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 面向未来 指向生活

2020-04-20 11:09张晓笑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教学

张晓笑

摘要:科学小品文是在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或试验的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近年来,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不断得到重视,科学小品文在生活实际中得到普遍运用。笔者试着立足课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小品文写作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总结的能力,以《蝙蝠和雷达》为例,对科学小品文教学进行“复位”探索,从教学文本的解读切入,确定相对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实施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科学小品文   教学  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语文课程学习的两大任务: 一是学习文中语言文字的规律;二是迁移运用语言文字。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具体体现。

教材中一篇篇课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培养孩子记叙、阅读、表达、思维能力。科学小品文,是在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或试验的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思维、表达都有明显的特点,有必要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规律,并迁移运用。可是,由于小论文没有记叙文那样优美的描写、曲折的情节和动人的情境,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者关注文本介绍的科学知识,却忽略了语言规律的习得。第二,教者没有文体意识,不管是小论文还是其他叙述、描写类的文本,都采用相同的教法、学法。

都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那么,如何从语用的角度切入文本,发现语言文字规律,学习并迁移运用?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和雷达》为例,进行了初浅的研究。

一、解读文本,确定内容

(1)关注行文脉络——揣摩谋篇布局的匠心。新课程标准指出,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二学段,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指向“段”的学习与运用。在探究试验的过程中,本文列举了许多的试验过程,而试验过程也是根据“试验准备——试验条件——试验过程——试验结果”进行展开描写。但尽管如此,三次试验过程的写法不尽相同。

(2)关注语言表达——体会遣词造句的情味。应该说,不同的文体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文体特征。要领略这种特征,就必须牢牢抓住文本语言。如果我们缺失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就丢掉了语文的真味。其实,小论文短小精悍,用词考究,表意准确,细细品读会发现有着独特的魅

二、关注特点,制定策略

基于以上的文本解读,笔者清楚地认识到小论文有三大特点:1.语言准确;2.思维严谨;3.行文有序。那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这些方法呢,笔者采用了以下的策略方法。

(1)对比中,感受用词准确。为了揣摩行文中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笔者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通过“去掉关键词、对比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点,从而了解小论文中的用词之准确。如,感受下面句子中“反复”、“终于”用词准确这一特点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下面问题:1.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2.这两个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通过对比研读,从而认识到小论文用词准确的特点。①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②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2)引读中,训练思维严谨。在小论文的所有语言特点中,小学生最难以领会的是语言的逻辑性。但语言和思维的逻辑性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并且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表达,因此从语用的角度看,我们更需要把握小论文学习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维严谨性的训练。

《蝙蝠和雷达》一文中最具逻辑性的语段,当数描写蝙蝠夜飞本领高超的第三自然段。对此,笔者首先利用“引”和“读”的方式,将原文先后去掉关联词、打乱句序(如图所示),用引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一根极细的电线,它能灵巧避开。怎么飞,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借助引读,笔者指导学生厘清每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发现前后两句之间的层层递进以及这一连串关联词的妙用,从而充分地领悟这一段文字的逻辑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对复杂的文本,更利于学生在指向语用的练写中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3)思辨中,感受行文有序。小论文的严谨不仅体现在用词的考究,思维的严密,在行文上也是非常的有序的。本文在表达试验过程中,条理清楚,语言简洁。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以下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发现本文行文有序,特别注意了详略得当,把相似的内容并为一段,使文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这不仅表现在“段”上,“篇”上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进一步让学生自主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试验验证——结论启示”的顺序进行阐述的。通过这样“段”到“篇”的不断思辨的训练过程,学生逐渐领悟了行文有序,详略得当的方法。

三、迁移规律,实践表达

(1)聚焦“点”,构思“段”。在小论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科学内容的灌输,但对揣摩写法有所淡化。语用指向下的小论文教学,“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表达,才能更好地把握语用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找到合适的语用训练点,提高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

本文的迁移依据学段特征,笔者先进行段落写法的迁移运用,笔者拿出一处科学家发明电子蛙眼的试验过程,引导学生借助学习语言中总结的方法进行实践表达。

科学家们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放入青蛙和在笼子里挂着几只死苍蝇,让他们共同生活。一次放入青蛙和在笼子里同时放入活苍蝇和挂着几只死苍蝇。过了几天,发现活苍蝇一只也没有了,而死苍蝇依然挂着,一只也没有少。

不难发现,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非常强,用词的准确性,详略得当等都在作品中有了体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在段的构思上也逐渐明晰。

(2)聚焦“面”,布局“篇”。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在“段”的练习基础之上,势必要迁移“篇”的写法。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青蛙和电子蛙眼之间的联系,并迁移写法展示《青蛙和电子蛙眼》的探究过程。

此过程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展开练习,层层递进,既给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更是培养了学生整体布局、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衔接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聚焦“类”,旁引“通”

小论文的形式不仅一种,还有很多方式的表達方式。《蝙蝠和雷达》的教学只是“抛砖引玉”,旨在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还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的文本,共同探索发现其他小论文的逻辑之严谨,语言之准确,表达之情味,从而提升学生对小论文表达方式的认知。

指向语用,就要让小论文教学立足于语文,指向其他学科,指向实践。很显然,小论文的教学在科学课中的运用就更为明显。于是,笔者还展示了以前学生写的关于探索类的小论文,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也丰富学生对小论文的认知。

综上所述,小论文虽然难教,但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找准语用的起点,夯实语用的基础,习得语用的方法,提升语用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效,使语言文字运用真正成为语文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小龙.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1

[3]邓玉琳.《“学写小论文”习作教学设计》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16.7

[4]郑兴利.关于语用学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学刊,2006

[5]程黎君.“语用”教学为何不易——浅谈小学高年段语用教学目标的落实[J].小学教学研究,2013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教学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浅谈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