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小儿厌食的用药规律研究

2020-04-22 13:21武祎文袁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7期
关键词:消食麦芽方剂

武祎文,袁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0 引言

小儿厌食是指患儿长期食欲下降或消失,食量减少,甚至拒食的摄食行为异常,易引起患儿消瘦、免疫力低、营养不良,严重者出现佝偻病、贫血及呼吸道反复感染,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与生长发育[1]。本病多见于1-6岁的儿童,城市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胃肠动力不足、胃肠黏膜结构破坏、肠道菌群失调、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2-3]。治疗上,目前尚缺失疗效明确的系统治疗措施,主要以助消化剂、促胃动力药、微生态制剂、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药物改善患儿症状[4-5]。这些药物虽在缓解患儿厌食症状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患儿症情易反复,甚至出现或轻或重的副作用,未能取得满意的长期疗效。中医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治疗小儿厌食,临床上能有效改善厌食患儿的症状,且疗效可靠,能够弥补现代医学在小儿厌食治疗方法上的缺失,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对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并探究用药规律,以服务临床。

1 文献来源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9年9月关于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词包括中医药、小儿厌食。检索全文:中医药AND小儿厌食。

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1)纳入的文献包括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名家经验、典型医案;(2)治疗方药为中药内服汤剂,包括经方、自拟方;(3)处方药味完整、药量准确、主治证型明确、疗效明确。

2.2 排除标准

(1)综述、动物实验;(2)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穴位贴敷及西药,无法明确是否是中药疗效的临床研究;(3)治疗方药为外用汤剂;(4)不同文献中同一个医家相同的方剂。

2.3 方剂药物的名称规范

参照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文献内方剂包含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一。如六神曲录入为神曲;内金录入为鸡内金;扁豆录入为白扁豆;稻芽录入为谷芽;生地黄录入为生地;炒白术与白术均录入为白术; 炒麦芽、焦麦芽、生麦芽均录入为麦芽;生山楂、焦山楂均录入为焦山楂;制大黄、生大黄均录入为大黄等。

3 数据分析

将规范化后的数据逐项录入Medcase V3.2 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录入完成后,由双人负责数据审核,保证数据源的准确性,建立医案采集、存贮数据库。运用加强关联规则、运算模型,对药物频次、性味归经、组方规律、新方分析等数据进行挖掘。

4 结果

根据关键词,共检索出553篇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得到383篇文献,436首方剂,涉及中药212味。

4.1 中药频次统计

采用频次统计方法,对436首方剂进行分析,按使用频次排序后,选择使用频次36次以上的中药,共计30味(见表1)。用药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是白术、焦山楂、甘草、茯苓、麦芽、陈皮、神曲、鸡内金、砂仁、山药。

4.2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关联规则可以挖掘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支持度、置信度是两种常用的方法,支持度表示规则的出现频率,置信度表示规则的可信性[6]。设置支持度0.32,置信度0.56,得到治疗小儿厌食的中药药对17个(见表2),药物内关联规则结构图,见图1。

4.3 基于聚类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聚类分析其本质为探索性分析,能够根据个体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使同一类别的个体拥有尽可能高的同质性,而类别之间则具有尽可能高的异质性[7]。本研究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对436首方剂中涉及到的所有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出7组治疗小儿厌食的核心组合新方剂(见表3)

表1 治疗小儿厌食方剂中频次>36 的药物

表2 基于关联规则的常用药对模式

图1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内关联规则结构图

表3 基于聚类规则的新处方分析

5 讨论

厌食的脏腑主要责之脾胃,且与肝、肾、肺脏密切相关。现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本,皆为脾胃损伤,不能调和,则饮食运化功能失常,导致食欲下降,不知饥饿。论治多从脾胃、肝、肾、肺,都能有所成效。

