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丹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定义不仅仅是生理或身体上的健康,它同时包括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慢慢受到现代人的关注与重视,认为其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这个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迅速崛起的时代,教育界已经开始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学习能力产生的重要影响。本文对职校学生心理健康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职校学生 心理健康 自主学习能力
一、职校学生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的四大特点:身体、智力、情绪协调;可以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彼此谦让;充满幸福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有效率,并发挥自身的能力。
我国心理学家陈家麟曾指出心理健康的准则:正常的智力,乐观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谐的人际关系,独立且完整的人格,协调的行为。
综合国内外的观点,心理健康的标准包含适应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适应是个人通过不断进行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的过程。而发展则是指个体成长和品德、才能等在时间上所发生的积极的变化,说明从心理上正在积极适应社会、环境、自身、时间的变化。适应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因此比较全面的心理健康标准便是“适应性标准”与“发展性标准”相结合。
2.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职校学生在其心理上有其特殊的表现,所以职校的心理健康研究就要先确立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上述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职校学生年龄段的特殊、心理活动发展的不同特点,概括其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谐,完善的人格,良好的自我意识,健全的意志,与社会协调一致,善于适应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的准则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人的心理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是会不断变化的,所以心理健康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定的相对性,没有绝对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职校学生的文化程度与一般的高中、大学相比较,普遍还是处于劣势。大部分学生是经过多次筛选而不情愿、不得不进入职校的,其中不乏失落者、自卑者、迷茫者或一些身心不适者。研究证明,我国近几年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不好,或者说令人担忧。
职校学生中心理健康不良者呈上升趋势,同时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学生中途辍学的主要原因。心理问题不仅会对学生的生活、学习造成一定影响,也会导致其在学习生活能力方面的偏差,甚至发展为重度心理疾病,导致轻生等。因此,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二、职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
1.目标迷茫
相对普教的学生,职校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模糊的,不知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常常坐在教室里发呆。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本就敏感,因中考的失利,自己对于人生的发展感到迷茫,不知道来到职校需要做什么,不清楚自己的生活方向是什么。如果在此时,这些学生被那些不利于成长的人或事所影响,那么这些学生就容易走入歧途。
2.知识基础薄弱
自主学习能力构成需要大量后天的知识储备,然而来到职校的大多是中考失利或者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知识能力相比于正常进入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更是薄弱。他们进入职校后对学习新知识更会产生抵触心理,环视自己身边的同学,仿佛在照镜子,有了“攀比心”。这里的攀比心是往不好的方向去攀比,叛逆地认为现在的所有行为都是“青春”,没有继续努力的动力,不想认真努力学习知识,知识短板越来越明显。
3.个性较强
现在的职校生大部分为00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接触的新鲜事物较80后、90后更多,想法不再固化,但也缺少一个“圈”对其行为与思维进行规范。
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在这个需要储备大量知识与技术的时期有较强的抵触心理,无法将身心精力投入该投入的地方。他们常常意气用事,将所谓的“正义感”放大到最大,不理智地去处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伤害事件。
针对此现状,学校要加大关注学生的力度,关注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动态,从而使学生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学习,将自己应有的学习能量激发出来。
三、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应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德育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让学生将真实所想都表达出来,给学生空间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建设。职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专业的工具以及专业的心理学技术。国内在这方面还不是很普及,运用的工具大部分是国外直接引进,并没有真正针对中国学生制定的专业的测量工具,导致相关数据会有一定偏差,不能正确反映我国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关注贫困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职校学生有一部分出生于贫困或单亲家庭,成长环境导致其内心敏感,相比于其他学生压力感更强,内心承受的挫败感也更重。对这样的学生应该重点予以关注,将其压力转移到正常的学习中,避免出现心理问题。
2.化解学生心理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树立自信,确定学习目标。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其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发挥优势,弥补短板,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向自己的目标努力。
(2)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是坚持自主地求知、探索的内心趋向和行为表现,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教师通过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帮助其制定自己的每日学习生活日程表,让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有规律,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培养学习兴趣。兴趣可以说是人对某个事物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趨向,也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看出兴趣在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将学生的兴趣融入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中,相比于教师直接传授文化知识、讲解如何学习知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四、总结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职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两者相辅相成,不可落下其中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出生的第一刻便开始随着自身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学校——一个传授知识、品德的圣地来说,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更健康地生活学习,从而提升一个人的最高品质——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然而然能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生活的自信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取得进步,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徐晓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丁秀峰.心理测量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蔡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3).
[5]孙秀清.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5).
[6]周丽.精品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5).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