应该“聚焦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价值取向或道德倾向上。”[4](26)李定清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一文中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讨论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我关系等问题上凸显价值判断和伦理道德的力量,由此产生的理论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而且还推动了人文精神的历史变迁,”[5](45)从而使该理论成为人文精神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陆耀东在《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就该理论的地位、作用、准则和局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口,可以解决其他文学批评方法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6](33)此外,他还指出,对同一作品用不同的伦理准则来解读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先进的、合理的伦理观,反对落后的、非人的伦理观,”[6](34)在文学与伦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坚持重文学轻伦理的原则。车凤成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内在逻辑》一文中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伦理学领域与文学领域之间就文学自身的本质、功能与价值等方面展开的对话与合作,”[7](55)它的前提在于把握道德与审美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另一篇论文《文学伦理学批评中“诸伦理形态关系”辨析》中,车凤成对涉及文学伦理学批评中几组重要的伦理关系,叙事伦理、创作伦理、文学伦理、社会伦理与批评伦理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厘清,为研究者从宏观上把握该理论提供了有益参考。贺晓武在《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中指出,作家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其创作的作品并不产生本质性的影响,虚构的文学作品的道德内涵通常会跟现实中的道德原则相冲突。真正伟大的作品能够“冲击抑制本能的现实道德而指向真正的自由、自觉的生命伦理。”[8] (11)王晨在《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从文学批评的本质、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内动力和后现代语境这三个维度论述了文学批评伦理转向的必然性,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是文学批评理论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9](50)除此之外,还有王宁、刘建军、邹建军等学者从不同侧面为该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体来看,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自聂珍钊教授提出以来,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在学者们对该理论的一些相关问题进一步研究与拓展的基础上逐步成熟起来。
三、文本实践研究
除理论研究之外,很多学者还积极地将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用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大大拓展了当前文本分析研究的视角,同时在实践层面上促进了这一理论方法的繁荣和发展。作为这一理论的倡导者,聂珍钊本人也积极运用这一方法对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展示了该理论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其独特的视角。他在《﹤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中从伦理意识的角度切入,指出文本中多次出现的狮子这个意象象征了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和老人潛意识里生存竞争的伦理意识。老人出海捕鱼体现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老人同大马林鱼和鲨鱼之间的血腥搏斗是按照动物界的伦理进行的一场生存竞争。”[10](80)老人的失败表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伦理越位,不能毫无限度地入侵大自然留给其它生物的领域。”[10](80)以往的《老人与海》研究大多从老人象征人类无穷的力量和勇气视角出发,认为这是人类对大自然征服的象征,以及体现了一种虽败犹荣的可贵精神。而聂珍钊从伦理意识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生存伦理的角度出发,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大大开拓了《老人与海》的研究视野,让人耳目一新。
其他学者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家伦理道德观念产生原因、背景和形成过程及其道德理想和伦理主张等进行研究。赵晓在《﹤奥德赛﹥家庭伦理的文学伦理学解读》中探讨了《奥德赛》中荷马时代的社会伦理道德演变,认为这部作品提出了以夫权、父权为中心,要求夫妻间忠贞、忠诚的家庭伦理,作品倡导的这种伦理秩序不仅在当时社会具有前瞻性,而且也与社会伦理道德演变发展相符合。本文突破了以往《奥德赛》研究基于史诗文本叙事以及母题艺术和人物形象角度分析的局限,挖掘出的伦理内涵开拓了经典作品的研究视野,对于加深经典作品理解有着重要意义。蒋家国分析了劳伦斯小说《白孔雀》中的婚恋伦理,指出小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的“门当户对”的婚恋伦理观的一种否定,倡导一种回归生命本能的“血的呼唤”的婚恋伦理思想,劳伦斯倡导的这种自由、开放、回归自然的婚恋伦理对当今仍有一定现实意义。姜岳斌分析了但丁《天国篇》中的美德伦理思想,认为但丁的天国由“四枢德”和“三超德”构成,表达了他对人类精神继续上升的愿望。徐江清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了小说《卡斯特桥市长》,认为主人公亨察德的人生悲剧在于他个人伦理道德观念的缺失,他的失败和痛苦也是一种伦理惩罚。此外,有的论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探讨作品和现实社会中各种道德现象的关系。例如,俞曦霞的《历史重负下的人伦回归—<国王的人马>的伦理学解读》、杜隽的《论<罗摩拉>中道德问题的现实意义》、范岭梅的《默多克小说<黑王子>的爱欲主题探究》、易建红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中的<海狼>》等等。
除了论文外,还有不少著作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来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聂珍钊主编的《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主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英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文类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有关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分析的专著,具有开拓性意义。武明月的《爱与欲的南方:福克纳小说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结合创作主题、艺术手法和人物塑造等从生态伦理、种族伦理、家庭伦理、女性伦理和成长伦理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福克纳小说蕴含的多维伦理思想,拓展了福克纳小说研究视野。杜娟的专著《亨利·菲尔丁小说的伦理叙事》研究了菲尔丁小说中叙事形式与伦理道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她从英雄人物的人性化、爱情和冒险主题的道德化、解救因素的现实化等角度阐明了小说的伦理叙事特点,将小说的美学内涵和伦理内涵结合讨论,深刻发掘出了菲尔丁小说艺术和道德之间的关系。