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材“隐性情感因素”的挖掘

2020-04-20 11:46伍洋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伍洋

摘    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隐藏于教材之中的隐性情感因素往往被忽略。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内容为例,提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通过发挥想象、借助背景资料及思辨等途径,有效挖掘教材文本中的隐性情感因素,推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關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隐形情感因素    新视野大学英语

教材作为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一个纽带,围绕教材展开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进行着认知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发生情感信息的交流。卢家楣教授将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分为四类,即内含显性情感因素、隐性情感因素、悟性情感因素和中性情感因素的教材内容[1](690-694)。其中,内含隐性情感因素的教材内容是指隐藏于教材文本之中,没有用文字直接表述出来,但通过挖掘使情感色彩得以显现的教材内容。

内含隐性情感因素的教材内容是指本身虽不带明显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内隐情感因素的教材内容。

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能只注重工具性,还需兼顾人文性[2](2-10)。大学英语教材的编排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题涵盖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方面,充分体现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内涵。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由于隐性情感因素往往隐藏于教材之中,并没有用文本直接描述,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忽视,没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导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情感互动缺失。大学英语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仔细分析并挖掘教材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再辅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教书”与“育人”一体化目标的重要手段。

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内容为例,深入剖析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隐性情感因素。

一、发挥想象,触发情感、引起共鸣

在人类情绪发生途径中存在一些特殊途径,其中之一是通过想象产生情感[3](42-47)。正因为人类有这样一种特殊的情感发生机制,为教学中教师凭借想象弥补教材内容中所缺乏的表面情感因素,而为隐性情感因素的发生和凸显提供了可能性。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投入的互动过程,而教材则为这一互动提供了基础素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填补课文空白,达到凸显隐性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目的。比如在A Good Heart to Lean On(《善心可依》)一课中,通过刻画身残志坚的父亲的形象,作者将对已逝父亲浓浓的思念之情和内疚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When I was growing up, I was embarrassed to be seen with my father. He was severely crippled and very short, and when we would walk together, his hand on my arm for balance, people would stare. I would inwardly struggle at the unwanted attention.”[4](54-56)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对父与子在街上行走的姿态细节描述,想象父子二人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当时年少不经事的儿子是多么不情愿在路人或讶异或同情的注视下,搀扶着腿脚不便的父亲,一步一步费力地向前移动;而父亲作为一个成年男子,又如何鼓足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带给他的屈辱和压力,依然坚毅而乐观地拥抱生活、热爱生活。通过在阅读过程中开发想象力,学生能感悟到身材矮小的父亲身上蕴含的巨大能量,亦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文章的主题”More than I realized, Dad has helped me keep my balance”。意即,从生理角度而言,身材矮小、腿脚有疾的父亲需要依靠体格康健的儿子获得平衡,而从心理角度来看,正是父亲用坚强意志和笑对人生的勇气,帮助成年后的儿子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教会儿子“不为生活中的琐事而抱怨”“不盲目去羡慕别人的好运气”及“永远心存一颗‘善心”。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谈自身感受,达到凸显隐性情感的目的。父子关系,尤其在中国,一直是比较微妙的。“父亲”对于孩子而言,象征着威严和沉默,同时是一种无时无刻的监视和限制,但其实隐藏在父亲的沉默背后是深沉到无言的关爱和期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借助课文中的父亲形象,教师也能引导学生体会当代父子关系这一话题,使学生们消除对父亲的误解,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父亲。

作为接受教育的一端,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策略及学习效率深受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情感素养的影响[5](48-50)。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学生的情感建构,教学只能流于表面,无法“由表及里”,缺乏深度和内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应该以构建学生的“情感世界”为出发点,善于捕捉情感育人的契机,建立起“教师—教材—学生”三要素之间的有效关联,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通过自身相对成熟的情感素养不断影响和熏陶学生的情感,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以情促知,情知并进”的理想化效果。

二、借助背景资料体会情感、渲染主题

教材是人化了的物,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的一个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情况,也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阶级、时代的需要向学生提出的学习内容,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志[3](4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钻研文本,将课文的背景资料引入课堂,有利于挖掘隐性情感内容,使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章主旨得以更为深入地体现和领会。

