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国鹏,方桐清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建筑为优势的具有行业特色高职院校。该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创办于2004年,兼有测量专业和支撑建筑类其他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双重职能,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工程施工及运营管理等生产和测绘项目组织管理工作,因此毕业生必须具有复合型技术能力素质[1]。
近年来,该专业积极推行“1+N”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践,通过不断探索,构建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贯通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岗位核心能力“1+N”(一个理论知识模块+N个技能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互聘共建,实现校企培养“1+N”(一个学校教育+N个企业教育);通过专项实训和培训,推行学历技能证书“1+N”(一个高职学历证书+N个岗位技能证书)。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切实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复合型能力,提高了测量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
通过5年实践,“1+N”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企业真实项目驱动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竞赛引领、常态会考、书证融通的专业核心能力评价办法,能满足对学生岗位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职业素质、职业双创能力培养的需要,切实增强了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2]。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始终贯穿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理念和方法,建立以能力训练为主、知识学习为能力服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3];按照岗位群的需要,构建“不重复、不浪费”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培养体系;通过调研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专业五大岗位核心能力为地形图测绘能力、控制测量能力、工程测量应用及项目管理能力、GNSS定位测量能力、不动产测绘能力等。将专业五大岗位核心能力通过对应的课程“1个理论教学模块”和“N个技能实践模块”,构建专业“五纵五横”的能力矩阵,横向上专项技能贯穿不断线递进提升,纵向上综合技能交叉复合迁移拓展。通过常态考核等方式,三年内滚动式地不断重复、不断提升、不断完善、不断贴近企业实践的训练,固化技能,磨练意志,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步养成[4]。
以地形图测绘能力为例,通过测量技术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仪器和CAD软件初步绘图能力,通过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等课程及实训掌握全站仪数字测图及航测成图4D产品生产能力,通过施工测量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公路施工技术等课程及实训掌握地形图工程应用等能力,将地形图测绘能力贯穿三年系统培养,循序渐进,分段实施,递进培养,常态考核(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5年实践证明,这种以能力训练为主、知识学习为能力服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的项目和绩效管理模式,构建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将企业真实的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并与课程任务紧密融合,实现课堂、实训室与企业工地现场环境合一。我们还构建了课程群、专业及工程化训练三级系列化项目等教学体系,推进以“工程化环境、项目化载体、互动式指导、协作式学习、体验式训练”为主要特征的项目教学改革,以实践项目为突破口,打造“师—生—企”学习共同体。学院跟踪行业发展需求,密切行业合作,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专业指导,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
通过组建专业性学生社团,对社团协会的经费、场地和指导进行有效的支持,逐步形成了以专业社团为依托,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以技术应用为路径的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第二课堂作用。社团推行“导师制”和“星火制”,聘请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社团精细培育。鼓励学生依据就业、升学、竞赛、考证等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社团,交叉复合培养技能。认真落实“一个学历证书+N个岗位技能证书”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社团持续开展培训、讲座、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专业技能“比、学、赶、帮、超”良好学习氛围。
项目实施以来,该专业学生在全国比赛共获得一等奖9项、二等奖14项,近百名同学实现了自主创业、获得了国家专利。同时,该专业学生毕业时除了获得高职学历证书外,90%以上学生还取得由行业管理机构颁发的“高级测量员”证书,大部分学生还依据就业岗位获得AOPA(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 无人机驾驶证、施工员、监理员、资料员等一项或多项职业资格证书。多证书制度的实施,不仅夯实了学生专业技能基础,而且增强了学生专业自信,提高了工程技术素养。
建立标准化考核题库,实行会考、约考、多次考,形成常态考核机制(如图1所示),守住岗位核心能力底线。专业核心课程,将每门课程归并成1个理论知识考核模块和N个技能考核模块[6]。理论考核学生随机抽取试卷进行考核,技能考核逐个进行。没有通过的进行补修,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约考、补考,直到通过为止。以施工测量能力为例,将课程重构为1个施工测量知识理论模块和经纬仪钢尺放样、全站仪点位放样、RTK点位放样等3个技能模块,常态考核,人人过关,递进提升。
图1 施工测量能力培养评价流程
鉴于测绘项目周期短、种类多等特点,为提供真项目、真实实训环境等必须依靠大批企业,实现多企协同。本着“双向介入,资源共享,双主体育人”的原则,通过校企互聘共建,打造工程型混编教学团队,使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同时得到一个学校教育、N个企业文化教育。
