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利
摘 要 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随之不断增长,教育质量问题备受关注。美国研究生教育从19世纪伊始,经历150多年曲折与沉淀。本文从招生制度、课程与教学、管理方式、导师队伍、奖助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上具有可比性,但是在内涵发展上存在差距。我国的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升需从多方面重手寻求突破,但由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由于起步较晚,部分制度改进需循序渐进,太早或过快的催生,结果只是移植一种形式。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差异比较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04
Abstract Since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scale of 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has been concern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American graduate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more than 150 years of twists and turns.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enrollment system,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tutor team, grant system and other aspects, and finds that although there is comparability in scale and quantity, there is a gap i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needs to seek breakthroughs in many aspects. However, due to the late start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part of the system improvement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 which is too early or too fast, the result is just a form of transplantation.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difference; revelation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迅速席卷,国家布局了“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系列重大战略,引领国家经济转型。为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高级阶段,研究生群体作为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储备力量,其培养质量对各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步入持续稳定的发展轨迹。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上逐渐进入大众化时期,数量上具备了与美国研究生教育相比的可能性。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从19世纪开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150多年,与其比较确实可以为中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 中美研究生培养制度的解读
1.1 招生制度
俗话说“问有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来自全球的高质量的生源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得益于它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学校招生自主权较大,各州各校各有特色,灵活性较大;一般要提交成绩单、推荐信以及一份个人申请陈述;注重考查学生的外语能力、学术能力、思维想象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各校一般都规定入学最低标准,没有入学年龄限制。学校对上述材料审阅后,再进行面试,最终确定录取名单,是没有入学考试。
中国有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招生,每年元月份进行初试,三四月份进行复试;初试分为全国统考和高校自主考两种;国家划定初试英语、政治、专业课及总分的最低标准,学校在此基础上拟定复试名单进行差额录取;复试之前学生也要提交包括成绩单、政审表以及个人陈述等相关的材料;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一般学校按照初试与复试各占6:4或者7:3的比例计算最后的总分,最终确定录取名单。
1.2 课程与教学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以及跨区域的合作研究的兴起,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美国更重视挖掘和整合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资源,鼓励学生跨系、跨校选课,以更广阔的研究视野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此外,在课程的设置上重视方法类的课程。美国研究生教学中重视“习明纳”模式,课堂气氛活跃,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而不是靠学生的觉悟。课程的考核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一门课程会在一学期中安排多个作业,会让学生看大量的资料。虽然,选修课种类比较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选修,在面向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的学生,课程的针对性比较强。
中国的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模式,虽然强调教学与科研的贯通,但执行阻力较大,与本科生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并无太大差异。因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存在重科研的倾向,教师在课程和教学建设上的投入不足。在课程设置上,研究生除了学位课程以及专业理论课、英语、政治等必修课,大多数学校要有学位英语考试,学校和学生为了过关,不惜安排大量的课时。
1.3 管理方式
各国对美国研究生教育内外互动的质量保障体系多有赞誉。根据社会的外部需求,将研究生分为专业型和学术型两种,培养管理各有侧重,人才得到合理的分流。美国研究生的淘汰制是其质量保障的关卡,出名的宽进严出,在修业大学两年时候,将会举行一次严格的专业知识资格考试,而且此次考试中的淘汰率极高。
我国研究生质量管理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的,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公正合理的原则,加强立法和管理工作,建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检查评估制度。这些外部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但这些措施缺乏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配合,执行过程存在偏差,以至于诘问之声不断。
加上,我国研究生教育严进宽出,学生如果毕不了业,反而是老师更加感到压力和负担。不少学生在就业压力下选择读研,一旦考上了研究生,就好像住进了保险箱,心态较为功利、懈怠。
1.4 导师队伍
美国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师队伍是其造就大批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既对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学历有严格的限制,只有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有资格在大学任教,还对在岗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很高的要求,长时间没有成果的教师会被淘汰,以至于导师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美国的研究生导师一般不是一对一的,而是采用由3到4名具有不同专长和不同学术观点的教授组成导师组的主辅导师制,力求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开发学生潜力。师生之间更像伙伴关系,而非师道尊严,培养出的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辈。
相比之下,我国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在人员结构上有待优化,基本上都是学术型背景出身,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匮乏。研究生的培养实现的是导师负责制,选定导师之后,基本上很少有变更机会,如有变更将可能面临多方压力。学生主要是加入自己导师的科研项目团队,与其它的老师沟通与交流是非常少的,师门和师承观念依旧盛行。
1.5 奖助制度
资助奖励以提供保障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美国大学学费不断上涨,高额的学费使得学生望而却步。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大学、企业等构筑了多方协作的资助、奖贷体系。