数据挖掘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寻找数据中的有着特殊关系性的信息的过程。数据挖掘是对较大的数据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可用来预测总体未来的走向。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数据本身来发现隐藏在其内部的相关性,从而找到潜在的规律以及看似杂乱无关的数据之间背后的联系。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运用于中医药领域,是中医药规范化的必经之路,适应于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5.1 药物频数、频率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12味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得出频率最高的前三位中药分别为白术、焦山楂、甘草。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各代医家盛赞其补脾益气之功,《本草新编》称其:“可升可降,除湿消食,益气强阴……往往可用一味以成功,世人未知也”可见白术在益气消食方面尤为专擅,独此一味即可病除。《本草择药纲目》言白术可:“温中去脾胃湿,除脾胃热,强脾胃气,进饮食,和脾胃以生津液”。且白术在厌食的不同证型中,均有重要作用。既可健脾益气,又可化湿健脾,又能与升散药同用调肝,或与养阴药同用益气养阴。现代药理学研究从分子、细胞等层面,显示白术在治疗多种胃肠道疾病中均有积极作用,例如可明显促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从而调节胃肠运动。亦有研究表明白术可改善肠道菌群,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肠道稳态[8]。焦山楂,为山楂去除杂质及核清炒至表面焦褐,内部黄褐色。其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以消食行气为所长,《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山楂:“为其味酸而微甘,能补助胃中酸汁,故能消化饮食积聚,以治肉积尤效”。小儿具有脾常不足的特点,《本草择要纲目》中提到生山楂:“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焦山楂经过炮制后,减弱对患儿脾胃的刺激,增强消食助运的功效,意即“焦香醒脾”。山楂中富含的维生素、有机酸及淀粉酶可增加消化酶分泌,提高酶活性,故能消食开胃,提高患儿食欲。研究显示,山楂在炮制过程中,所含有机酸随着炒制时间适当延长(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增加,消食化积的能力随之提高[9]。另外,焦山楂还可抑制脂肪酶活性[10]。甘草,在诸多方剂中为使药,不作为治疗小儿厌食的特殊药物,故不予详细讨论。

对治疗小儿厌食的方剂的药物进行类别划分,发现临床多使用消食药(焦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谷芽)、理气药(陈皮、木香、枳实、枳壳)、补气药(白术、山药、党参、太子参、白扁豆)、化湿药(砂仁、苍术、厚朴、藿香、白豆蔻)、利水渗湿药(茯苓、薏苡仁)等。小儿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难以运化,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液不化,则水湿内停;饮食积于内,久而化热,则成湿热;长久以往,纳食减少,则脾胃气虚。因此治疗原则为运脾开胃,治法以消食助运、化湿行滞、补脾益气、理气健脾为主。

5.2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规律分析

分析药物四气属性,治疗小儿厌食的方剂主要以温、平性药物为主。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寒易热,临床治疗小儿厌食宜以温补为主,避免使用大辛大热之品扰乱阴阳平衡,善用平性药物也是小儿用药的特别之处。

分析药物五性,以甘、辛味之药最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虚损、和中缓急的作用,厌食小儿或脾气虚,或胃阴不足,当以补益为主,常用白术、党参等补气健脾。辛味“能散、能行”,可行气化湿,厌食患儿在病程中可出现脾湿中阻,以其辛散化湿邪,恢复脾胃气机,常用陈皮、砂仁等辛味之品化湿健脾。

分析药物归经,结果显示治疗小儿厌食药物归经,主要是脾、胃、肺、肝,与小儿厌食病位主要在脾胃相符。《杂病广要》曰:“脾胃位于中而最易受伤,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于小儿来说更是如此。以归脾、胃经之药直驱其害,则能药到病除。肺主气,脾胃为气机之枢,肺的宣发功能可将脾所运化之精气布散。另外,长期厌食的患儿抵抗力下降,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二者相互影响,是为肺脾合病。肺脾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常以肺脾同治,如使用山药、党参、太子参等药,同补肺脾之气。若小儿情志不遂,时常哭闹,则肝失疏泄,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发为厌食。以白芍、柴胡等调达肝气,达到“抑木扶土”的目的。

5.3 关联规则药对讨论

结合关联规则中药物使用模式,最终形成了白术-茯苓、白术-焦山楂、陈皮-白术、陈皮-茯苓、陈皮-焦山楂、茯苓-焦山楂等治疗小儿厌食的高频药对,这些药物同时为频次较高的单味药。以上研究结果说明常用药对主要是由补气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理气药等组成,体现了补气健脾、消食化积、理气化湿等治法。

