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夏岚
(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偏瘫是躯体功能障碍的常见类型,患者发病后因单侧躯体功能障碍,因此平衡功能将明显下降,患者的躯体活动也因此而严重受限[1]。康复训练是促使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常见方式,但常规训练注重对偏瘫侧肢体的功能锻炼,容易忽视患者的平衡功能恢复[2]。本文总计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入院,分析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的应用,探究其恢复过程中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的具体效果,尤其是研究其对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报道如下。
本文总计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入院,参照先后入院顺序,将其划分为2组。本文研究经过院方批准同意,均将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告知患者及家属,签署同意书。观察组20例,男9、女11,年龄40~70岁,平均(55.4±10.45)岁,发病时间69~87 d,平均(78.01±9.75)d;对照组20例,男15、女5,年龄41~70岁,平均(55.6±10.47)岁,发病时间65~87 d,平均(78.08±9.80)d,两组的病程、年龄、性别等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训练。
1.2.2 观察组
实施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遵循PNF技术原则,训练从易到难,包括:①斜劈:指导并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利用双侧不对称性上肢伸展伴颈部屈曲使躯干屈曲;②上抬:患者仰卧位,俯卧位或坐位均可完成上抬动作,利用双侧不对称性上肢屈曲伴颈部伸展使躯干伸展;③双下肢屈曲伴屈膝模式:此动作用于促进患者躯干下部肌肉的屈曲;④双下肢伸展伴伸膝模式:与③作用相反;⑤躯干的屈曲偏转模式;⑥躯干的屈曲伴伸展偏转模式。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结果,其指标包括:TIS、BI、FMA-LL、FMA-UL评分。
将本文涉及数据全部录入到Excel表格,使用SPSS 20.0软件包处理所有试验数据,为计数资料([n(%)],=0.05为校准数据,x2检验),治疗量表评分为计量资料([n(±s)],(P<0.05)为校准数据,t检验),分析组间数据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经过4周的持续治疗,TIS评分、FMA评分、BI评分相比治疗前,评分明显提升。观察组TIS、BI、FMA-LL、FMA-U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结果对比[n(±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结果对比[n(±s)]
组别/项目 BI TIS FMA-LL FMA-UL对照组 治疗前 64.90±15.95 14.05±3.55 17.00±5.15 27.20±14.65治疗后 78.05±14.20 18.25±3.45 26.65±4.85 35.35±16.90观察组 治疗前 63.09±16.50 26.25±17.45 16.78±4.87 26.25±17.50治疗后 86.29±11.80 41.55±19.65 30.65±3.20 41.55±19.60
平衡功能紊乱时偏瘫患者常见症状,也是正常恢复训练中容易忽视的症状,尤其在肢体功能恢复后经常会因为平衡功能异常而导致其不能正常开展日常生活,研究表明平衡功能异常时将难以均衡,更无法实现规律性运动[3]。PNF技术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康复治疗技术,目前对其应用研究文献尚且不足,还需要进行深入探索。
本文上述研究中,两组患者经过4周的持续治疗,TIS评分、FMA评分、BI评分相比治疗前,评分明显提升。观察组TIS、BI、FMA-LL、FMA-U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在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中具备显著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就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实施PNF技术躯干模式强化训练,具备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