中国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近年来不断完善,但经费渠道较为单一,经费水平差异较大。学生凭借入学成绩获得公费资助的资格,研究生期间无论成绩好坏,都不会有任何影响,从而造成公费生由于缺乏竞争环境而不重视学业的现象。另外虽然设有助教、助研、助管等资助方式,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有的学校没有很好发挥作用。目前我国研究生收费逐渐在改革中,上学收费已成为趋势,高额的学费使得学生备受压力,甚至无心学业。
2 中美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异同比较分析
通过中美两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分析可见,两国在培养的步骤或环节设置上有很相似之处,但是具体到各个环节中,两国各有不同:
2.1 招生制度
在招生环节上,相同的是都分为两个阶段,都需要通过第一阶段的筛选之后获得第二阶段的复试资格,但是在组织形式和录取标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说中国的招生是注重第一阶段,而美国的研究生招生更关注第二阶段。
美国研究生招生第一环节实行申请制度,不经过考试,获得复试资格之后,尤其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将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用于使录取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有形式日益多元化,但是主流还是由教育部宏观指导、由各招生单位分别组织举行研究生招生考试。学生将复习研究生考试的时间提前到大三,甚至大二学年,努力提高初试考试的分数,至于复试,等初试分数出来之后再关心也为迟不晚,学生利用联系导师、学长学姐、辅导机构等各种投机取巧的办法。国家划定初试成绩国家线以及分配了各校各专业的招生名额,加上生源充足,复试采用差额淘汰,高校的复试往往成了走过场。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也有不少高校将复试作为选拔高质量生源的重要关卡,提高复试成绩的权重。然而,初试成绩仍然是决定性的,分数在研究生招生当中依旧被看得很重,“考研”这个词在我国的盛行,本来就说明我们是考上的,而美国是申请上的。
2.2 课程与教学
在课程与教学方面,两国都非常的重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任务重,学分要求高,教学上都致力于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形式。但是纵观中美教育发展的历程可见,由于兩国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的传统存在不同,美国坚持的是“大课程小教学”观,而在中国则恰恰相反,一直主要是“大教学小课程”观。在课程内容上我国的表现的更加的专业化,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而美国大学的研究生的课程内容更加的广泛,侧重实践,例如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如移民、教育和美国身份等,这一点在跨学科课程设置上表现明显,虽然我国也在提倡,但是没有硬性规定。
专业化倾向在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上比较明显,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跨学科和领域交流能力薄弱,以至于学生将来承担多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后劲不足。研讨课的形式在中国还不普遍,许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性格养成,以及责任意识、合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等的培养还有待提高。相比较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是较为单一。虽然近几年一直在改革,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2.3 管理方式
中美两国都注重在管理环节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差异明显的是美国实行严格的研究生“淘汰制”,研究生入学率高,淘汰率也高。美国每年总有一些学生不能拿到学位,一般研究生院淘汰率在10%-15%,著名大学可达30%-40%。课程考核方式也是体现管理理念的重要方面之一,注重过程性考核和发展性考核,从学生课堂的口头报告表现、研讨课上的表现以及期末成绩来综合评判。中国的研究生培养虽然意识到过程考察的重要性,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弊端。
2.4 导师队伍
中美两国对教师都是非常重视的,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国认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保障。与美国相比,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整体有待提高。导师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有的导师热衷于搞行政工作;有的导师守旧思想严重。不少回国后老师对国内的“近亲繁殖”现象深感困惑,在我国高校中往往本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校,然后在本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可谓“自产自销”。这与美国大学教师经常流动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中致力于充实教师队伍,不乏有政府官员、优秀企业家等等社会人士加盟进来,以及探索双型导师培养模式,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容忽视的是出现有名符其实的“挂名导师”。
2.5 奖助制度
奖助制度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两个国家的经济社会背景不同,不能做机械的比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各自确实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研究生资助制度正在向多元化方向进步,学生可申请的资助项目较多。例如,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校内外打工的机会,配套助教、助研岗位等。
3 中美研究生培养制度比较之启示
通过比较发现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巨大,虽然在规模和数量上具有可比性,但是在内涵发展上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较大的改革。借鉴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教育改革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与美国的不同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历史文化、教育传统等等方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非平地起。学习先进文明应该有一个虔诚的心态,但是却不能操之过急。例如它们的导师组制度、推荐入学制度、岗位制奖学金等等是否适合还有待考察。或者说,有些先进的制度,在中国还未到改进的时机,太早的催生,结果只是移植一种形式。例如,中国人一直很关心“平等”,强调“师生要平等”,但是很多人只是关心终点的平等,而不关心起点的平等,把学生对老师的学识和人品的敬仰看作是不平等,忽视两者角色不同,“尊师重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面貌,而不是一味的美国的师生关系怎样好。
我国的研究生的教育首先要从管理制度建设上寻求突破,既要注重的是制度的严肃性、规范性和统一性,又要对制度的人文性、合理性和灵活性予以充分的考虑,唤醒和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程上要加强核心课程建设的规范性,及时增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另外,要注重为学生搭建跨学科修习平台,扩宽学生视野。教学方法上要引导学生交流,打破传统的单一传授模式,启发学生自我学习。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把好研究生入口关,加强研究生中期的考核与筛选,出口时对关系研究生质量基础核心要素进行严格把关。建立具有创新素质和学术背景多元化的导师队伍,为研究生学术能力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段作章,张祖民.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与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04(7):31-35.
[2] 赵黎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證体系的管理学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6.5.
[3] 冯利霞.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的比较与借鉴[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06.3.
[4] 陈霞.研究生教育收费政策下学生资助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6.
[5] 包水梅.中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比较研究——基于厦门大学与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91-95.
[6] 张记龙,李飞跃.中美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比较研究[J].北大学学报,2007(2):79-84.
[7] 李娜.中美研究生教育制度比较[J].黑龙江教育,2007(11):17-18.
[8] 刘汕.中美高校研究生教学模式比较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86-90.
[9] 袁玲.吉雪松.从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