类似的还有伍茂国的《王尔德创作思想的伦理学研究》、邹建军的《“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马慧琴的《重建策略下的创作:爱丽丝·默多克小说的伦理学研究》、朱卫红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野中的理查生小说》、王松林的《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等著作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文学伦理学分析。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申请了与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相关的课题,仅国家社科基金就有多项课题立项,如《奥斯汀小说中经济叙事的道德主题研究》(2019),《玛丽雪莱小说中的科技伦理思想研究》(2019),《石黑一雄小说的记忆伦理研究》(2018)、《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政治小说的政治伦理研究》(2018)、《英国儿童文学中的国族意识与伦理教诲研究》(2017)。检索国家社科基金数据库发现,与伦理相关的外国文学类立项课题达到30多项,几乎每年都有与文学伦理学相关课题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内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前沿,从历年立项的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文学伦理学批评愈来愈受到重视。其他各级层面的有关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则更多,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
三、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尽管国内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这一理论历史极短,因而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还处在萌芽时期,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框架,缺乏独特的研究方法,缺少能体现学科特性的系统性术语,这使得文学伦理学批评还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在国外。正如有论者所指出,该理论“发展至今还未确立一整套范畴清晰、理论完善、语码规范的文学批评体系”。[11]这导致在实践中学者们对批评理论的理解不透彻、浅尝辄止甚至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在今后的研究中 ,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范畴、理论内涵、核心概念等,不断增强该理论的普适性并更多地付诸于文本实践分析,使该理论朝着完善的学科体系建设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其他学科中积极汲取有益的成分来丰富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任何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建立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一定历史渊源,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研究者也应该扩大视野,从历史学、哲学、伦理学、叙事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借鉴有益的成分来丰富文学伦理学批评。
第二,文本实践分析比较薄弱。首先,从文本研究的对象来看,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分析文本的方法和视野还比较狭窄。目前的文本分析大多集中在外国文学作品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品分析极少,这与理论构建者大多从事外国文学研究这一事实有很大关系。实际上,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具有极强的道德意识,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中国文学作品大有前景。其次,文本分析的模式比较单一。国内大多数研究只是从伦理的视角对某一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其中体现了什么样的伦理观念,研究方式趋于雷同,没有真正挖掘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功用。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某一作家作品集、某一历史时期不同文学作品、小说之外其它文学体裁作品展开研究,进一步扩大研究的思路和视野。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我们还可以从宏观上对世界各国文学作品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从宏观上比较各国文学在伦理角度的差异以及背后形成的原因等,从微观模式走向宏观解读。
第三,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道德内涵之间的关系研究还不深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核心是文学研究,因此文学性应该是其关注的核心。而这恰恰是当前文本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品其伦理内涵传达模式自然有其独特之处,从文学作品的伦理传达的艺术方式入手展开研究,将文学性和伦理的考察紧密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途径。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提出具有开创性意义,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学者在文学批评领域的独特见解,也对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建构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它建立在多元并存和跨学科的基础之上,其多元特征和跨学科性使得它更加具有张力。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学科如与政治、历史、哲学、生态学等交叉和结合将会产生令人期待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的理論方法必将取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并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聂珍钊.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 外国文学研究, 2005(1):8-12.
[2]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 外国文学研究, 2006(2):8-17.
[3]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 外国文学研究, 2010(1):12-22.
[4]乔国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管见[J]. 外国文学研究, 2005(1):24-27.
[5]李定清. 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J]. 外国文学研究, 2006(1):44-52.
[6]陆耀东. 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几个问题[J]. 外国文学研究, 2005(1):32-35.
[7]车凤成.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内在逻辑[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4):55-62.
[8]贺晓武. 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J]. 广西师范大学, 2008(6):11-15.
[9]王晨. 文学批评的伦理转向:文学伦理学批评[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5):50-53.
[10]聂珍钊. 《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J]. 外国文学研究,2010(1):82-89.
[11]宋志宇. 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综述[J]. 吕梁学院学报,2014(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