观察高频药对可以发现,白术在治疗小儿厌食的方剂中频次最高,是治疗小儿厌食的重要药物,在关联规则中,白术—陈皮、白术—茯苓、白术—甘草这几种配伍的支持度与置信度较高。白术、茯苓、陈皮、甘草,此四味药为异功散的主要组成部分。异功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而成,形成补运兼施的治法,体现了“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思想,也体现了小儿厌食的基本原则。异功散加减可用于治疗各种证型的厌食患儿,达到醒脾助运的目的。另外,焦山楂是与其他药物关联最多的药物,其中置信度较高的为焦山楂—神曲、焦山楂—麦芽。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三者合称为“焦三仙”,是消食化滞的常用配伍。麦芽长于消化淀粉类食物,山楂善于消肉食,神曲利于消化米面类食物,三者合用,可增强消食之力,恢复脾运。小儿厌食,病位在脾胃,药物炒焦后可入中焦,直达病所。现代药理学研究称炒焦药物发生了化学反应,其中产生的5-羟甲基糠醛(5-HMF) 是增强药物消食功能的原因[11]。

5.4 聚类规则新组方分析

聚类规则整体体现出消食化、化湿、补虚3种治法。A1以焦三仙加陈皮、鸡内金,体现了运脾开胃的治疗大法。A2列体现出的病机总体为脾胃湿热,虽厌食多归纳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胃阴亏虚几种证型,但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常出现喂养不当的现象,如过予肥甘厚味或煎炸食品,加之小儿阳常有余,内伤饮食易化热,从而使湿困阻中焦,易形成以湿热为主的病理变化。方中白术、茯苓、化湿利水,藿香、胡黄连清热化湿,槟榔、莱菔子行气消积,砂仁化湿开胃,整体达到清热化湿,消食和胃的作用。A3列为异功散加焦山楂,为健脾益气兼助运之方,适用于脾胃气虚的厌食患儿。A4列与A3列方义相似,以异功散为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太子参作为补气药,其性更为平和,更适应于小儿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再加焦山楂、麦芽、鸡内金、砂仁、山药共奏健脾益气消食和胃之功。A5列中苍术、厚朴、陈皮是平胃散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苍术为君,厚朴陈皮为臣,可燥湿健脾、行气和胃,被称作“治脾圣药”,现今诸多健胃方剂均出自于此。加以焦山楂和鸡内金,适合脾虚兼有湿滞的厌食患儿,临床可见腹胀不欲饮食,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疲乏嗜睡的症状。A6列为加味异功散(《不知医必要·卷四》)再加焦山楂、鸡内金、砂仁,加味异功散较异功散而言消食力量更强,全方健脾消食,适用于脾失健运同时兼有嗳腐等食积症状明显的患儿。A7列主要药物与养胃增液汤相同,山药、石斛、麦冬、沙参、玉竹益胃生津,乌梅生津止渴,再与消食力较缓和的麦芽同用,保护阴液,又可达到助运的目的。7列药物形成7首新方,配伍合理,适应的证型明确,可用于不同证型厌食患儿的治疗。上方多用消食、化湿、补气、养阴的药物,药证相对,亦可体现小儿厌食与运化失常、湿滞、气虚、阴虚等因素密切相关。

6 小结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规则对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进行了数据挖掘,结果发现该病涉及“脾、胃”与“肺、肝”相关,治法以补气健脾、消食化积、行气化湿、益胃养阴为主。对小儿厌食的诊疗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因其纳入文献数量有限,并与临床实际有误差性。研究仅涉及方药,未涉及剂量,另外此次使用关联原则与聚类分析进行数据挖掘,方法上也具有局限性。后期可进一步整理出临床症状、舌、脉等资料,以深入研究小儿厌食的中医论治。本研究所得高频药物、核心组合和新方在临证时还需辨证施治,以期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猜你喜欢
消食麦芽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消食药膳方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妈妈被妖怪抓走了
妈妈被妖怪抓走了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何谓中医“七方”
我家秘方
食欲不振喝点山楂茶
红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