课文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简单介绍了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分别是“the Statue of Liberty”“Barbie”“American Gothic”“Buffalo Nickel”及“Uncle Sam”。教师在教授此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每一个文化象征的历史背景,以及背后承载的历史意义,对美国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坐落于美国纽约港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象征着美国的自由民主精神。自由女神像由法国雕塑家弗雷德里克(Frederic Auguste Bartholdi)设计完成,然而,这座巨大的雕像并不是一次建造完成的,而是由雕刻师将雕像分成不同的部分单独铸造,然后用集裝箱从法国运到纽约港。自由女神像象征了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和美国13个殖民地之间的盟约和友谊,同时,矗立在纽约港的入口处,自由女神像俨然成了全世界的灯塔,迎接了几百万移民的到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是真正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外,其他民族均来自世界各地。有些是为了摆脱饥饿,有些是为了自由地选择宗教信仰,大多数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篆刻在自由女神像基座上的一首Emma Lazarus的诗: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Send these, the homeless, tempest-tossed to me,/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这首名为“The New Colossus”的十四行诗,反映了美国建国精神之本,即以宽广的胸怀迎接最落魄的流民,自由女神不仅是一座铜雕像,还是所有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寻求美国梦的新移民的希望女神。

关于水牛镍币“Buffalo Nickel”,课文只是一笔带过,“it honored a pair of connected tragedies form the settlement of the American frontier - the destruction of buffalo herds and the American Indians”,不能忽略的是与此相关联的“西进运动”(Westward Movement)。西进运动是指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的运动,始于十八世纪末,终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然而在西进运动的进程中,大批印第安人遭到白人的残害、屠杀,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则被驱逐流放到更偏远荒凉的“保留地”,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文明被毁坏,印第安人作为人类几大人种之一,整体被基本灭绝。因此,印第安人被迫迁徙之路也被称为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教师应当将这一背景知识传递给学生们,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野牛镍币承载的历史意义。

课程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What symbols do you think uniquely Chinese?”鼓励学生使用所学英语知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恰恰也是大学英语课程肩负的重要使命。

三、通过思辨升华情感、提升素养

英国英语教学专家杰里米.哈默(Jeremy Harmer)在著作How to Teach English(《怎样教英语》)中提到:“问无趣又不合适的问题会让最有趣的文本也大打折扣,而一些充满想象力和挑战性的任务会使最平淡无奇的文章变得生动有趣。”[6](70)由此可见,将“思辨”引入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质疑、交流兴趣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时能进一步凸显教材中内隐的隐性思想情感。

例如,第三册第九单元的课文Legal and Moral Implications of Cloning的课堂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到关于克隆技术的几个常见问题解答,比如克隆人类的可能性,以及克隆体和母体之间存在的差异等。虽说是一篇科普类性质的文章,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客观地讲述了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无明显的感情色彩,但仔细斟酌和品位,仍可体会到文字背后隐含的作者对于克隆体的深切人文关怀。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根据石黑一雄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Never Let Me Go(《别让我再走》),通过作为克隆人的女主角在片尾处的独白“我不确定的是,我们的生命同我们所救的人真的有天壤之别吗?”(What Im not sure about is if our lives have been so different from the lives we save.),让学生思考一个辩题“Is it morally appropriate to clone humans in order to harvest organs?”使学生跳出文本,更好地体会到克隆人类对于社会而言在法律和道德上的内涵意义。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在“情感-人文素养”的建构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当善于对教材中的文本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并通过细致加工提炼出文本中潜藏的情感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情感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升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中每个教学细节都折射着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素质。一堂有质量的英语课绝不能只是照本宣科,亦不能只是割裂的知识、孤立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隐性情感因素,加强对学生“情感世界”的良性建构,使情感教育服务于认知教育,“以情促知,情知并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独立见识,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起教育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发掘情感策略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6).

[2]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

[3]卢家楣.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处理策略[J].教育研究,2000(1).

[4]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5]王冬梅.初中英语教材“隐性情感因素”的挖掘——从一节公开课“The Kidnapping”说起[J].课程与教学,2017(6).

[6]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1.第九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新工科OBE理念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大学英语职场类创新型课程研究”(ZGWYJYJJ2018B22);2017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基金资助。2.社会认知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信念阈学习者信念比较研究(2017C444)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
基于网络环境的互动英语教学分析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