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着教育实践得到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又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创新的,因此生活教育理念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即生命教育。新时代下,教师如何将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充分融合?如何将社会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文章针对一堂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做出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生命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学生的主要生活教育在于课堂,生命教育也应源于课堂。
一、生命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两个大计高度概括了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讲话精神体现了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目标”,树立了崇高理想,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乃至生命,用以捍卫自己的梦想。将这些体现在历史课教学设计中,需要将源于生活教育的内涵升华到生命教育的真谛。
二、生命教育是课程目标的要求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次享受生命的过程,历史学科更是如此。历史学科教育是对学生生命活动的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教育发展价值的高度统一。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的质量得以提升。
历史课堂教学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阵地。历史课堂教学更能实现这一目标,历史学科课程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将人民利益、集体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通过课堂教学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国际主义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形成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产生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认同感。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必须加入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
三、生命教育是课堂设计的方向
早年的历史课教育多以历史知识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多依赖现有的教材,形成狭隘的教材观,很少去寻求社会的、生活的,具备“生命教育”体质的资源。社会、自然、生活是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资源观。不可否认,教材是一种教学资源,但在现代教育理念之下,它绝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为历史教材本身的编写就具备了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由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更加关注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学有所疑、学有所思”,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和自主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这一目标就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生命教育的可行性、科学性、思想性和必然性,它不仅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更是培养学生人生态度、健全人格、价值观念,以及落实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四、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反思
2019年4月19日,学校所属教育集团开展学科集体教研活动,需要笔者来上一节复习课。“如何突破传统课堂,践行生命教育”是笔者在本课课堂设计中努力追求的。下面就结合本课课前设计、课内师生互动和课后反思,谈谈生命教育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
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笔者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了问题性、过程性、开发性。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1.情景导入
观看阅兵式。
2.小组合作
(1)速读课文
目标要求:知晓本单元名称;知晓本单元各课文标题。
(2)精读考点
目标要求:尝试向大家介绍本单元中的某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看地图,讲故事)
(3)品读课文
目标要求:
①1949年是一个令人振奋、充满激情的年代,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②尝试找出本单元的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③观看《英雄儿女》片段,感受“谁是最可爱的人”。
④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对于未来你有什么想法。请以“我期待……”为题写一篇短文,抒发你的感想。
3.巩固提升
(过程略)
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等。在本课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高亢的国歌、《英雄儿女》主题曲及影片都对学生的视觉和心理产生冲击,自豪、激动已不能表达学生此时的心情。“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讨论,与志愿军的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等精神,深深震撼着他们的心灵,短文的书写达到了情感的深化。王成同志的“為了胜利,向我开炮”已让学生不能自已;对王成主要原型杨根思等人的事迹介绍,尤其是年已91岁的蒋庆泉老人说出“我是俘虏但绝不是叛徒”,彻底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利用速读、精读、品读三个阅读环节,帮助学生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一步一步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
在本课课堂设计中,明确课标、准确说出本单元重大历史事件、寻找事件之间的关联,只是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层面去熟悉课文,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用一句话来表达“令人振奋”已是一个提升,设计的目标在课堂师生互动中圆满达成。一届政协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开国大典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国家真正独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西藏和平解放,各民族实现团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创造了国家建设的和平外部环境;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解放,实现“耕者有其田”,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地图的呈现环节,让生命教育达到高潮,学生结合地图讲述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让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为国家、人民的发展而读书,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堂设计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一内涵。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先生认为,衡量你所从事的教育是否是新教育,标准之一就是“自新”,要依据自身实际,走出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整个课堂设计,要完全围绕学生的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事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细细品读,这里就已有了生命教育的影子,我们的“立德树人”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阶段。这些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前,在处理教材时,要关注时事、联系生活、依标课本,既要传授学生知识与理想,更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大局观念。在课堂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有自己的想法,不必太拘泥于教材结构,可以重新建构、合理设计,将国情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等生命教育的内容系统呈现,从而帮助学生具备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将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最终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莉.生命教育的深层关照——教师生命教育的建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9,25(0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