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存,陆永光,黄军章 (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 钦州 535000)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也称为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通常可分为慢-快型、快-慢型两种[1]。其中小儿发病主要是5~6岁,成人发病主要是40岁以前,以中青年人发病居多。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的心功能不全、心绞痛、乏力、紧张、烦躁、心悸等表现,严重时还会晕厥或休克。导管射频消融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疗效比较确切,安全性较高[2]。但常规消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治疗后仍可能残存慢径,容易引起疾病复发。因此,需要对这种治疗方法加以改进,采取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以提高疗效。基于此,本文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VNRT常规方法消融成功后残存慢径的患者84例,研究了AVNRT经常规方法消融后残存慢径采取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后电生理特性变化以及临床疗效。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AVNRT常规方法消融成功后残存慢径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3~75岁,平均(45.2±3.3)岁,消融前残存慢径有效不应期(ERP)(285.85±47.46)ms,残存慢径最大AH间期(A-Hmax)(307.12±58.24)ms;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4~76岁,平均(45.4±3.2)岁,消融前残存慢径ERP(284.54±48.26)ms,残存慢径A-Hmax(308.49±57.61)ms。两组性别、年龄、消融前残存慢径ERP、A-Hmax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为AVNRT经常规方法消融成功后残存慢径的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及判定标准,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对治疗不耐受或不配合的患者。
1.2方法
1.2.1电生理检查:对所有患者行局部麻醉,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6F血管鞘,植入10极导管,至冠状静脉窦,右股静脉穿刺,置入血管鞘,置入4极电生理标测导管,至高位右心房希氏束及右心室。同步记录体表、心内心电图[3]。分别对心室、心房进行程序刺激、递增刺激,对房事传导特性、心动过速诱发方式加以观察,符合AVNRT诊断标准。
1.2.2导管射频消融:确诊后,采取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行中位法、下位法慢径改良。在希氏束、冠状窦口之间,下方三分之一位置,对碎裂心房A波进行寻找,A/V<0.5,设定25~40 W的放电频率,15 s的消融时间。如果没有出现交界性心律,则停止放电,重新标测。如果出现交界性心律,增加到60 s以上的放电频率,如果期间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室房阻滞等,则停止放电。放电完成后采取程序刺激,对消融结果加以检验,注意将希氏束避开,直到消融成功[4]。
观察组采用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方法治疗,取右前斜位30°,使用大头导管,跨越三尖瓣环,进入右心室,然后逐渐后撤,对导管加以调整,到达冠状静脉窦口上缘水平位置,发现心电图内极小A、大V波,将此作为消融起点。消融放电后,轻微后撤导管,适当顺时针旋转,与上一点保持相同水平,A波稍增。该点消融放电后,将导管继续后撤,出现大A波、A/V≥1,将此作为消融终点。放电功率为25~35 W,每点消融时间为30~60 s。逐点消融过程中,如果有交界性心率出现,则将该点消融时间延长到90 s。消融线径完成后,采取心内程序刺激,如果有心动过速发作,对上述线性消融重复进行,达到消融终点后结束[5]。消融终点为,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心腔内程序刺激,无诱发心动过速[6]。
1.3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残存慢径ERP、A-Hmax,以及1年期复发率。
2.1两组治疗前后ERP及A-Hmax对比:治疗前,两组ERP、A-Hmax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RP(321.75±68.16)ms高于对照组的(285.85±47.46)ms,观察组A-Hmax(278.84±32.46)ms低于对照组(307.12±58.2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残存慢径ERP(ms)治疗前 治疗后残存慢径A-Hmax(ms)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284.54±48.26321.75±68.16①308.49±57.61278.84±32.46①对照组285.85±47.46285.85±47.46307.12±58.24307.12±58.24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两组1年期复发率对比:观察组1年期复发率0.00%(0/42),低于对照组的19.05%(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VNRT是一种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类型,也是临床上比较多发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根据现代电生理标测及射频实践证明,AVNRT的折返环,并不是仅在房室结结构内存在,而是包括了心房与房室、房室结之间不同位置的两条路径,以及两条路径之间的心房组织。利用导管射频消融的方法治疗此类疾病,在临床上已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应用,实现了从消融阻断房室结向房室结改良、从直流电消融向射频消融、从快径改良向慢径改良的转变[7]。但常规方法消融治疗,可能难以对慢径产生足够损伤,或将慢径消除,因而治疗成功率相对较低。而Koch三角基底部或更高水平的横向线性消融,能够对慢径传导更有效的损伤或阻断,从而避免AVNRT的复发。该方法以慢径解剖分布特点为基础,能够对常规消融方法进行有效的补充,加快慢径传导的损伤及阻断速度,进而提高疗效。对AVNRT患者,经常规方法消融后,残留慢径的患者,通过行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的方法治疗,治疗后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同时对残存慢径阻断成功率较高,心动过速复发率降低[8]。可见,线性消融在AVNRT患者经常规方法消融后,仍有残存慢径的患者中,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术式加以治疗。该方法临床效果满意,对于AVNRT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复发率的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减轻了社会负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对AVNRT经常规方法消融后残存慢径的患者,采用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的方法治疗,能够体现出明显的电生理特性变化,有效改善患者相关指标,降低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