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
重视政治学科教学,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打造高品质的思想政治課堂至关重要。高考,已经转向对学生学习能力、对政治学科素养的考查。因此,政治学科的教学模式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高考改革的变化。政治学科的教学,教师已经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思考、分析、理解政治现实。政治学科新高考改革变化在试题的设计方面,题目的设计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不断创新,对学生四大能力、五大核心素养的考察占据较大分值。因此,要使学生适应政治学科新高考改革变化,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转换思维、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结合对政治基础知识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政治课堂“疑—探—展—评—练”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是点题之要,探讨交流进而思想碰撞到凝聚共识的过程是重中之重,展示环节则是点睛之笔。因此,小组建设应重视起来,组员之间应当合理搭配,使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和讨论过程中益智增才、收获丰硕,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
一、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载体
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做好小组建设对于一个班级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小组是当下班级中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我们学校所有班级都已着手分组,但我们必须得问问自己:我们的小组利用的怎么样,我们是否是在走形式,只是在追求“热闹”或是“小打小闹”去了。
(1)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合作学习首要解决的问题。小组量化,加分、扣分制度在小组成立初期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课改的深入靠严格的规章也慢慢显示了其局限性:第一,特别注重加扣分的小组一心为了分数,甚至不允许出现任何的“不公平”,否则就会导致课堂混乱,造成部分小组和成员之间的矛盾。老师头疼、学生舍本逐末。第二,有些小组开始厌倦,对分数失去了兴趣和追求的激情而失去学习的动力。我从高一就开始分组,一直都致力于制定严格并严密的规章,还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它,班主任完全被绑在班级里,耗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我们都知道规章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怎么完善都是外部条件,我们需要的强大且持久的助推力只能从内部去找。班主任都很重视班风建设,而现在的组风建设相比较而言范围小,人员少,易于开展,效果也容易实现。读完《最牛高三班是怎样炼成的》以后,我就想到从组员的幸福指数抓起,我想要达到的效果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幸福,是每个学生对班级深厚的感情。
(2)要培养成员的幸福感,首先从学生的归属感开始。从制定组名、组标、组歌和组誓词开始,再在全班用四周的时间开展各项特色活动:班级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比赛是其次,发奖不是重头戏,重要的是全组为了一个目标而去共同协作的过程。 通过这些活动把每个组的成员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让学生从拼搏与坚持中创造和享受幸福。以目标为抓手来正组风。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大学目标,,各小组单科和总分挑战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内思想大讨论:靠什么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只有靠拼搏和不断的坚持。为此,每个小组共同约定学习时间和过程规则,制定各科计划和方案等。比如有两个组自行约定晚饭30分钟后到教室能挤出10分钟的时间来共同听写单词;有一个组约定中午12:50到教室共同复习当天知识。自此,班级开始激情澎湃。班训制定了两周虽没有成行,但学生在目标板上写的“我们一起,杀进大学”不就是我们共同约定并为此而进行的拼搏和坚持吗!
(3)要把学生合作学习下的幸福感扩大化。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被人称道和关注的心理满足。我们需要把这种满足感扩大化。我为此进行大肆的宣传和高强度、大范围的曝光。只要做的好的小组就会被展示并进入班级相册。在教室,教室外,年级甚至在年级外,我会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得不提到一组。这是一个分组时垫底的组,但是现在是全班公认的强组。全组的目标只有一个定在年级150名,其他都定在前100,这是一个不断给其他组施加影响与压力的组。有个学生叫郭峰,进班是400名的成绩,但是他每次都给自己定同样的目标:年级前100名,我问过他,他很有信心:因为被分到了一组,一定行的!
如果学生都感到幸福,并为幸福而努力,互相帮助与监督,那我们的合作学习肯定能出现各组百花齐放的效果,我们的政治课堂“疑—探—展—评—练”模式的运用必定得心应手。这何尝不是老师的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