在实施过程中,校企互建工作站,教师直通一线真实岗位,柔性聘用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使最新技术、企业文化直通课堂,营造了产教融合、校企“双元”的育人环境。
与测绘龙头企业南方测绘集团联合建立了“南方学院”,与徐州测绘设计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学生在学期间人人都能获得真实项目的生产性实训,将传统的经验性积累转化为教育性传递,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将过去人才只能在工作场中“自然成长”转变为在校企合作中“批量培养”。
为加强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互建工作站,教师直通一线先进技术,柔性聘用,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直通课堂。通过访学、培训、国际交流,夯实教师知识基础,拓展学术视野,营造一支宽知识结构、宽学术视野、宽实践领域,精通行业生产流程的“三宽一精”教学团队。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形成岗位技能群,以技能培养为引领,形成教学内容,从而形成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职业岗位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下,以测绘工程空间数据“获取—加工—分析—应用”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形成教学内容,从而构成职业岗位课程,形成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包括技术平台课程、专项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7]的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借鉴国际先进标准,建设国内一流的专业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开发核心能力评测量表,实训任务书、指导书、工作任务单、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等实现标准引领。专业标准在开发过程中要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融入行业岗位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思政元素等内容(如图2所示)。
对照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由家属送入院内治疗,同时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急诊急救护理方法为:
图2 专业教学标准内涵图
积极开展在线学习课程探索,建立“颗粒化”学习资源,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和校级网络课程平台,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结合、虚拟与现场结合、理论与案例结合、课堂与课下结合,依托信息化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方法。
围绕工程测量信息化技术,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原则,本着“集成、共享、开放”的宗旨,整合现有实训资源。以工程测量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按照行业技术要求,建设测绘技术研究中心,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一体化平台实现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技术研究、技术服务等一体化功能。
学生在一体化平台上通过碎片化专业知识的综合和基本专业技能的复合来体验真实职业岗位生产过程,分工协作完成综合实训任务。学生参与教师或企业科研项目,进行技术攻关,提升“双创”素质,从而快速提升学生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素质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成果总结如下:
第一,创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和方法。聚焦复合,抓住实践教学这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建立以能力训练为主、知识学习为能力服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真实企业项目驱动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竞赛引领、常态会考、书证融通的专业核心能力评价办法,满足了对学生岗位专项技能、综合技能、职业素质、职业双创能力培养的需要,切实增强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创建了项目化教学“两化三式”新模式。建设以“工程化环境、项目化载体、互动式指导、协作式学习、体验式训练”为主要特征的项目教学体系,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学习任务,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实现课堂翻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社团驱动、竞赛引领、创新创业,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导师制和星火制精细培育学生专业社团。导师制以专业学习指导、专业技能培训、专业竞赛培育“三专”模式为内涵,目标明确、灵活高效;星火制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模式为原则,培好苗子,创设学生顾问团和讲堂制,形成理念萌发、实践强化、内蕴形成的创新素质养成新机制。社团持续开展培训、考证、讲座、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
第四,常态考核,确保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成效。常态化的标准化理论考试和技能会考,使得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固化为学生的学、练、考,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8]。考核失败后的补修和约考,打破了传统“一张试卷定生死”的壁垒,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了自主的学习机会,为人人过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教学设计[9]。围绕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高职人才培养的岗位核心能力培养,重构专业体系和课程设置,强化核心内容的学习和关键技能的培养,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知识能力量化考核评价体系[10],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